天天看點

過年了,有人不能回家,有人不想回家(談談現實的殘酷與無奈)

作者:袁大島

戴上口罩,低着頭,匆匆趕路,大口吃飯。

疫情讓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為了活下去,人們以前不會考慮的工作,

現在,卻成了搶手的活。

冬天的淩晨,風冷的透骨,徘徊在街道的人們等着日結的廠車接他們上班,這些人一邊不停的哆嗦,一邊眯着眼睛看着遠處,他們發自内心的痛恨這種讓人沒有尊嚴的流水線工作,但又不得不期待着,期待着今天的日結順利一點,

因為他們的人生,已經非常不順了。

過年了,有人不能回家,有人不想回家(談談現實的殘酷與無奈)

不能回家的人,想家,但是他們有責任。

疫情這些年,我看了很多關于這些人的事迹,雖然網絡上有許多聲音在抨擊“他們本不該如此辛苦”,

但終究,他們為了我們,為了更多的人,一直在堅持着。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對這個環境很失望,因為這幾年出現的種種社會事件表明,人們對于環境的失望,并不是人們要的太多,

而是他們希望,這個社會能公平一點,哪怕隻有一點點也好。

也許是年紀大了,有也許是見識的太多,我對這些人的遭遇,心裡面有一種說不出的五味雜陳,這可能是我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曆,我知道這些人背負的東西有多沉重,我也知道他們已經做着很多超負荷的工作,

可是這社會,總要有人吃着不該吃的虧,幹着不想幹的工作,扛着不該他們扛的罵名,然後沉默并生活着。

是以,我發自内心的希望,這些真正願意做事的,對那些肩負着太多責任卻享受不到好的待遇的人,能夠在未來獲得更好的機會發展。

我知道,有人會跳出來說,我的想法很幼稚,

他們會告訴你,這個社會就是這麼殘酷,這麼無情,這麼踐踏人的心靈。

但是我始終認為,無論社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發展,人心仍有溫度,如果那些能夠發聲,能夠傳播觀念的人,用冷漠來掩蓋他們缺乏共情的事實,那麼這樣的環境隻會越來越差,想回家卻不能回家的人會越來越多。

我不想用所謂的冷漠無情,來顯得自己很成熟,看問題有多麼透徹,我始終認為,一個能夠看透社會現象,而内心仍有溫度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熟,

有些事情,我們知道不好,但這些事情,我們不能因為不好而肆意去踐踏,哪怕困難重重,隻要我們仍有能力,就應以善良的心态去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假若這個世界真的有希望,那麼我們能做的,

就是不要讓這份希望變得卑微而可笑。

過年了,有人不能回家,有人不想回家(談談現實的殘酷與無奈)

那些能回家卻不想回家的人,心裡的事,比肩上的擔子還沉。

回家,本是一件放松的事情,與家人團聚,感受家帶來的溫暖與安心。

但是,那些不想回家的人,往往就是感受不到溫暖與安心,

取而代之的,是家人對自己不了解而産生的冷漠,以及回家之後不得不面對的種種,導緻自己憂心忡忡。

很多人稱這種現象為代溝,幾零後與幾零後的代溝,但事實上,很多家庭無論家庭成員的年長年輕,為何都能夠以妥善的方式交流?

代溝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因愚昧和頑固所導緻的偏見。

有些人,自己不會做人,卻總是教别人如何做人,他們自己做不到的,做不好的事情,卻要求别人做的完美,做的讓鄰居,讓親朋好友佩服的五體投地。

那些活在家庭陰影之下的人們開始發現,原來自己是家裡向外人炫耀的工具,如果這個工具“不好使”,他們不會想到是自己用錯誤的觀念去了解他人的問題,而是會怪罪“工具”為什麼“不好用”。

久而久之,這些人厭倦了那些無盡的争吵,厭倦了永遠也解釋不清的問題與沖突,是以他們不想回家:

他們不是讨厭回家,而是他們覺得,

那個地方,已經容不下自己的存在了。

過年了,有人不能回家,有人不想回家(談談現實的殘酷與無奈)

臨近過年,愁事煩心,問問自己,

有多久,沒有發自内心的快樂過了?

以前我以為,隻要過年了,鞭炮一響,年夜飯的香氣和家人的歡笑聲會沖淡一切,

而現在,我發現這一切已經再也回不去了,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得不履行着為了生存而付出的“義務”,

這些看不到盡頭的道路上,同行的人數不勝數:

不再年輕的代價,原來如此沉重,

不再幼稚的代價,原來如此沉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