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言:我們生命的意義在于尊重他人的生命。
作者|書和影子王
14, 2021, 共有293篇原創文章
1
紐約一家新聞媒體的記者貝茜突然接受了一次特别的采訪任務,當時她被邀請采訪一名因強奸和謀殺而被判處死刑的囚犯。
死囚大衛·戈爾(David Gore)将在三天内被處決。
換句話說,戈爾将向一個陌生人講述他生命最後三天的生活故事。
2003年的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The Life of David Gore)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講述了無數人在廢除死刑這一有争議的話題背後的沖突、鬥争、辯護和鬥争。
2
戈爾是一所大學的哲學教授,也是一個廢除死刑的組織的主要成員。
戈爾被他的同僚和該組織的密友康斯坦斯·哈拉維(Constance Harawi)指控強奸和謀殺。
在與貝茜為期三天的采訪中,戈爾回憶了他失敗的家庭,失敗的工作以及失敗的職業生涯。
戈爾和他的妻子有着長期的戀愛關系,後來因一名女學生對戈爾的強奸指控而失去了他的教授職位。
雖然這名女學生後來放棄了對戈爾的強奸指控,但戈爾此後一直被貼上強奸犯的标簽。
他不僅丢了工作,也見不到兒子,連自己唯一的房子都被妻子拍賣了,讓戈爾每天睡在車裡。
戈爾不得不每天喝酒,最終出現了嚴重的酒精依賴。
在這一點上,唯一能安慰戈爾的就是他在廢奴主義團體中的朋友哈拉維。
但該組織的工作在德克薩斯州一再受到挫折,州長是死刑的強硬派捍衛者,并發誓要将所有被判處死刑的囚犯放在電椅上。
戈爾和哈拉維盡管窮盡了一切手段,但無法阻止一個接一個地被處決。
戈爾和哈拉維都深感沮喪。
3
就在那時,哈拉維被鄰居發現死在家中。
她的雙手被戴上手铐,嘴巴被貼上膠帶,頭被塑膠袋覆寫,死于窒息。
由于警方在塑膠袋上發現了戈爾的指紋,并從哈拉維的體内提取了戈爾的精液,嫌疑人很快被确認為戈爾。
警方以強奸和謀殺罪名逮捕了戈爾,檢察官迅速将他繩之以法,直到經過漫長的六年司法程式後,戈爾被處決的最後時刻。
但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天,戈爾選擇記者采訪自己,顯然不僅僅是為了寫一本他失敗的人生傳記。
随着采訪的進行,記者貝茜逐漸發現,戈爾被謀殺的背後,隐藏着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真相版本。
在這個真理中,正是戈爾和哈拉維,廢奴主義者,為他們的目标犧牲了自己。
雖然《大衛·戈爾的一生》是2003年的電影,但我不想在文章中充分揭示情節,因為它會讓沒有看過電影的觀衆失去看電影的最大樂趣,也就是揭開謎底的那一刻,内心的震撼和震撼。
4
花開兩朵,每表一根樹枝,本文主要講電影的主題:死刑。
影片中關于死刑之争的話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直到現在才得到解決。
當一個人非法剝奪另一人的生命時,國家能否以法律的名義合法和平靜地剝奪罪犯的生命?
廢除死刑的國家和支援者有10,000個廢除死刑的理由,但在仍然保留死刑的國家以及死刑制度的支援者中,有10,000個堅定的理由要求保留死刑。
當争論的雙方都有非常好和令人信服的理由時,很明顯,他們所争論的問題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判斷問題。
在争取死刑的鬥争中就是這種情況。
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治理問題,甚至是一個簡單的價值問題。
這真的是關于我們對生活的态度。
5
我認為,如何了解生命的價值,我們需要從兩個次元進行觀察和判斷。
第一個次元是如何看待生命的主導力量。
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書《孝道》記載,"身體皮膚,受父母之喜,不敢破壞,孝心也一樣。"
基督教倫理認為,人類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上帝是剝奪人類同樣生活或剝奪他們與上帝一起主宰的權利的人。是以,殺戮和殺戮是聖經不允許的邪惡行為。
在我國基本法的憲法中,公民也有生命權,這是所有其他權利的基礎。
這也表明,生命是一個人人類狀況的唯一先決條件,必須由一國的最高法律加以澄清。
是以你看,人類生命的定義和統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取決于生命主體之外的最高視角,比如父母、上帝和國家法律。
生命權這一主題已經失去了它自己生命的第一個主要資格。
第二個次元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屬性。
"為生命而殺人"是我國人民對正義的簡單概念,它認為生命可以平等地交換,事實上,生命是建立在可量化的次元之上的。
但是,生命是一個可量化的物質存在,還是宇宙中價值最高的物體?
關于死刑的争論,一旦在這個層面上思考,就會變得不那麼黑白分明,另一個則恰恰相反。
所謂"對或錯,價值是對或錯"。
6
不幸的是,目前關于死刑的辯論仍然停留在最主要的層面,即壞人是否受到懲罰以及正義是否能夠得到伸張的功利主義現實。
當生命被考慮在目标實作的系統中時,這意味着生命被工具化和工具化。
康德說:"人不是手段,人隻能是目的。"
當一個目标被用作實作目标的手段時,它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同樣,當生命成為維持生命的手段時,生命就不值得我們保護和追求。
一個人非法剝奪另一個人的生命是一種法律選擇,而剝奪一個國家一個人的生命是一個價值問題。
兩者之間沒有一扇門。
本文,并不是要對死刑提出明确的答案,如前所述,問題之是以複雜,是因為雙方辯論把問題的兩個次元,僵硬地放在同一個量表的判斷範圍内,并固執地希望判斷出高或低。
我隻是希望沒有更多的生命受到傷害。
-完-
作者介紹
圖書制片人,不懂法律的心理咨詢師,不是一個好的影評人。
把電影讀成詩,把文字變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