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明(重制版)第17期:鐵馬冰河(五)

作者:STEVE5霍亨左輪

洪武十三年春末,朱元璋下旨表彰北平抗敵之功。封朱棣為燕王,正式掌管北平軍政;懷柔縣令郭璞前因保護移民之功,後有督辦團練之勞,破格擢為北平布政使;典使武安國因獻弩、大破蒙古流寇、救王子、斬乃爾蠻、擒納哈出等大功,升其為北平衛都督佥事,歸燕王屬下;周衡、林火風、曹振、張正武等俱升為北平衛千戶——朱棣所報有功之人,一律大加封賞。并命衆人待徐達班師時,一同進京面聖,當面嘉獎。邊塞各地團練解散,鄉勇願從軍者并入衛所,不願從軍者,着地方贈銀遣散。

同月,準蒙古和議,要其歲供良馬三千,放納哈出還。從徐達北征将士封爵者,計六人。恐徐達久出塞外,師老兵疲,命其班師,以新封的武威侯璞英為大甯衛都督;定遠侯郭英守和林。邊塞諸路,平時俱歸燕王節制。

這對武安國等人遲遲才來的封賞,自有一番曲折。燕王的告捷表到了京師,群臣上本稱賀,贊燕王少年英雄。沒有父母不喜歡别人誇獎自己的兒子,朱元璋龍顔大悅。但高興過後,決定怎麼封賞功臣時,卻犯了難。郭璞本來就有愛民如子的聲望,加上去年數千移民未凍餓而死一人的政績,升遷一下沒有人有什麼異議。而武安國則不同,他是武官出身,朝中文武傾軋本來就很嚴重,雖然這個節骨眼上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諱說武安國打勝仗不對,但禦史大夫陳甯、中丞塗節等人認為私築火器,擅改兵制之風不可長,否則必天下大亂。這使朱元璋也很猶豫,這麼有戰鬥力的鄉勇去留問題的确讓他為難。兵火未解之前,自斷手臂的事朱元璋還不至于去做,但眼看着這股不受控制的勢力長大不管也不是辦法。況且這個武安國到底是什麼人物,有沒有野心也說不清楚。

吏部尚書陳修、侍郎滕毅等人奉命考察郭璞等人功績,提供論功行賞辦法。吏部本來就在中書省管轄下,又擅長體察聖意,是以讨論多日也沒能上奏。太子朱标聞之,來宮中向父親表示祝賀,同時上奏道“陛下不獎蓋世之功,而惑于儒生之言,日後若朝廷有難,何人敢振臂為陛下一呼?”

朱元璋看看政治上有些單純的太子,問道:“你喜歡騎馬嗎,你不知道好騎良駒者多折腿!”

朱元璋佩服遠方那個年青人的勇氣和智慧,但在基業穩定這個大前提下,作為皇帝,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如果不是元朝軍閥之間互相争鬥太厲害,自己很難赢。如果塞外蒙古諸汗國能統一奉行元朝号令,從西域趕來支援,蒙古人卷土重來也不是一件難事。

這時徐達全勝和蒙古請和的消息恰到好處的傳來,一個月内兩次大捷,諸臣一齊上本稱頌聖上洪福齊天。

借外患消失之機,朱元璋下旨将北方防務正式轉交給了自己的兒子。通過冊封武安國等人,把他們歸屬在燕王的控制下,剛剛誕生的鄉勇則名正言順的解散了,一股新生勢力轉眼間被消滅在萌芽狀态。懷柔的新興産業,通過朱棣的書信,有了較多的了解。

帝國目前國庫空虛,這也許是個充盈國庫的法子。此時的明朝,并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治國思路,對于儒教的觀點,朱元璋一直是考慮哪些對自己統治有利,在教士們拿出可以富國強兵的辦法前,他并不在乎采用些新辦法。

在嘉獎的聖旨中,朱元璋特别嘉獎了李善平當年不畏強權,甯死不與蒙古人合作的氣節。封他為北平通判,并贈給了他一個忠勇伯爵位,以五品小官而受顯爵,李善平可以說是大明開國以來第一人。

朱元璋深以朱棣的信中所言為是,能給兒子收攏一堆新血,培植一股可以掌握的新生力量,對于自己下一步計劃,有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