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宋武帝劉裕(上)

作者:卡夫卡先生

宋武帝劉裕(363—422),劉宋王朝的創立者。在位時間僅短短的兩年。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壬交的後代。《宋書·武帝本紀》還十分詳盡地列舉了他家族顯赫的世系表,不過這裡面的可信程度怎樣,尚待考證。劉裕幼年時,家境已十分貧困。他年輕時,幹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力氣活,有時還出門做些小買賣,賺錢養家糊口。由于家境貧寒,也常受人欺負。當時,京口有一家姓刁的大族,因為有錢有勢,魚肉鄉裡,被稱為“京口之蠹”。有一次,劉裕與刁家的人賭博,結果輸了,劉裕還不起賭債,竟被刁家縛在馬樁上,受盡了恥辱。就是這樣一個人,後來竟當上了開國皇帝,是以有人将此稱為“寒人掌權”。

劉裕雖然出身貧寒,卻“有大志”,當然也是時代為他創造了機遇。他生活的東晉時代,政治十分腐敗和昏暗。終于引發了東晉曆史上著名的孫恩、盧循起義。這時,劉裕正在東晉将領劉牢之軍中。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宋武帝劉裕(上)

孫恩盧循起義

  起義爆發後,劉牢之奉命前去鎮壓。劉裕此時已因有勇有謀受到劉牢之的賞識。劉裕在交戰中善于用計。安帝隆安五年時(401)劉裕率部與起義軍相持于海鹽城。當時,劉裕守城,兵力薄弱,起義軍則人多勢強。劉裕見此情景,心生一計。他選了數百精壯人員組成了敢死隊,一律脫去甲胄,手執武器。鼓噪而出。起義軍一時沒有戒備,又不知劉裕真實意圖,紛紛撤離,并在混亂中損失了大帥姚盛。就這樣劉裕又得以苟延殘喘了幾天。最後劉裕怕相持太久,就又想了個計謀。一天深夜,他下令部下偃旗匿衆,裝出撤離的态式。第二天一大早,就讓幾個老弱病殘登城上鎮守。起義軍不知劉裕底細,就向劉裕部下打聽劉裕情況。部下故意回答說:“劉将軍已趁黑夜逃出城了。”起義軍不知其中有詐,紛紛登城。劉裕趁其不備,率精銳猛擊登城起義軍,結果起義軍受損慘重。由此可以看出劉裕确實是一個很有計謀的人。劉裕雖然有勇有謀,又死心塌地地效忠東晉統治者。但他畢竟出身寒微,是以要想在門閥士族把持仕途的東晉時代嶄露頭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孫恩起義軍敗退海島後,東晉統治者仍不放心,害怕他會東山再起,于是任命謝琰為會稽内史都督五郡軍事,率徐州部衆,鎮守東土。謝琰是東晉著名大族,孝武帝馬司曜時宰相謝安的兒子。淝水之戰中,他因有“軍國才用”,出為輔國将軍,以精卒八千,和其從兄謝玄一道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望蔡公。朝廷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誰知謝琰“及至郡,無綏撫之能,而不為武備”(《晉書·謝安傳》)。将帥們都進谏說“強賊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揚仁風,開其自新之路。”謝琰卻頗不以為然,他認為:“苻堅百萬,尚送死淮南,況孫恩奔衄歸海,何能複出,若其複至,正是天不養國賊,令速就戮耳。”衆人見他執意不聽,也就不再進言了。誰知後來孫恩果然又重振旗鼓,一時間聲勢浩大。起義軍戰浃口,入餘姚,破上虞,進及邢浦,離山陰北隻有三十五裡之遙。謝琰這才慌忙派參軍劉牢之攻打孫恩。不久上黨太守張虔碩也戰敗,起義軍越戰越勇,琰部下不能阻擋,謝琰隻好親自出戰,大敗,被自己部下張猛害死。謝琰的失敗意味着東晉士族已無力控制局面。從此,北府兵權盡入劉牢之、劉裕這些原來被人瞧不起的寒族出身的武将手中。顯赫一時的王謝家族的勢力就日漸衰落了。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宋武帝劉裕(上)

孫恩盧循戰事

  謝琰死後,東晉又任命劉牢之都督會稽等五郡諸軍事。劉牢之自己屯駐上虞,派劉裕戍守句章(今浙江慈溪境)以抗拒起義軍。

  隆安五年(401)六月,孫恩從海上複出,直奔丹徒,這時起義軍已有十餘萬衆。劉牢之指令劉裕前去阻擊,劉裕日夜兼程,與起義軍大戰于蒜山。劉裕戰勝,孫恩隻好傳回船上,轉攻建康。孫恩因樓船高大,又是逆風行駛,速度無法加快,走了很多天才趕到白石。孫恩這時聽說劉牢之已趕至京口,朝廷已嚴加防備,料想不易取勝,隻好轉奔郁洲(今連雲港市之東)。八月,朝廷以劉裕為建武将軍、下邳太守,率領水軍趕到郁洲,雙方交戰,劉裕又占了上風。孫恩部衆隻好南還海上,劉裕卻緊追不放,連戰幾個回合,屢屢獲勝。起義軍元氣大傷,加上“饑馑疾疫,死者大半”,基本上再也無力與劉裕相抗了。

  孫恩敗後,其妹夫盧循又高舉義旗,繼續戰鬥。元興二年(403)正月,盧循部徐道覆進攻東陽,以後又攻永嘉,都被劉裕打敗。在永嘉交戰中,盧循大帥張士道被殺。後來起義軍轉向晉安,劉裕仍然窮追不舍,盧循隻好逃往海上。六月,劉裕被封為彭城内史,日益受到朝廷重視。

  義熙年中,劉裕伐慕容超,一時無暇它顧。盧循的妹夫徐道覆勸盧循乘虛而出,他認為“朝廷恒以君為腹心之疾,劉公(劉裕)未有旋日,不乘此機而保一日之安,若平齊之後,劉公自率衆至豫章,遣銳師過嶺,雖複君之神武,必不能當也。今日之機,萬不可失。既克都邑,劉裕雖還,無能為也。”(《晉書·盧循傳》)盧循深以為然。

  不久,盧循率所部由廣州北向,進攻湘中諸郡;徐道覆則由始興向南康、廬陵、豫章等郡進攻。一路進展順利,東晉“守相皆委任奔走”。鎮南将軍何無忌率衆拒之,結果兵敗被殺。與此同時,盧循率部沿湘水北上,在長沙打敗了荊州刺史劉道規,并準備進攻江陵。這時,徐道覆聽說北府兵三大主力之一的劉毅(三大主力為劉裕、劉毅、何無忌)将至,便急告盧循,先放棄進攻江陵的計劃,轉而東下,一同進攻劉毅。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宋武帝劉裕(上)

進攻盧循

  劉毅與徐、盧部在桑落州(江西九江市東北江中)決戰,結果劉毅“敗績,以數百人步走,餘衆皆為賊所虜,辎重盈積,皆棄之”(《晉書·劉毅傳》)。

  起義軍連挫何、劉部,一時間聲勢大振,史稱其盛況為“戎卒十萬,舳舻千計”(《晉書·盧循傳》)。

  朝廷見況大為驚恐,趕緊召回正在北伐的劉裕。劉裕“至山陽,聞何無忌敗死,慮京邑失守,卷甲兼行,與數十人至淮上”(《資治通鑒》卷一一八《晉紀》)。

  徐道覆聽說劉裕急還,便勸盧循“于新亭至白石(南京市西沿江一帶),焚舟而上,數道攻之。”誰知盧循這個人多謀少決,認為這不是萬全之計,沒有聽從,失去了戰機。徐道覆歎息道:“我終為盧公所誤,事必無成。”後來,劉裕也心有餘悸地談起這事,認為當時起義軍“若于新亭直進,其鋒不可當”。盧循失去戰機後,攻戰不利,“船艦為暴風所傾,人有死者。列陣南岸,戰又敗績”(《晉書·盧循傳》)。于是又轉攻京口,亦無所獲。隻好從蔡州南走,重又占據尋陽。劉裕窮追不放,大敗盧循于雷池。盧循準備逃往豫章,故在左口(鄱陽湖口)做栅,劉裕指令全力攻栅,起義軍雖奮力抵擋,也不能守住。劉裕乘勝擊之,盧循隻落得單舸而走,後來收散卒餘勇千餘人退守廣州。徐道覆則敗退始興。

  義熙七年(411)二月,盧循到達番禺。被晉軍孫季高所破,收餘衆南走。徐道覆亦被劉裕部下劉藩、孟懷玉斬殺于始興。不久,盧循攻廣州二十餘日不得下,轉奔交州,為交州刺史杜慧度所敗,最後絕望自殺。

  堅持了十餘年,影響甚大的孫恩、盧循起義終于被東晉統治集團撲滅了。在起義軍将士的血泊之中,劉裕建功立業,擷取了政治資本,為他日後步步高升,直到當上宋代的開國皇帝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除了鎮壓孫恩、盧循起義外,劉裕一生中另一件大事就是協助東晉統治者平定了桓玄之亂。

  桓玄是東晉權臣桓溫之子。桓溫一生跋扈,位極人臣。桓玄長大後,也“常負其才地,以雄豪自處,衆鹹憚之”(《晉書·桓玄傳》)。因為朝廷忌恨桓家勢力過大,故一直疑而未用。桓玄二十三歲時,才拜為太子洗馬。太元末年,出補義興太守。為此桓玄常有郁郁不得志之感。有一次,他登上高處感歎道:“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于是棄官而去。後來在東晉統治集團的内部鬥争中,桓玄逐漸嶄露頭角,地位日趨顯赫。他都督荊、襄、雍、秦、梁、益、甯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後桓玄又上疏固争江州,于是都督八州及楊豫八郡,複領江州刺史。這以後,桓玄“樹用腹心,兵馬日盛”(《晉書·桓玄傳》)。孫恩起義後,桓玄又想借讨伐之機,趁機擴充自己的勢力,于是屢次上疏求讨孫恩。朝廷看出他有野心,“诏辄不許”。後來孫恩逼近建康,桓玄又“建牙聚衆,外托勤王,實欲觀釁”(《晉書·桓玄傳》)。他乘機控制了長江上遊大部地區,而東晉朝廷轄地卻不出三吳,桓玄“斷江路,商旅遂絕。于是公私匮乏,士卒唯粰橡。”(《晉書·簡文三子傳》)至此,桓玄開始自命不凡,“自謂三分有二,知勢适所歸,屢上祯祥以為己瑞”(《晉書·桓玄傳》)。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宋武帝劉裕(上)

起兵前桓玄勢力範圍

  元興元年(402),朝廷以司馬元顯為骠騎大将軍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諸軍事,并以北府兵鎮北将軍劉牢之為前鋒都督讨伐桓玄。桓玄甚為驚恐,欲保江陵,後來他聽了長史卞範之的計謀,留其兄偉守江陵,自己率衆至尋陽,反而“移檄京邑,罪狀元顯”。結果變不利為有利,大敗司馬尚之和司馬休之,直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元顯。劉牢之背叛朝廷,降于桓玄。第二年,桓玄稱帝,國号楚。

  桓玄稱帝後,“禍難屢構,幹戈不戢,百姓厭之,思歸一統”(《晉書·桓玄傳》)。劉裕看清了局勢,與劉毅、何無忌等共謀反桓之事。從此,拉開了平定桓玄之亂的序幕。

  桓玄始欲叛晉時,他的從兄衛将軍謙曾讨問劉裕的口信,劉裕當時已經“志欲圖玄”,乃遜辭答曰:“楚王,宣武之子,勳德蓋世。晉室微弱,民望久移,乘運禅代,有何不可?”劉裕口上這麼說,心裡卻打定主意要起兵反玄。

  桓玄稱帝後,有一次見到劉裕,便對左右的人說:“昨見劉裕,風骨不恒,蓋人傑也。”以後每次遊集,都對劉裕态度優禮有加,贈賜甚厚,想借此籠絡裕心,可是劉裕反心卻更加堅決。也有人看出劉裕不會久居人下,勸桓玄說:“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為人下,宜早為其所。”桓玄卻不以為然地說:“我方欲平蕩中原,非劉裕莫可付以大事,關、隴平定,然後當别議之耳。”反而更加褒獎劉裕,下诏說:“劉裕以寡制衆,屢摧妖铎。汎海窮追,十殄其八。諸将力戰,多被重創。自元帥以下至于将士,并宜論賞,以叙勳烈。”桓玄以為用這種懷柔政策可以打消劉裕的不滿情緒,但劉裕卻暗中作了大量準備工作,加緊了叛玄的步伐。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宋武帝劉裕(上)

桓楚勢力範圍

  元興三年(404)二月,劉裕以遊獵為幌子,與何無忌等收集部衆,聯合了魏詠之、檀道濟、周道民、田演等二十七人率衆起兵,在京口、廣陵殺死了桓修和桓弘。桓修被殺後,劉裕還假惺惺地痛哭流涕,表示要厚葬桓修。劉裕部初克建康時,桓修司馬刁弘率文武佐吏前來救援。劉裕登上城樓對他說:“我等并被密诏,誅除逆黨,同會今日。賊玄之首,已當枭于大航矣。諸君非大晉之臣乎?今來欲何為?”刁弘被他唬住,隻好收衆而退。不久劉毅率部衆趕到,劉裕急命他殺了刁弘。

  劉毅的兄弟劉邁原來也在建康。劉裕起兵讨玄後不幾天,曾派遣同謀周安穆前去通報劉邁,要他為内應。劉邁為人膽小怕事,他表面敷衍周安穆,内心卻不敢應允。周安穆看破了他的心事,心中懊悔,害怕事情會是以洩露,于是急忙趕回報告劉裕。

  這時,桓玄任命劉邁為竟陵太守。劉邁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準備船隻走馬赴任。一天夜裡,劉邁接到了一封桓玄給他的信。信中問道“北府人情雲何?卿近見劉裕何所道?”劉邁閱信後驚恐萬分,以為桓玄已經知道劉裕的陰謀了。第二天一早就把事情全盤托出。桓玄這才如夢方醒,封劉邁為重安侯,既而一想,劉邁不抓住周安穆,使周得以逃出,于是又把劉邁給殺了。并連忙召桓謙、卞範之等共謀對付劉裕。桓謙認為應馬上出兵攻擊劉裕。桓玄聽了不同意,說:“彼兵速銳,計出萬死。若行遣水軍,不足相抗,如有蹉跌,則彼氣成而吾事敗矣。不如屯大衆于覆舟山以待之。彼空行二百裡,無所措手,銳氣已挫,既至,忽見大軍,必驚懼駭愕。我按兵堅陣,勿與交鋒,彼求戰不得,自然散走。此計之上也。”于是派頓丘太守吳甫之、右衛将軍皇甫敷北拒劉裕。

  桓玄自從劉裕起兵後,天天憂懼不安。有人寬慰他說:“劉裕等衆力甚弱,豈辦之有成?陛下何慮之甚。”桓玄聽了不同意,在他看來,“劉裕是為一世之雄”(事見《宋書·武帝本紀》)

  元興三年三月,劉裕與吳甫之會戰于江乘。吳甫之是桓玄手下一名勇将,“其兵甚銳”,劉裕手執長刀,大聲呼叫着,先身士卒,結果吳甫之被殺。接着,雙方軍隊又戰于羅落橋,桓玄部下皇甫敷率數千人迎戰。甯遠将軍檀憑之與劉裕各率一隊人馬,檀憑之戰敗被殺,其部衆紛紛逃散。劉裕卻愈戰愈勇,前後奮擊,所向披靡,最後皇甫敷兵敗被斬。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宋武帝劉裕(上)

劉裕起兵

  桓玄聽說皇甫敷戰敗,更加恐懼。慌忙派桓謙屯兵東陵口,卞範之屯覆舟山西,雙方兵力約有二萬餘衆。不久,劉裕部飽食之後,将所有餘糧全部扔掉,輕裝上陣,進到覆舟山東,遍插旗幟在周圍山上,作疑兵之計。桓玄又增派武騎将軍庾祎之前往增援,庾祎之部兵精器利,局勢開始對劉裕不利。劉裕面對強敵卻鎮定自若,他總是沖殺在最前陣,士兵受他鼓舞,也無不殊死奮戰,一以當百,呼喊聲驚天動地,士氣十分旺盛。當時,天公作美,東北風刮得很大,劉裕急令縱火,火煙張天鋪地,“鼓噪之音震京邑”。桓玄部很快崩潰瓦解。桓玄見大勢已去,隻好留下領軍将軍殷仲文守住石頭城,自己率子弟沿長江南下。

  劉裕在石頭城立留台官,焚桓溫神主于宣陽門外,重立晉新主在太廟中,以示自己是東晉的救世主。并派諸将帥追擊桓玄。

  劉裕趕跑桓玄,立了大功。尚書王揚州,劉裕心不在此,辭不肯受。于是大家又推劉裕為使持節,都督揚、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諸軍事,領軍将軍,徐州刺史,劉裕一下重權在握,這才遂了心願,答應下來。

  劉裕此時也是天時、地利、人和具備。桓玄當權時,接下來的是晉朝廷留下來的爛攤子,史稱當時“百司縱弛,桓玄雖欲厘整,而衆莫從之”。劉裕時就不然了,百廢俱興,衆望聽歸,他“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肅然奉職,二三日間,風俗頓改”。在劉裕主持下,朝廷内外确實有振興氣象。

  當時,也有一些人瞧不起劉裕,認為他出身布衣,地位卑賤,例如尚書左仆射王愉的兒子王綏,本是江左冠族。王綏少有重名,他對劉裕頗不服氣,對這一類人,劉裕都想方設法一一予以鏟除。

  後來,劉裕派人追擊苟延殘喘的桓玄,在峥嵘洲大敗之。義熙元年正月(405),劉毅等到達江津,破桓謙、桓振,收複了江陵。晉安帝司馬德宗也到達江陵,下诏曆數桓玄罪狀,竭力稱贊劉裕平定桓玄之亂中所立下的功績,并封劉裕侍中、車騎将軍,都督中外諸軍事,使持節、徐青二州刺史如故。這樣一來,劉裕的權力大大增強,很有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意味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