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仨》讀後:如果楊绛和錢鐘書多生兩個孩子……

《我們仨》讀後:如果楊绛和錢鐘書多生兩個孩子……

01

這些日子在看楊绛先生的《我們仨》。

這本書原計劃是一家三口共同寫——錢鐘書寫妻子和女兒,楊绛寫丈夫和女兒,錢瑗則寫父母。

如果能夠按計劃完成,《我們仨》展現給讀者的,該是一幅溫馨而富有文人雅趣的畫卷。

這一點,從書後附錄的錢瑗所寫的幾篇草稿當中,我們就能感受得到。

這是一個很純粹的文化人的家庭,如楊绛所言:“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争,與人無争,隻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怎奈造化弄人,三人當中女兒錢瑗居然早逝,去世時,離60周歲還差一兩個月。一年多之後,錢鐘書也病故。

書未成,人先逝,“我們仨”共同執筆描繪幸福的一家,也變成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如果楊绛和錢鐘書多生兩個孩子……

02

我們都知道,錢鐘書和楊绛在學問上,二人都堪稱文化巨匠,在生活上,是一對令人羨慕的神仙伴侶。

而且也都高壽,錢鐘書活了88歲,楊绛活了105歲。

如果說人生有遺憾,恐怕就是女兒的早逝。

白發人送黑發人,人世的痛,莫過于此。

可以想象,當幸福的一家三口隻剩下楊绛孤零零的一個人,當她回憶起60餘年的點點滴滴,心裡泛起與筆端流露出來的,難免會有一種噬骨的冷清與孤獨。

是以,我在看書時一直有一個想法:如果楊绛和錢鐘書多生兩個孩子,會是怎樣的情景。

《我們仨》讀後:如果楊绛和錢鐘書多生兩個孩子……

03

關于錢鐘書和楊绛為什麼隻生了錢瑗這一個孩子,書中提過一句。

在楊绛懷孕不久,錢鐘書就明确表态:“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隻要一個,像你的。”

楊绛的《記錢鐘書與〈圍城〉》裡的一段話,則說得更為直接:“他很認真地對我說:‘假如我們再生一個孩子,說不定比阿圓(錢瑗)好,我們就要喜歡那個孩子了,那我們怎麼對得起阿圓呢。’”

有人認為,錢鐘書這樣的認識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錢鐘書是家裡的長子,而錢父錢母更喜歡小兒子。

這一點,楊绛也頗有微詞,在書裡這樣寫道:“爹爹最寵的不是鐘書,而是最小的兒子。無錫鄉諺‘天下爺娘護小兒’,鐘書是長子,對長子,往往責望多于寵愛。”

錢鐘書的父親寫家信,“信總是寫給小兒子的,每信必誇他‘持家奉母’。自從鐘書回上海,‘持家奉母’之外又多了‘扶兄’二字。鐘書又何需弟弟‘扶’呢!”

後來,楊绛也直接點出:“我婆婆最疼的是小兒小女”。

《我們仨》讀後:如果楊绛和錢鐘書多生兩個孩子……

而在《記錢鐘書與〈圍城〉》中楊绛也提到過,“祖父始終不喜歡大兒子,鐘書也是不得寵的孫子”。

裡面的“大兒子”是錢鐘書的伯父,錢鐘書幼時曾經過繼給伯父。

老錢家這樣的“傳統”,可能影響了錢鐘書和楊绛的育兒觀。

錢鐘書楊绛在學術上的水準當然沒得說,但在生活上,說實話并不高明。

其實對孩子愛還是不愛,情感是獨享還是分享,在于父母的觀念,而不在于生了幾個孩子。

怎樣對待孩子,是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事情。

因為自己的體驗不佳擔心女兒走自己的老路,于是就隻要一個,未免有點天真得可愛。

《我們仨》讀後:如果楊绛和錢鐘書多生兩個孩子……

04

當然,我們不必探尋他們隻生一個的具體原由,我更想讨論的是,如果他們的孩子多一些,是不是晚年能過得更幸福一點。

不說别的,錢鐘書于1994年夏住院,錢瑗1995年冬住院,當時的楊绛已經80多歲,一頭是丈夫,一頭是女兒,該是怎樣的心力交瘁!

如果錢瑗的下面還有弟弟妹妹,當時隻是50出頭甚至50來歲,正是最精力旺盛的時候,顯然能夠幫媽媽分擔一些壓力,也能在情感上給親人更多的慰藉。

而當女兒和丈夫先後離世,如果還有其他兒女陪伴,楊绛也不必獨自承受人生的重擊,接下來的生活也有更多的寄托和依靠。

自己對這個世界,也還有更多的牽挂。

隻有伴侶和子女,才是人間的至親,而親情,是世間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當我們走過千山萬水看盡世間繁華,終有一天會發現,其實這個世界的中心,無非是“我們仨”,或“我們一家”。

不知道楊绛先生晚年在寓所裡靜靜地回憶一生,是否反思過當初的決定,反正,作為她的讀者,我的心裡總覺得有一點點遺憾。

明珠絮語,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