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大學生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在前?

如果在人群中做一個随機采訪,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一個在前?估計有一半的人回答不上來。

我先公布答案,魏晉南北朝是在東漢之後,五代十國是在唐宋之間,這樣一說大家就會明白,肯定是魏晉南北朝在前。為什麼大家對這兩段曆史如此的陌生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這兩段曆史太亂了。特别是魏晉南北朝,這一段曆時400年的大分裂,整個中國大地上産生了數十個政權。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不像大一統的朝代那樣清晰。再加上這個朝代沒有什麼八卦故事,很少拍成影視劇。是以大家對這個朝代就會比較陌生。

一個大學生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在前?

但魏晉南北朝這段時期對于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期,這一段時期對于中國民族特質的形成,文化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奠定了我國的思想基礎,那麼中國社會的政治制度經濟基礎是在南北朝時期形成的。

胡漢融合的形成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數民族最活躍、碰撞最為激烈的時期之一,但同時這一段時期最大的特點卻是大融合。魏晉南北朝的分裂開始于西晉末年,當時的西晉經曆了八王之亂,國力極其衰弱。北方的少數民族趁虛而入,這時候中國的北方進入了五胡十六國階段,這裡的五和十六都是虛指,當時的民族也不止5個,在北方建立的政權也不止16個。

一個大學生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在前?

北方民族進入中原之後,各少數民建立自己的民族政權之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少數民族與當地漢族人民之間的關系問題。胡族入主中原後最先采取的是“胡漢分治”的政策,如果翻看這一段曆史,會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當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重用漢人的時候,原本的少數民族的貴族的利益就會受損,他們就會起來反抗,如果還是重用他們原來的自己人,那麼少數民族政權就要面臨統治比他們人口多的漢人,少數民族沒有管理農耕民族的經驗。是以随着政權的不斷建立,胡族與漢族之間的民族沖突日益加劇、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之間的差異日益顯著,這些都為他們的政權統治帶了巨大的阻礙。如何解決這一沖突與障礙,是當時胡漢民族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同于其他少數民族,當時鮮卑族采取了”胡漢一體“的政策,《魏書》記載“北魏立國之初,拓跋焘與劉宋往使者之間往來26次”,鮮卑族沒有不排斥漢族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學習漢族的先進社會制度,社會組織、經濟制度等。到了慕容部落時期,“胡漢一體”的政策迅速推進,開始接受漢人的建議,與漢族士大夫交往,學習漢的思想文化、禮儀禮節等。慕容部落提出了“教以農桑,法制同于上國”的改革,鮮卑族由遊牧社會向農耕社會不斷發展。鮮卑族“胡漢一體”的政策為胡漢融合的形成建立了基礎。随着改革的推進,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民族之間不斷的融合,進而達到一個穩定的平衡态,漢民族不斷的胡化,而少數民族也不斷的漢化,當然,這其中主要是以少數民族的漢化為主。

一個大學生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在前?

胡漢沖突一直是北朝的一個核心沖突,最後南北朝能歸于一統,也是由于北方政權很好的解決了胡漢沖突,實作了胡漢的融合與統一,這時候才為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南北朝時期的思想發展

中國傳統的文化現象之一就是尊崇儒家思想,魏晉南北朝也不例外。學習儒家思想,尊崇儒學,興辦教育,均展現了各少數民族立的政權基本是以儒家學說為其指導思想的。統治階級不斷吸收儒家的文化,并不斷發揚儒家文化。

少數民族學習儒家文化首先表現在行釋奠禮、興辦教育方面。拓跋嗣“禮愛儒生,好覽史傳”,足見其具有較好的儒學修養。拓跋焘"始光三年二月,起太學于城東,祀孔子,以顔淵配“,可見其對儒學的尊崇。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利鹿孤時期開辦學校,使河湟儒學得到發展,儒家文化得到迅速傳播。據《魏書·高祖紀下》載:“太和十三年秋七月甲辰,陰平國遣使朝貢。丙寅,幸靈泉池,與群臣禦龍舟,賦詩而罷。立孔子廟于京師。”,北魏文帝立孔廟于京師,可以看出當時的政權是以孔子作為祭拜的對象,也為少數民族政權的确定奠定了思想文化。儒學在胡漢融合的形成中在禮儀中也有顯著的展現。劉淵興建太廟,以漢族禮儀祭祖。北魏文帝強調”鄉飲禮廢則長幼之序亂“,是對漢族禮儀文化的推崇。

一個大學生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在前?

南北朝時期對經濟格局的變化

而在中國的南方也經曆了一場南北融合的改變。自東晉永嘉南渡到南北朝後期,占整個北方1/6的人口遷到江南地區。在南北朝以前,我們國家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而經曆了魏晉南北朝人口大量遷徙到北南方,随着人口的遷徙,當時北方地區較為先進的生産工具和生産技術也傳遞到了南方。南方經濟開始逐漸崛起,原有的以中原地區為單一經濟中心的局面逐漸被打破。這一時期形成了多個經濟中心的局面,主要是北方中原地區、巴蜀地區,和長江流域這三個經濟中心。

一個大學生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在前?

以嶺南地區為例,漢魏之際 , 嶺南一 帶是南方相當落後 的地區之一 ,随着北方人口的遷入,南朝統治者鼓勵原來長江流域的地區的人來此發展,嶺南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嶺南的水稻種植技術不斷發展,據史料記載,甚至可以種植三季水稻。嶺南還是最早使用木棉和草棉織布的地區,也是海外貿易崛起的地區之一。而到了南北朝時期,長江中遊的發展是相當顯著的。洞庭湖,鄱陽湖流域土地肥沃,物産豐富,糧食産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時帶動了造船、紡織、陶瓷、制茶等手工業的發展。

南北朝時期并沒有完成我國經濟中心的南移,這一時期主要是開始了建立多個經濟中心,在隋唐之後南方的經濟開始逐漸的超過北方,成為主要的經濟中心。

魏晉南北朝對法制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變化頻繁,不同的朝代背景、政權具有自己的特點。而之前一直沿用的漢代法律就滿不足不了目前政權的需求,因而這一時期的每個朝代都必須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原有的法律進行改革與修訂,進而滿足目前政權以及統治者的需求。魏三國時期,各國在沿用漢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如魏國将《具律》改為《刑名》置于律首,展現出魏國在刑罰改革和司法制度方面也都較前朝有所創新。兩晉時期的《晉律》首次将服制列入律典,其中刑法總則也在完善,相比于三國時期法律和漢法,均有了革新。到了北朝時期,法律體系就更為完善成熟了。《北齊律》在刑名、罪名和刑罰原則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

一個大學生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在前?

南北朝時期朝代更疊頻繁,進而造就了這一時期法律的多樣性、立法制法的頻繁性,朝代更疊的過程也是魏晉南北朝法律制度不斷革新完善、規範成熟的過程,因而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法律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

魏晉南北朝對科舉制度的影響

如果要列舉影響中國最大的一項制度,科舉制肯定能入圍。科舉制度對中國的影響非常之大,論述這方面的著作也是車載鬥量,這裡也不做贅述,可以說科舉制度塑造了中國一千多年的社會結構。科舉制度并不是簡單的考試,它背後有一整套完整的運作邏輯,從選官到任用到建立等級制度,都經曆了上百年的運作和發展,科舉制度雖然成型于隋唐,但是他的孕育和産生卻是南北朝時期的。

一個大學生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在前?

漢代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所謂“州舉秀才,郡舉孝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出一套九品官人法的制度,九品官人法也是一套複雜的制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文末附有連結,這裡不多講。但是他為科舉制的很多制度都脫胎于九品官人法,如科舉制實行逐級考試,而且,考中了還要有吏部铨選進行授官,這一思路明顯沿襲了九品官人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事是把選官的制度,也就是人事權收歸到了中央,九品官人法的大緻流程是這樣的,中央官員司徒負責選官,又吏部根據候選人的品狀授官。另設中書省,負責監督和調節。承擔具體品評任務的中正,也都是朝廷任命直接任命,屬于中央直接上司

。通過這樣的機構及其屬員的設定,将選舉權完全控制在中央。通過這樣的方法加強中央集權,這也是科舉制度的核心功能

中國曆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大分裂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曆過了這樣一次大分裂中國之後,再也沒有過長時間的分裂。可以說正是這一次分裂塑造了以後中國,值得我們去好好了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