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東漢末期,在曹操實作北方一統,但南下的赤壁之戰失利後,曹操的主要精力就從擴張統一的軍事戰争轉換為隊内的權力鞏固了,在曹操集團内部發生了比較大的事情,也就是在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集團的重要謀臣荀彧病逝,曆史上記載是“以憂薨”。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關于荀彧的是,大家最認可的一種觀點就是,他是忠于漢室的,反對曹操封王,不願意曹操過于壓制漢室,達到篡位的目的,是以曹操利用手段提前讓荀彧“下線”。

這裡先說一句,荀彧反對的不是曹操封王,而是反對曹操稱魏公,國公位等同或低于郡王,曹操是在荀彧死後4年,才被漢獻帝冊封為魏王的。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之是以說曹操是荀彧之死的最大嫌疑人,是因為荀彧明确反對過曹操稱魏公,曹操很不爽,但是在荀彧死後,次年曹操得償所願,而且荀彧之死也的确和曹操有關系,畢竟他是被曹操強留于軍中的。

《三國志.荀彧傳》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率軍征讨孫權的時候,曹操特意讓荀彧前去勞軍,其實這不符合曹操集團的習慣了,荀氏一族,一向都是荀攸随軍征戰的情況比較多,荀彧一直是留守大後方的。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就拿曹操最關鍵的一仗,官渡之戰來說,荀彧荀攸叔侄是幫了曹操大忙的,荀攸在官渡前線,設計了整體的斬殺顔良文醜的計劃,斬顔良,曹操采取了荀攸聲東擊西的政策,誅文醜,荀攸又是力排衆議,力主設計殲敵,在官渡對峙時期,荀攸也提出了襲擾袁紹糧道的計劃。

荀彧就更不用提了,當時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曹操糧草補給不足,已經有了撤軍的意思,是荀彧寫信告訴曹操,這一退就大勢已去,什麼都沒了,這才打消了曹操撤軍的想法。

可以說荀彧和荀攸是曹操打赢官渡之戰的最大功臣,而到了建安十七年(212年),雖然曹操在赤壁大敗,但是曹操集團局勢還沒危急到需要荀彧去勞軍的地步,再者征讨孫權,曹操是占有兵力優勢的,沒有讓荀彧來前線的必要。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而且荀彧到了前線病了,最後還是憂郁成疾,死在了壽春,他憂慮什麼呢?

《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彧卒於壽春,壽春亡者告孫權,言太祖使彧殺伏後,彧不從,故自殺。權以露布於蜀,劉備聞之,曰:「老賊不死,禍亂未已。」

關于荀彧的死,流傳着另外兩種說法,一種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空食盒,荀彧終無漢祿可食,自殺了,另外一種就是說,荀彧死後,一些從壽春逃亡到孫權那裡的人,他們和孫權說,荀彧是不聽從曹操誅殺伏皇後的之命才自殺的,孫權告訴劉備,劉備直接開罵了啊。

但個人認為第二種說法不太可能,畢竟是經過逃亡之人和孫權之口說出來的,為何這些人會從壽春逃亡,如果是曹操真的讓荀彧誅殺伏皇後,或者說隻是想測試下荀彧,都沒有必要當着别人的面說,按理說不會有其他人知道。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再者就是從孫權那裡傳出來的消息,還能希望保持客觀公正?尤其是曹操還在打孫權,說白了這不就是孫權和劉備鞏固聯盟的一個由頭罷了。

相對來說,第一種曹操逼死荀彧的可能性比較大,畢竟荀彧是荀氏一族的領袖,也是替曹操打天下的颍川士族的代表,極具影響力,他若是不想曹操和漢室之間的地位平衡被打破,那麼曹操稱魏公,加九錫的确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到底是忠于漢室,還是為了争奪權力,争奪權力這一點後世的觀點之一,因為曹操釋出過一道求賢令。

《三國志.武帝紀》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闾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曹操頒布求賢令的時候,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完成軍事調整部署,将主要兵力布防在東線之時,有人認為後來荀彧和曹操鬧掰,原因之一就是求賢令。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因為曹操釋出求賢令,招攬天下賢才,就可以用大量加入曹操集團的新人,分散颍川士族的影響力,也必然會削弱荀氏一族在曹氏集團内部的實力,是以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支援漢室,以漢室為靠山,鞏固自己手裡的權勢。

我們現在是無法了解當時真實情況的,我個人認為排除曹操有分化内部集團的意圖,畢竟北方已經一統,在不出大亂的情況下,曹氏一統天下隻是時間問題,是以曹操作為曹氏開疆拓土的“君主”,必将要為内部實力平衡考慮。

《荀氏家傳》時,荀攸為太祖謀主,衍以監軍校尉守邺,都督河北諸軍事。太祖征袁尚也,高幹)密遣兵襲邺,衍逆覺,盡誅之。以功封列侯。

颍川士族中陳氏和荀氏都是大家,陳氏不用多提,想象你聽過陳群,而荀氏在加入曹氏集團後,荀彧主管大後方,荀攸随軍征戰,荀衍也是一度督河北諸軍事,曹操還把自己的女兒安陽公主嫁給了荀彧的長子,以加強曹氏和荀氏的聯系。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而到了建安十五年,曹操的确要為後來考慮,是以吸引新人,削弱内部已經勢力的集團是一個辦法。

但我認為曹操此舉不止如此,要知道當時的局勢是,曹操赤壁大敗,短時間内無力再度集結大軍剿滅孫權劉備,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出現端倪,是以曹操的求賢令,更多的是為了後世的曹魏所立,為的是吸引天下人才。

亂世之中,戰争不止發生在戰場殺上,也是人才的搶奪戰,沒有人才,也就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是以曹操此舉,也是為了釜底抽薪,削弱孫權劉備的人才積累能力。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話說回來,我不認為荀彧是為了争權而和曹操鬧掰的原因,在于如果他是一個希望掌控權柄的人,當初就不會拒絕曹操給自己封三公的請求了。

《三國志.荀彧傳》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于十數,太祖乃止。

而且要知道,荀彧死後,荀氏一族最有影響力的就是荀彧的侄子荀攸了,荀攸可沒有反對曹操稱魏公,而且荀攸可能是支援的。

而且若是荀彧想奪權,應該在求賢令釋出的時候就表示反對,何必等到求賢令釋出兩年後,才站出來反對曹操,都是聰明人,應該明白實際的選擇。

《魏氏春秋》以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仆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觊、和洽為侍中。

曹操建立魏國之初,荀攸就是尚書令,如果荀彧當初是為了奪取的話,必然有荀氏一族的支援,那麼在曹操有意打壓荀彧後,荀氏一族應該不會在魏國有大展拳腳的機會。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而且當初曹操說過這樣一句話,也就是他平定天下,“撫甯内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文若是荀彧,公達是荀攸,可以說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的第一功臣,可是即便如此,在曹魏追封功勳的時候,荀攸是配享太廟的。

《三國志.少帝紀》诏祀故尚書令荀攸于太祖廟庭。

配享太廟是對功臣最大的榮譽,但是曹操親自承認過的,荀彧功績是要高于荀攸的,可是荀彧并沒有配享太廟的殊榮,有人說他不是魏臣,是以沒辦法進太廟,那郭嘉也不是魏臣,照樣進了太廟。

荀彧和曹操鬧掰,反對其稱公是為了奪權?荀彧還是偏向漢室的

是以說主要還是荀彧生命最後一段生涯,和曹操對着幹,别人都支援曹操稱公,加九錫,為進一步篡漢稱帝做準備,但是荀彧就是不支援,荀彧的内心還是偏向于漢室的,也可以感受的到,在荀彧病逝後,漢室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弱了,最起碼在曹操尊崇漢室的時候,有實力的隻出現了袁術這麼一個稱帝的(有一些實力極其弱,在曆史上隻留下一個名字的人稱帝不算),我個人的觀點是,荀彧還是因為忠心漢室而和曹操分道揚镳的可能性更大。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少帝紀》《三國志.荀彧傳》《三國志.荀攸傳》《荀氏家傳》《魏氏春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