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解放戰争期間,卻從未與我軍打過一場仗

戰争時期,國共雙方人才輩出,各顯其能。生在了那個時代,便有了非常好的機遇。但凡能人異士,皆有出頭之日。

解放戰争時期是國共兩黨針鋒相對,争奪對國家統治權的時期。不難想象,國共兩黨的進階軍事将領早晚會在戰場上相遇。可在國民黨的進階将領中,有那麼一個人卻從未被蔣介石啟用過。出于這種原因,

讓這位将軍成了國民黨一衆軍官中唯一沒有和共産黨打過仗的人

這個人名為張治中,世人稱之為“和平将軍”。此人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解放戰争期間,卻從未與我軍打過一場仗

動亂之中,萌生報國之志

1890年,張治中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由于父親是手工業者,是以張治中的家庭條件還算不上艱苦。在保證基本生活之餘,父親在張治中六歲大的時候将他送入私塾學習文化。

十年的學習生涯讓這位年輕人的思想逐漸開化。當然,出生于那個時代,思想上難免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在他心裡,“忠君報國”這四個字是不可逾越的底線。這也是為何他身在蔣介石陣營而心在共産黨的情況下,卻從未背叛蔣介石的主要原因。

社會不安定,百姓又何來安甯。

動亂之中,張治中萌生了強烈的報國熱情。

和當時很多革命鬥士一樣,張治中加入了反清起義的浪潮之中。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解放戰争期間,卻從未與我軍打過一場仗

他響應孫中山的号召參加了護法運動,并在這場運動中展現出了較高的革命本領。民國時期,張治中對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表示高度的贊賞。

雖然國共兩黨一直合不來,但張治中也從未改變過自己的想法。在張治中眼裡,“三民主義”是非常好的,他表示堅決擁護。縱觀張治中先生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受到孫中山的影響頗深。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解放戰争期間,卻從未與我軍打過一場仗

加入國民黨還是共産黨的陣營,是讓當時的革命鬥士萬分糾結的事情。對于剛剛參加革命事業的張治中來說,蔣介石的出現宛如一個伯樂,給了他大施拳腳的舞台。

那時,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聽别人說起了張治中的事迹,便出面邀請他到軍校任職。張治中見其盛情邀請,便也不好拒絕。

在蔣介石的安排下,張治中成為了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代理總隊長和軍官團團長,同時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師的參謀長等重要職位,還被國民政府授予上校軍銜。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解放戰争期間,卻從未與我軍打過一場仗

與共黨結緣,力促國共合作

蔣介石待自己不薄,這讓張治中對其心存感激。

在黃埔軍校任職期間,張治中結識了周恩來等人。由于經常探讨對于時局和革命事業的看法,他們在思想上産生了較強的共鳴。隻可惜,身在國軍陣營,又享受着國民黨的優待和重用,張治中不能就這樣離開。蔣介石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總不能倒戈相向吧。

那段時間,張治中一邊在國民黨的陣營中為國民政府做事,另一邊又與共産黨的友人保持着良好關系。好在那會兒國共兩黨之間的沖突還沒有那麼激烈,張治中的處境沒有那麼尴尬。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解放戰争期間,卻從未與我軍打過一場仗

抗日戰争時期,外敵入侵,國家危在旦夕。面對日軍的精良裝備和狼子野心,國共兩黨團結抗日成為了廣大群眾的強烈呼聲。可在抗戰初期,國民黨一直看不上共産黨。面對是否與共産黨合作這個話題,蔣介石不屑一顧。

這時,張治中就站出來了。

在國共談判的過程中,張治中四處奔走聯絡,一邊與共軍協商,另一邊又力谏蔣介石,盡早與共産黨達成合作,一緻對外,抵抗日軍的進攻。

為說服蔣介石,張治中還多次提出了蔣介石在思想上的錯誤。蔣介石雖然不開心,但他是一個愛才惜才的人,也沒有過多與之計較。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解放戰争期間,卻從未與我軍打過一場仗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時,張治中主張和平解決。曆史的潮流不可阻擋,縱然蔣介石萬般不願,國共合作也最終達成了。兩黨在正面戰場和後方戰場默契配合,将日軍趕出了中國的土地。

“和平将軍”張治中

抗日戰争時期,張治中取代何鍵成為湖南省主席。在任一年多的時間,他積極與中共湖南省委合作,推動了湖南省抗日運動的迅猛發展。這段時間革命發展得異常順利,振奮了軍心、民心和全民族抗戰的信心。

1938年,湖南省最高指揮官張治中錯誤發動了“焦土政策”,一把大火蔓延數百裡,焚毀了許多珍貴文物和曆史古迹。面對如此滔天大罪,張治中被革職查辦。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解放戰争期間,卻從未與我軍打過一場仗

1940年,張治中退居二線,還為自己設下了“寡言少主張”的座右銘。看來,經過長沙大火事件,張治中吸取了不少教訓。

退居二線後,張治中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軍委會的政治部部長,同時兼任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在職期間,他兢兢業業,老實本分,依舊被受蔣介石青睐。

1941年,張治中繼續堅持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由于與共産黨人關系匪淺,張治中從不參與對抗共産黨的戰鬥。面對張治中的堅定,蔣介石也沒有辦法,就沒有啟用過他與我黨交戰。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解放戰争期間,卻從未與我軍打過一場仗

1945年,張治中在好友周總理的委托下,前往新疆解救被監禁多年的一百多名共黨骨幹,還護送他們順利傳回延安。如此行為,更是在張治中在共黨人心中頗受好評。

在整個土地革命和解放戰争期間,張治中成為了國民黨進階将領中唯一一個不曾與我黨交過手的人,被後人成為“和平将軍”。

1949年,在國民黨大勢已去的背景下,周總理言辭懇切規勸其留在北平,與共産黨人一起建設祖國。在昔日好友的規勸下,張治中留下來了。而後,他還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解放戰争期間,卻從未與我軍打過一場仗

小結:

在張治中将軍的世界裡,愛祖國和愛同胞是他一生行為的寫照。他熱愛和平,不想看着血肉同胞互相厮殺。他雖無力改變國共兩黨相争的事實,但是他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争取平息戰亂。

與許多好戰的國民黨進階将領相比,張治中将軍的精神無疑是異常可貴的。這種愛祖國與夫妻民的情懷,也讓張治中将軍最後與共産黨走到了一起,共同争取和平解放、攜手建設和平祖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