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延兵
圖:來自網絡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在我們老家淮陰的農村,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家家都會蒸上不少的饅頭、包子等。尤其是饅頭,人口多的人家有時會蒸上一二百個,可以吃到來年的春天。
母親在的時候,還會雷打不動的做上一籠山芋糯米糕。

這應該是地方特色,我曾多次問過連雲港這邊的朋友,他們過年有沒有做山芋糯米糕的習慣。
他們都說沒有,甚至連這個名字都沒聽過。
當然,連雲港這邊也會有糕,除去過年吃的包裝好的糕外,就是平時早上街上用糯米粉或是山芋粉做的那種不大圓錐形的糕。一個人一個機器便可以操作,一條街上會有一兩家做的,留作早點食用。如果誰家要是搬家或是學生考試時也會買點,算是祝福,有“高升”或是“高中”的意思。
山芋糯米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煮熟的山芋,對有些特别喜歡吃甜的人家,還會适當地加些白糖。其實,山芋本身就含有一定數量的糖分,縱使不額外地添加糖,吃起來也是比較甜的。
山芋糯米糕的工藝很簡單,做起來也不複雜。
不過,平時一般很少有人家做,多是過年蒸饅頭時會順便做上一點,也有祈禱祝福的意思。
将削皮後的山芋煮熟後與糯米粉放在一起揉,揉得均勻一點,鋪放在蒸糕的籠上,像一塊擴大版的大餅,待其醒上一陣子,與饅頭一起蒸,大概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便熟,可以吃了。
人
們此時會将連着籠的山芋糯米糕端到外面冷卻,開始很舒軟的山芋糯米糕也會慢慢地變硬。為了便于儲存,往往會用刀将其切成一小塊,存放起來。想吃的時候,再放籠上重新蒸蒸,味道依然不錯。
山芋糯米糕是母親的最愛。
每次吃的時候,總是一副甜蜜蜜的樣子。
這種感覺,也許隻有我們作為子女的才會深深地感受、了解得到尤其是不同的年齡段吃糕的心情也不完全是一樣的。
年輕的時候一方面是喜愛,另一方面更是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父親去世得早,家裡的重擔過早地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可以說是她憑着一己之力帶着我們姊妹五個一起成長的,其間所吃的苦也是常人所無法想到的。
盡管如此,她始終對生活充滿着熱愛,整天沒完沒了地忙着,不抱怨,不退縮,不逃避,相信好的日子一定會到來。
說實在的,母親這種積極樂觀的生活姿态對我們姊妹幾個的後來的生活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以後的歲月裡,我們姊妹幾個也幾乎是憑着自己的獨立奮鬥過上了還不錯的生活。
最讓我們感動和難忘的是她對我們教育的支援,日子再苦再累,也從沒讓我們其中的任何一個人辍學,回家幫她幹活。
她雖然不識字,但她知道在當時農村唯有上學可以更好地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有一年,為了給大哥買上一套聯考複習資料,她甚至賣掉了家裡準備留作過年用的粉絲。
也許正是母親的誠心感動了上蒼,那一年,大哥順利地考上了一所師範學校,成為了我們村第一個大學生,母親很是高興,全村人更是驚訝不已。
在大哥的帶領下,我們姊妹五個中有四個先後通過努力取得了中專以上的學曆,擁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這在八十年代的我們村是絕無僅有的。
年老的時候,母親吃山芋糯米糕多是一種苦盡甘來的享受,也是對過去苦難歲月的一種回憶。
一九九二年,作為家裡最小的我,也中專畢業參加了工作,有了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與收入。第二年,在大哥的倡議下,我們姊妹幾個每人每年都拿出一部分錢為母親做養老基金用。錢放在姐姐那裡存在專戶上,待母親年老的時候使用。
經過不少年的滾動,待母親六十歲的時候,養老基金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姐姐則像發工資一樣,每個月準時把錢送到母親的手中。
母親再也沒有像以前為錢發愁過,生活過得很惬意,想在農村住就在農村住上一段時間,不想住的時候,就去縣城的哥哥姐姐家,或是外地三哥和我這邊住上一段時間,讓村裡不少與她同齡的人很是羨慕。
如今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農村居住人員的銳減,即使是過年,也沒有人會像以前去蒸那麼的饅頭、包子,更不要說蒸山芋糯米糕了,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了一種記憶,一種回憶。
偶爾想起來,感覺挺溫馨的,仿佛又回到了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