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延兵
图:来自网络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在我们老家淮阴的农村,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家家都会蒸上不少的馒头、包子等。尤其是馒头,人口多的人家有时会蒸上一二百个,可以吃到来年的春天。
母亲在的时候,还会雷打不动的做上一笼山芋糯米糕。

这应该是地方特色,我曾多次问过连云港这边的朋友,他们过年有没有做山芋糯米糕的习惯。
他们都说没有,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没听过。
当然,连云港这边也会有糕,除去过年吃的包装好的糕外,就是平时早上街上用糯米粉或是山芋粉做的那种不大圆锥形的糕。一个人一个机器便可以操作,一条街上会有一两家做的,留作早点食用。如果谁家要是搬家或是学生考试时也会买点,算是祝福,有“高升”或是“高中”的意思。
山芋糯米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煮熟的山芋,对有些特别喜欢吃甜的人家,还会适当地加些白糖。其实,山芋本身就含有一定数量的糖分,纵使不额外地添加糖,吃起来也是比较甜的。
山芋糯米糕的工艺很简单,做起来也不复杂。
不过,平时一般很少有人家做,多是过年蒸馒头时会顺便做上一点,也有祈祷祝福的意思。
将削皮后的山芋煮熟后与糯米粉放在一起揉,揉得均匀一点,铺放在蒸糕的笼上,像一块扩大版的大饼,待其醒上一阵子,与馒头一起蒸,大概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便熟,可以吃了。
人
们此时会将连着笼的山芋糯米糕端到外面冷却,开始很舒软的山芋糯米糕也会慢慢地变硬。为了便于保存,往往会用刀将其切成一小块,存放起来。想吃的时候,再放笼上重新蒸蒸,味道依然不错。
山芋糯米糕是母亲的最爱。
每次吃的时候,总是一副甜蜜蜜的样子。
这种感觉,也许只有我们作为子女的才会深深地感受、理解得到尤其是不同的年龄段吃糕的心情也不完全是一样的。
年轻的时候一方面是喜爱,另一方面更是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父亲去世得早,家里的重担过早地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她凭着一己之力带着我们姊妹五个一起成长的,其间所吃的苦也是常人所无法想到的。
尽管如此,她始终对生活充满着热爱,整天没完没了地忙着,不抱怨,不退缩,不逃避,相信好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说实在的,母亲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姿态对我们姊妹几个的后来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姊妹几个也几乎是凭着自己的独立奋斗过上了还不错的生活。
最让我们感动和难忘的是她对我们教育的支持,日子再苦再累,也从没让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辍学,回家帮她干活。
她虽然不识字,但她知道在当时农村唯有上学可以更好地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有一年,为了给大哥买上一套高考复习资料,她甚至卖掉了家里准备留作过年用的粉丝。
也许正是母亲的诚心感动了上苍,那一年,大哥顺利地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成为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母亲很是高兴,全村人更是惊讶不已。
在大哥的带领下,我们姊妹五个中有四个先后通过努力取得了中专以上的学历,拥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在八十年代的我们村是绝无仅有的。
年老的时候,母亲吃山芋糯米糕多是一种苦尽甘来的享受,也是对过去苦难岁月的一种回忆。
一九九二年,作为家里最小的我,也中专毕业参加了工作,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与收入。第二年,在大哥的倡议下,我们姊妹几个每人每年都拿出一部分钱为母亲做养老基金用。钱放在姐姐那里存在专户上,待母亲年老的时候使用。
经过不少年的滚动,待母亲六十岁的时候,养老基金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姐姐则像发工资一样,每个月准时把钱送到母亲的手中。
母亲再也没有像以前为钱发愁过,生活过得很惬意,想在农村住就在农村住上一段时间,不想住的时候,就去县城的哥哥姐姐家,或是外地三哥和我这边住上一段时间,让村里不少与她同龄的人很是羡慕。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居住人员的锐减,即使是过年,也没有人会像以前去蒸那么的馒头、包子,更不要说蒸山芋糯米糕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一种记忆,一种回忆。
偶尔想起来,感觉挺温馨的,仿佛又回到了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