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困牛山,豐碑永不褪色

2021年11月,石阡至湄潭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這條高速與已經通車的杭瑞高速、銀百高速、思劍高速、玉石高速搭接,使石阡成為了黔東地區高速公路通車裡程最多的縣份。

石阡,困牛山所在地,曾經發生過一起名垂青史的悲壯故事。

1934年秋。在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龍塘鎮困牛山,紅五十二團掩護主力突圍,敵人脅迫用老百姓作“擋箭牌”,紅軍戰士甯死不願誤傷百姓、甯死不當俘虜,最終100餘名紅軍戰士砸壞槍支,毅然縱身跳下70多米高的懸崖,大多數壯烈犧牲……

困牛山,豐碑永不褪色

當年吹響困牛山壯舉的那把軍号,現今靜靜地躺在“紅軍長征在石阡陳列館”。楊昌鼎 攝

這場悲壯的戰鬥,紅軍用生命保護群衆,赢得了群衆的信任,他們為紅軍帶路轉移突圍、掩護紅軍傷病員、為紅軍縫制衣被。1936年1月,紅二紅六軍團攻占石阡,當地800多名青年踴躍報名,紛紛加入紅軍。

硝煙散盡,豐碑永存。紅軍戰士的獻身精神和感人故事永遠流傳,激勵着後人。

感天動地,百名紅軍英勇跳崖

在石阡縣“紅軍長征在石阡”陳列館裡,靜靜地躺着一把銅質軍号,号口邊沿有些殘缺,号身有劃痕和凹陷,經過80多年歲月的洗禮,顯得黑亮而厚重。

石阡縣困牛山,矗立着一座火炬狀紀念碑,底座長9米、寬3米,高10.5米,上面寫着:困牛山紅軍壯舉紀念碑。

它們,是一段悲壯曆史的見證。

困牛山,豐碑永不褪色

困牛山紅軍壯舉紀念碑。楊昌鼎 攝

時針撥回到1934年10月。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奉命突圍西征,由湘贛根據地出發,經湘入黔,在石阡縣甘溪鎮與國民黨兵發生遭遇,陷入湘、桂、黔三省敵軍24個團的包圍之中。

甘溪遭遇戰,紅六軍團轉戰石阡縣及周邊區域,浴血奮戰10多個日夜。10月16日,軍團向南轉移,從越石鎮大道突圍出石阡,向東尋找紅三軍,令前衛紅十八師五十二團改為後衛,掩護軍團主力轉移。

為掩護主力轉移,紅五十二團以身作餌,将圍追堵截之敵引向困牛山。

紅軍上困牛山後,四周高山已被敵軍占據,後有湘軍追敵,前有黔軍及地方民團阻擊,民團中還有許多被抓去充當“人盾”的百姓。

面對數十倍于己的敵人,紅軍不願誤傷夾雜在敵軍中的百姓,誓死不做俘虜,100多名戰士英勇跳崖,舍生取義。

100多名戰士用生命換來了紅六軍團和紅三軍(紅二軍團)在印江木黃會師,完成了長征先遣隊的戰略任務。

紅軍壯舉,久久相傳。困牛山戰鬥遺址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越來越多的幹部群衆前往瞻仰祭奠。

“是什麼樣的信念,讓十六七歲的紅軍戰士縱身一躍?是為了解放全中國的革命信仰,是一心為民的革命情懷,是忘我犧牲的革命精神。”講解員趙春莉深情地對一批又一批前來瞻仰祭奠的幹部群衆解說。

來自遵義市的王倩燕站在人群中,聽着趙春莉的講解,眼睛濕了。“為了革命,女紅軍戰士隻能把剛出生的孩子寄養在老鄉家;為了百姓,那些才十六七歲的紅軍戰士舍身跳崖……我也是母親,聽了講解感觸很深,我要告訴孩子們永遠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的英勇犧牲,不要忘記這段悲壯的曆史。”

從石阡縣五德鎮地印村到困牛山戰鬥遺址約2個小時車程,85歲的老黨員朱恩國滿頭白發,到困牛山紀念碑前,他緩緩拾級而上,慢慢把外套脫下,放在青石圍欄上,默哀、鞠躬、獻花……近距離駐足觀看碑文上的每一個字。

困牛山,豐碑永不褪色

紅軍長征在石阡陳列館。楊昌鼎 攝

“紅軍戰士英勇跳崖時的年紀,就是我入伍時的年齡。我們都是軍人,但我比他們幸運,生長在和平年代,是他們用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雖然聽力有些障礙,但老人的記憶力卻不減。

同奔小康,老區人民不忘初心

71歲的村民任明秀記得,村裡第一次貼出修路倡議的那天,“好多年輕人都打電話回來,說要出工出力。就是想争口氣,讓路通到家門口。”

如今,任明秀的小吃攤前,不時有村民開着小車、騎着摩托過路。

巍巍武陵山脈,延綿起伏數百裡。困牛山,三面臨河,兩面懸崖,地形險惡。當地村民說,把牛放上山,隻要守住一條進山路,牛就下不了山,由此稱為“困牛山”。

曾經多年,困牛山蟄伏在群山中,百姓日子過去過得“緊巴巴”。

今日困牛山,水泥路通村到戶,高速路穿境而過,山高路險的“戰鬥遺址”就在立體交通的大動脈上。

困牛山,豐碑永不褪色

石阡至湄潭高速公路與已經通車的杭瑞高速、銀百高速、思劍高速、玉石高速搭接,穿過困牛山

山門開,新局啟。對英雄的緬懷,對曆史的銘記,不僅赓續了紅色文化,更讓紅色山村有了紅火的發展基礎。

困牛山村子裡,旅遊大巴往返穿梭。戰鬥遺址前,手捧鮮花追思英雄的遊客排成長龍。

現摘的蜂糖李,成了解渴神器;清香的神仙豆腐,成了打卡美食。

“娃娃們給我說,遊客多了,要把配套服務安排好,山裡貨現在很搶手。”村民蔡朝軍說,今年,他家種植的蜂糖李成了遊客的搶手貨。

“現在高速公路通到我們這裡了,以後來瞻仰英雄的人還會更多,我們的山貨将會賣得更好,村民增收的路子更寬廣。”困牛山村支書張國玉告訴記者,困牛山村曾是一個貧困發生率高達28.76%的貧困村,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推動下,村裡辦起了養殖和果樹合作社,做起養殖和果樹種植,實作了生豬存欄1000頭,2018年至2020年,困牛山村合作社年年分紅。

在與困牛山相隔不遠的龍塘鎮大屯村,全國人大代表、村支書周紹軍每天都在茶葉加工廠忙碌。“我們是石阡較早發展茶葉的村之一,目前全村有茶園面積2000多畝,個人所得早已過萬元。”周紹軍說,大屯村的茶葉産業在本地已承擔起“龍頭”作用,以強帶弱,和周邊村一起發展。

困牛山,豐碑永不褪色

如今的石阡,已如烈士所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當年,面對敵人圍剿,困牛山100餘名革命先烈為人民灑熱血。

如今,新的長征路上,石阡黨員幹部不忘初心,帶領全縣人民又走在了鄉村振興的路上。

本網記者:文波 秦光春

一審:羅亞楠

二審:彭奇偉 李柏杉

三審:王幸韬

四審:黃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