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人物名片

施夢以,1987年8月生,杭州蕭山人。2013年畢業于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同年進入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參加工作。現主要負責杭州野外發掘和考古勘探。

浙江線上-杭州頻道2019年8月6日訊(浙江線上記者 黃天然)2019年8月4日上午10點30分,杭州城中的一塊考古工地,在烈日的炙烤下如同一個“大蒸籠”,杭州市文物考古研所的項目領隊施夢以正帶着勞工們走下探方,對數米深的夯土層進行發掘清理。

一眼望去,這塊将近1萬平方米的工地内,沒有一處能乘涼的樹蔭,隻有幾片用黑紗搭起來的簡易遮陽棚,可以暫時遮蔽火辣辣的日光。

這處考古工地臨近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南宋時期臨安城德壽宮遺址區内,這是目前杭州主城區内的最大型文物考古發掘和勘探區之一。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德壽宮遺址2005-2006年發掘全景及水渠、水閘遺迹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德壽宮遺址2010年發掘發現杭州台基及排水溝遺迹

自2017年考古隊進場以來,先後布設了數千平方米的探方,這場考古發掘要找尋的是南宋皇宮遺址史料,據史學家推斷,這裡很可能發現宋高宗修建的“小西湖”。

“目前已經完成了65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并有了一些新發現。計劃将在11月前完成接下來2000多平方米的挖掘勘探工程。”施夢以說。由于考古工期必須趕在城市基礎建設之前完成,随着城市發展加速,考古勘探和文物發掘工作也很繁重。緊張的工期壓力之下,即使是高溫天也要堅持作業。

一頂草帽是考古隊員唯一的防曬裝備。考古隊員們正在探方内拿着工具鏟,小心翼翼地尋找可能存在的曆史線索。被曬得通紅的臉上,汗水很快就滴成了水簾。

“長時間待在探方,最容易的出現就是胸悶,因為挖掘地相對低窪,非常潮熱,40℃的高溫下,探方内測試溫度甚至可以達到75℃。” 施夢以對記者說,“中暑也是家常便飯,有時候前一秒還在幹活後一秒就像一根木棍一樣倒地了。”

“有句話叫吃不了苦,考不了古。我們一年365天要堅持工作330天以上,年年夏天冬天都是最難熬的時候。”施夢以說。

未來這處考古工地的發掘結束以後,将與清河坊步行街連成一片,成為複現杭州南宋古都城市風貌曆史街區的一部分。而這些浸透着無數汗水的考古成果,将為杭州文化保護提供曆史依據,也為城市規劃建設奠定基石。

一梁一瓦 都要回溯南宋 是他們正在複刻德壽宮

來源:杭州日報 2022.1.7

關注開欄語

曆史翻開新的一頁,我們迎來新的一年。即日起,本報推出“風雅宋”版——我們将和讀者一起追尋璀璨的藝術精神,體味“風雅處處是平常”的生活方式和隽永的生活美學,探索厚重的曆史韻味,讓千年宋韻流動起來,傳承下去,向中國傳統文化緻敬。

盛唐隆宋。這裡的“隆”,是中國氣派,是文化氣象。我們将尋訪離宋韻文化最近的人,講述他們的行走地圖;我們也會描繪宋宴一盞的滋味,入畫一角的樓台,吳山腳下的宋樟,或是摩崖石刻的足音……為實作文化共富精神富有注入來自曆史的智慧和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每一期的版面上,都将留有一處“宋時月令”,喜歡的讀者可以悉心收集,到2022年的年末,會有驚喜“彩蛋”奉上。

創刊第一期,我們把視角留給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項目的古建築設計師。

站在胡雪岩故居跟前,隔着望江路的車水馬龍,望向對面綠色密目網内,亮澄澄的腳手架上挂着紅彤彤的大字,“上梁大吉”。

這裡是杭州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以下簡稱“德壽宮遺址項目”)工地,已正式開工一年有餘。

和普通建築施工現場不同的是,這裡的地面建築很少見到水泥鋼筋,相反,不同直徑、樣貌的木頭卻如山巒般起伏,栌鬥、金柱、駝峰、明月梁、華栱……這些僅僅是在《營造法式》中隐約見着的物件名稱,在現場都成了相熟的面孔,并且,每一塊木頭都有自己的名字,“耳殿檐口鬥華栱2号”“大殿右中後柱”……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正是初冬,當越過梧桐枝桠的暖陽溫柔地傾瀉在這敦實油潤的木塊上,不覺暗暗驚歎此處的美妙。

正想着,該項目設計負責人、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師孟超,戴着一頂藍色的安全帽,步履匆匆地走來。來不及問候,他伸出手,想指給你看已經做過四次優化的梁底中筋線條,可更顯而易見的,是他手背上的密疊疊的劃傷。

“雷峰塔的2.0版”

德壽宮,這座塵封了800多年的宮殿,宋高宗退位後曾在此生活了25年。

2020年4月,孟超第一次走進德壽宮遺址現場。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圖為孟超在德壽宮遺址項目的工地現場。

“老院長黃滋帶着我,和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施夢以一起來看遺址。當時,已經發現了水渠和多組建築組群,有磚砌道路、也有水池駁岸,很豐富,但也坑坑窪窪的。

到了現場,我們要知道哪幾個柱礎是一組的,形成了什麼樣的宮殿?現在揭示的遺址在原來整個德壽宮格局中處于什麼位置?如果它是宮殿建築,園林在哪?”

這是後續所有保護展示工作的基礎。

“在對考古遺址解讀和整體格局複原中,我們最後得出來的結論跟文獻能夠互相印證。這是一個南宮北苑的格局,确定目前的工地位置是德壽宮遺址中最為精華、最具可看性的主要宮殿區。”

在孟超的了解中,他把德壽宮項目看作“雷峰塔的2.0版”,本質上是一個文物保護展示工程,首先還是要把遺址保護好,為需要露明展示的近5000平方米的遺址做一組保護棚罩。

但德壽宮遺址項目有着進一步的考量,是要做一個更為逼真、更為貼近史實南宋皇宮。完成建築複原後的德壽宮,也将成為杭州首個規模性展示南宋皇家宮殿的文化設施。

“這讓我們省古建院的設計團隊都很激動,作為曆史上的南宋都城,此前杭州長久以來缺乏一處有代表性、可供觀瞻的宋式建築組群。我們希望以後人們想起杭州德壽宮,也能像想起西安的大明宮、廣州的南越王宮一樣,成為杭州的城市文化辨別、南宋國都的曆史印記。”

目前,該項目主殿上梁完成,鋼結構保護棚全面結頂。計劃在今年9月前建成并向公衆開放參觀。

用8個月時間,觀察立柱木紋的變化

800多年前的德壽宮,我們誰也不曾見過。隻是,在宋徽宗的《瑞鶴圖》中,曾見識那般深遠的出檐,如翚斯飛,畫中屋脊,如鳥斯革。

這番景象,在德壽宮遺址已經完成的封樣樣品搭建中,可見一斑。

目前,正在實施的德壽宮遺址項目,用地面積21367平方,但孟超和設計團隊最常駐足的就是這個百來平方的“樣闆間”。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試燈效果圖

孟超記得,在準備1:1封樣樣品的搭建前,會議室這張長8米,寬2米的桌子上,擺滿了不同品種的木頭。根據建築标準,初步選取柚木和鳳梨格作為木材用料。

去年4月,封樣搭建完工。亮相當天,設計團隊就對此提出了20多項修改意見,其中一項就是觀測材料的穩定性。如今,8個多月過去了,鳳梨格制成的立柱有了細小的裂縫。“這說明材料含水率比較高、容易開裂,權衡之下,主材還是決定用柚木。”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決定選取柚木後,設計團隊又一起去了淨慈寺,這座古寺在修複時的木結構部分也采用了柚木。“實地去比對,這兩種柚木的肌理、面層紋理和油性都相近,但又覺得樣闆的立柱過于敦實。”

于是,在後期的優化中,将柱徑減少3公分,減少的柱徑不足原有半徑的十分之一,這其實是一個近乎可以忽視的距離。但是,改良後就覺得更接近了宋式的纖細舒展。越是想到宋朝代表了一種獨一無二的美學文化,越覺得不是單單複刻就可以的,必須結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進行融合,讓千年宋韻重新展現。

這番細節的改良,每天都在發生,細到一片瓦當。“我們最早的效果圖,瓦片部分用了綠色的琉璃,但是,目前南宋臨安城的考古遺址沒有發現一處琉璃,連一個配件都沒有,是以琉璃就被否定掉了。從觀感上來說,金屬的銅瓦第二輪被否定掉。第三輪的粘土瓦,窯裡燒出來的,色澤深淺不一會有色差,兼顧耐久性,最後標明的釉面啞光瓦。”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瓦當

要原汁原味的回溯,就要去更多地接近和它同時期的建築。

保國寺現存大殿建于1013年,是目前江南地區儲存最為完整的木結建構築,也是最生動的古建築課本。為此,設計團隊多次奔赴甯波保國寺追尋細節,琢磨木頭與木頭之間的磨合。

一次難以複制的學習經曆

問孟超,在德壽宮遺址工作了這400多天,有沒有哪一個時刻,有湧上心頭的喜悅可以擊節拍掌?

孟超毫不猶豫地回答,從來沒有,遠遠沒有到那樣的程度。讓他記在心頭的更多的是設計團隊的共同智慧。

“我們都是黃滋院長的學生,德壽宮這個項目太難得了,也是一場難以複制的學習機會。”孟超說:“上世紀80年代,黃院長就做過湖州飛英塔的修複,這座塔到現在都沒有任何的下沉,是非常厲害的傳統手工藝。在德壽宮遺址現場,他定版的意見,我們找不出反駁意見。”

比如,黃滋提出鬥栱弧度的曲線要與柱礎弧度的曲線一緻,由舒緩至急駿。“這不僅讓結構穩定,在形态比例的協調上也更為流暢。”

在德壽宮遺址發掘現場,曾發現的鸱吻殘損構件都是殘件,原貌難以推測。宋代早期的作品很有張力,還原難度很大。設計團隊的陳佳寶找來資料,從局部到整體,從二維到三維,一步一步還原。在他手繪的複原圖裡,還是能感受到吻獸頭部的細節,眼睛、鬃發、龍須、龍鱗等都淋漓盡現。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鸱吻

設計院團隊的其它成員對宋史、南宋皇城、南宋臨安城也都非常熟悉。在複原布局及殿内場景設計中,要通曉所有古建築的曆史工藝和審美,才會特别有底氣。

當德壽宮遺址正在一點一點醒來,被大家看見的,不僅是曆史的沉澱,文化的精華,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接力者并肩一處的智慧。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殿内場景效果圖

德壽宮的時光軸

1138年,南宋正式以杭州為都城,稱臨安。

1145年,宋高宗賜秦桧望仙橋東甲第一區。按照今天的地理方位,就在杭州市方志館(汪宅)的後方空地。

1155年,秦桧亡故,後收歸官有,改築新宮。

1162年,宋高宗退休移居新宮,并改名德壽宮。

1187年,宋高宗去世。吳太後居住,德壽宮改名為慈福宮。

1189年,宋孝宗退居德壽宮,并改名重華宮。

1194年,宋孝宗去世。

1206年,德壽宮前殿着火。自此,德壽宮慢慢荒廢。

1216年,《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成書,對德壽宮内的“小西湖”和“飛來峰”都有過記載。具體描述是這樣的:“宮内鑿大池,引西湖水注之,其上疊石為山,象飛來峰,有樓曰聚遠”。

1268年,德壽宮重新被利用,北面建宗陽宮,用來祭拜道教太上老君;南半部分則改成了民居。

1279年,元人攻入臨安,德壽宮退出曆史舞台。

1290年,《武林舊事》成書,全書十卷,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其中也記錄了宋高宗在德壽宮的生活。

明清時期,在德壽宮的遺迹位置仍有大戶人家居住的痕迹。

到了現代,德壽宮的遺迹位置變成了杭州工具廠,也曾被臨時用作地面停車場。

1984年,在杭州望仙橋到新宮橋之間的中河東側,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條南宋時期的南北向磚砌道路,開啟了德壽宮遺址考古的序幕。

2001年,望江路拓寬改造,當時的考古隊員就在這裡進行了德壽宮的第二次發掘,發現了德壽宮的東宮牆、南宮牆以及部分宮内建築遺迹,之後便回填保護。

2005至2006年、2010年,以及2017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它先後進行3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大型殿基、水渠、假山石、排水暗溝等考古遺迹。

2020年10月,杭州拟在中河高架東側,河坊街南側,建國南路西側,望江路北側建設德壽宮遺址保護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中西區除汪宅)工程。

2020年12月28日,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在杭州開工。

2021年12月28日,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項目主大殿上梁,鋼結構保護棚全面結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