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如今,鏡子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物品。小的化妝鏡,大的穿衣鏡,以及整面牆的鏡子,都無甚稀奇。

可是,古人是怎麼照鏡子的?除了影視劇中的圓形小銅鏡,還有什麼樣的?他們照鏡子的體驗又有什麼不同?玻璃又是怎樣變成鏡子的?背後有着怎樣的曆史和文化脈絡?

照鏡子并沒有那麼簡單。著名藝術史家巫鴻用一本書——《物·畫·影:穿衣鏡全球小史》講述了鏡子的故事,下文為部分内容摘編。

海昏侯到杜麗娘

——照見神奇

在東西方文明中,很早就出現了關于鏡子的記載。但實際上大多都是小型的銅鏡,一般用手拿着或者放在鏡架上使用。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女史箴圖》局部

中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大尺寸銅鏡來自西漢。1979年,山東淄博的一座西漢墓中出土了一塊長方形銅闆,長115厘米,寬58厘米,厚1.2厘米。它的一面平滑,另一面則有紋飾和浮雕。這是不是墓主人的穿衣鏡呢?

海昏侯劉賀墓的發掘,讓這個問題有了答案。他的墓裡出土了一件與“淄博方鏡”類似的長方形銅闆。雖然尺寸稍小,但它的背面也有五個同樣的半環狀鈕,可見屬于同一類用品。

而且,海昏侯墓出土的這面銅闆帶有一個木質外框,框前面還有一個活動門扉,上面題有一篇韻文,起首兩句是:

新就衣鏡兮佳以明,質直見請兮政以方。

幸得降靈兮奉景光,修容侍側兮辟非常。

可見,這種器物的名稱是“衣鏡”,它的首要功能是“修容”。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海昏侯衣鏡複原結構圖

“衣鏡”很容易使人聯想起現代漢語裡的“穿衣鏡”,但對公元前1世紀的漢代人來說,它可能是“扆鏡”的簡寫。“扆”是一種屏風。“海昏侯衣鏡”複原後整個物件高1.5米左右,立在地上非常像一架屏風。尤其是對于坐在席上或矮榻上的漢代人來說,更可起到鏡與屏的雙重作用。

大尺寸的銅闆本身造價高昂,是以極為罕見。再加上技術所限,如果做成1平方米以上的面積,鏡面平整度和光潔度都難以保證。若要照見全身,幾步之外看到的鏡中身影恐怕也隻能以“影影幢幢”來形容。

于是,極端的稀缺性和神秘感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唐宋之間諸種雜史筆記如《迷樓記》《海山記》《大業拾遺記》等,都寫到了隋炀帝的三十六面烏銅屏,即使确有其物,也多有誇張。

在人們的想象中,有一種“秦朝照膽鏡”,能夠映照出表面上看不見的東西,比如五髒六腑、隐藏的疾病甚至内心狀态,像一台X光機和測謊儀。

另一種想象中的大鏡是能夠照出生前罪孽的“業鏡”。類似的概念還有和道教傳統聯系緊密的“法鏡”,可以鑒視萬物、将妖魔鬼怪照現原形。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牡丹亭·圓駕》插圖

古代文學家創作小說和戲曲時,往往從這些傳統中吸取靈感,自由地将其混合,想象出新的大鏡。湯顯祖的名劇《牡丹亭》就結束于富于創造性的一個“照鏡”場面。

這是該劇第五十五出《圓駕》,發生在皇宮中的金銮殿前。此時柳夢梅已經中了狀元,杜麗娘返魂之後也尾随來到京城,二人隻盼結成夫妻白頭偕老。但是麗娘的父親杜平章不信返魂之事,劾奏柳夢梅系劫墳之賊,麗娘則是妖魂托名,俱應誅伐。

雙方來到皇帝面前對質,争執不下。皇帝随後想出一個解決方法:“朕聞人行有影,鬼形怕鏡。定時台上有秦朝照膽鏡。黃門官,可同杜麗娘照鏡,看花陰之下有無蹤影回奏。”結果是“麗娘有蹤有影,的系人身”,這場戲也就以大團圓結尾。

在描繪這出戲的時候,明代萬曆年間的插圖畫家把這個“秦朝照膽鏡”設計成了屏風模樣,在長方形屏面中間鑲上了一面大圓鏡。由于沒有任何實物或文獻能夠證明這種特殊“鏡屏”确實存在,這個奇特的圖像應是畫家的個人創造。

凡爾賽到紫禁城

——照見尊貴

如今我們廣泛使用的玻璃鏡,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它起源于歐洲。

的确,玻璃鏡面是歐洲工匠發明的。1664年,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的财政大臣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将制鏡技術從意大利秘密引入法國,從此,威尼斯對鏡子市場150年之久的壟斷局面宣告結束。

在建築和裝飾藝術領域,路易十四以傾國之力修建的凡爾賽宮(1684年建成)成為了17世紀歐洲最雄偉和豪華的宮殿建築。而凡爾賽宮裡最脍炙人口的部分是被稱作“鏡廳”或“鏡廊”的中央大廳。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凡爾賽宮“鏡廳”

中央大廳兩邊各75米長的牆面被分為17個間隔,一側安置了17扇朝向花園的巨大拱形落地窗,相對的一側則是17面和拱窗同樣形狀和大小的鏡子,與對面的視窗一一相對,把窗外的景物映在鏡中。

實際上,“17面鏡子”的說法不夠準确。當時的制鏡技術還遠不能制造如此巨大的鏡子,每個對着真實窗戶的“鏡窗”實際上由21面鏡子組成,整個鏡廳是以用了357面鏡子。

17和18世紀的法國正是洛可可藝術風行之時,鏡子配合了這種裝飾風格對迷幻空間的強調。就像凡爾賽宮一樣,安裝在牆面上的大壁鏡映照出周圍的環境。它們的主要功能并非聚焦于獨立個人的外貌,而是把有限的室内空間無限伸展,把輝煌的吊燈和金色家具進行無窮無盡的光學複制。正是這種繪畫、壁挂以及任何人造圖像無法企及的複制特性,使鏡子成為當時室内裝潢的首位元素。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18世紀安裝在窗間和壁爐上的大鏡子

幾乎在凡爾賽宮建成的同一時期,随着歐洲商船的遠航,融合了玻璃鏡和傳統中國屏風的立鏡出現在清朝皇宮之中。

1703年,清朝官員高士奇得到康熙的賞識,被賞賜“各器二十件,又自西洋來鏡屏一架,高可五尺餘”。這是中文文獻中首次記錄大玻璃鏡的尺寸并将之稱為“鏡屏”。

清代的“五尺餘”相當于1.6米以上,“鏡屏”意味着屏風般的落地鏡。雖然高士奇說它來自西洋,但考慮到歐洲人在18世紀初尚未使用落地穿衣鏡,而且“鏡屏”也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詞彙,是以這種屏風式的落地玻璃鏡很可能是清宮的創造。

我們沒有18世紀初的實物證明這個推測,但是畫于這個時期的一幅宮廷繪畫很可能透露了它的樣式。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唐玄宗照鏡圖》局部

畫幅左方是一棟重檐宮室,其中安放了一面立地大鏡。唐玄宗正撚須對鏡自照,明亮的鏡中映出他的面容和大半身軀。室中的大鏡被描繪成一架傳統樣式的單扇立屏,但以玻璃鏡面取代了屏心的繪畫或裝飾。

畫面整體感覺非常寫實逼真,物件的設計也相當自然合理。很可能清朝的畫師在描繪這個千年前的場景時,采用了當時宮中的一架鏡屏作為原型。

可見,這種大玻璃鏡在18世紀初以前就進入了中國。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一則外交記錄中,就首次出現了“照身大鏡”這一名稱。這說明玻璃鏡至少在1686年就已進入中國宮廷。

有趣的是,雍正皇帝對大玻璃鏡展現了強烈的興趣,親自訓示将鏡子用于宮殿的裝修設計中。雍正六年(1728)9月29日,雍正下旨說:

養心殿後殿東二間屋内西闆牆對寶座處,安玻璃插屏鏡一面。背面安一活闆,若擋門時,将闆拉出來。若不用時,推進去要藏嚴實。鏡北邊牆上安一表盤。

這種家具既延續了傳統的中國屏風,又将其和最新的西洋技術結合,逐漸從皇宮流傳到富貴人家。

怡紅院到照相館

——照見風流

其中一個典型的富貴人家就是曹雪芹他們家。他的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皇帝的伴讀和禦前侍衛,後任江甯織造和兩淮巡鹽監察禦史。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駕四次,曹家三代在康熙、雍正兩朝主政江甯織造達58年,成為南京第一豪門。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曹雪芹畫像

幾乎可以肯定,如此的豪宅會擁有當時的時髦大鏡。在曹家于雍正六年(1728)被抄之前,曹雪芹在這樣的富足環境中生活了13年,他的童年經驗中很可能有大玻璃鏡引起的驚喜和想象。這可能就是《紅樓夢》中出現這種鏡子的原因。

除了舊式的銅容鏡,新式的全身玻璃大鏡也是《紅樓夢》中的重要陳設。前者除日常使用外也傳達出傳統的道德象征意義(如“風月寶鑒”),後者引起的是令人驚訝的全新視覺經驗,被放置于怡紅院中,那是賈寶玉的住處。

《紅樓夢》四次對這種新式玻璃大鏡進行了描述,分别在第17回、第26回、第41回和第56回。

和前三次的寫實描述不同,最後一次是由賈寶玉自己的夢境引出。他聽說江南的甄家也有一位名叫寶玉的公子。疑惑之下悶悶回至房中,躺在榻上不覺昏昏睡去。夢中他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同樣的怡紅院,同樣的衆多丫鬟,還有和他長得一模一樣的甄寶玉。

兩人剛見面談話,忽然聽到外邊說老爺傳叫“寶玉”,吓得二人慌亂不暇,一個奪門而出,另一個在後邊叫他回來。喊叫的是賈寶玉——因為小說随後寫道:

襲人在旁聽他夢中自喚,忙推醒他,笑問道:“寶玉在那裡?”此時寶玉雖醒,神意尚恍惚,因向門外指說:“才出去了。”襲人笑道:“那是你夢迷了。你揉眼細瞧,是鏡子裡照的你影兒。”寶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鏡對面相照,自己也笑了。

和第1回中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遙相呼應,第56回中寶玉的夢境可說是一種闡釋:抽象的“真、假”在此處化為“甄、賈”寶玉,夢境和鏡影則隐喻着“有、無”的置換。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紅樓夢》劇照

到了19世紀下半葉,大玻璃鏡與照相術結合起來并傳入中國,産生了新的潮流。1897年5月26日的上海《新聞報》上登出一則題為《照像新法》的廣告:

小号耀華新法照像,能見人之前後左右全體,賜顧者請嘗試之。拋球場東首亨達利對門耀華啟。

耀華照相館是當時上海商業攝影的龍頭之一,這則廣告透露出,它極為自覺地争取和鞏固其作為界内時尚領袖的地位。通過它拍攝的使用了穿衣鏡的肖像照片,我們可以看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國中國的視覺文化風尚。

這種照片的拍攝對象主要是女性。這個女性顧客群體包括上海的名媛和富家小姐,以及青樓女子。号稱“海上花”的名妓們樂于宣傳自己,是以允許照相館把她們的照片作為商業圖像使用,或放大為廣告,或翻印為明信片,流傳到世界各地。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耀華出産的明信片

其中一張于1903年1月21日從漢口發往法國,寫信者告訴家人他将連續發去三張明信片,上面印有表現中國人情地貌的各種圖像。這張明信片的右邊印着天津老城的街景,左方是一個站在穿衣鏡前的女子,手腕上戴着層層金镯,繡花褲腳下露出三寸金蓮。當時的所有中國人都能馬上識别出這個女子的青樓身份,但寄信者卻把她說成是廣義上的“中國女人”。

《物·畫·影:穿衣鏡全球小史》

當你照鏡子時,除了自己,你還能看見什麼?

[美]巫鴻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5

責編丨楊冕威

-END-

你的每個贊和在看,我都喜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