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如今,镜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物品。小的化妆镜,大的穿衣镜,以及整面墙的镜子,都无甚稀奇。

可是,古人是怎么照镜子的?除了影视剧中的圆形小铜镜,还有什么样的?他们照镜子的体验又有什么不同?玻璃又是怎样变成镜子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脉络?

照镜子并没有那么简单。著名艺术史家巫鸿用一本书——《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讲述了镜子的故事,下文为部分内容摘编。

海昏侯到杜丽娘

——照见神奇

在东西方文明中,很早就出现了关于镜子的记载。但实际上大多都是小型的铜镜,一般用手拿着或者放在镜架上使用。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女史箴图》局部

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大尺寸铜镜来自西汉。1979年,山东淄博的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一块长方形铜板,长115厘米,宽58厘米,厚1.2厘米。它的一面平滑,另一面则有纹饰和浮雕。这是不是墓主人的穿衣镜呢?

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让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他的墓里出土了一件与“淄博方镜”类似的长方形铜板。虽然尺寸稍小,但它的背面也有五个同样的半环状钮,可见属于同一类用品。

而且,海昏侯墓出土的这面铜板带有一个木质外框,框前面还有一个活动门扉,上面题有一篇韵文,起首两句是:

新就衣镜兮佳以明,质直见请兮政以方。

幸得降灵兮奉景光,修容侍侧兮辟非常。

可见,这种器物的名称是“衣镜”,它的首要功能是“修容”。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海昏侯衣镜复原结构图

“衣镜”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现代汉语里的“穿衣镜”,但对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人来说,它可能是“扆镜”的简写。“扆”是一种屏风。“海昏侯衣镜”复原后整个物件高1.5米左右,立在地上非常像一架屏风。尤其是对于坐在席上或矮榻上的汉代人来说,更可起到镜与屏的双重作用。

大尺寸的铜板本身造价高昂,因此极为罕见。再加上技术所限,如果做成1平方米以上的面积,镜面平整度和光洁度都难以保证。若要照见全身,几步之外看到的镜中身影恐怕也只能以“影影幢幢”来形容。

于是,极端的稀缺性和神秘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唐宋之间诸种杂史笔记如《迷楼记》《海山记》《大业拾遗记》等,都写到了隋炀帝的三十六面乌铜屏,即使确有其物,也多有夸张。

在人们的想象中,有一种“秦朝照胆镜”,能够映照出表面上看不见的东西,比如五脏六腑、隐藏的疾病甚至内心状态,像一台X光机和测谎仪。

另一种想象中的大镜是能够照出生前罪孽的“业镜”。类似的概念还有和道教传统联系紧密的“法镜”,可以鉴视万物、将妖魔鬼怪照现原形。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牡丹亭·圆驾》插图

古代文学家创作小说和戏曲时,往往从这些传统中吸取灵感,自由地将其混合,想象出新的大镜。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就结束于富于创造性的一个“照镜”场面。

这是该剧第五十五出《圆驾》,发生在皇宫中的金銮殿前。此时柳梦梅已经中了状元,杜丽娘返魂之后也尾随来到京城,二人只盼结成夫妻白头偕老。但是丽娘的父亲杜平章不信返魂之事,劾奏柳梦梅系劫坟之贼,丽娘则是妖魂托名,俱应诛伐。

双方来到皇帝面前对质,争执不下。皇帝随后想出一个解决方法:“朕闻人行有影,鬼形怕镜。定时台上有秦朝照胆镜。黄门官,可同杜丽娘照镜,看花阴之下有无踪影回奏。”结果是“丽娘有踪有影,的系人身”,这场戏也就以大团圆结尾。

在描绘这出戏的时候,明代万历年间的插图画家把这个“秦朝照胆镜”设计成了屏风模样,在长方形屏面中间镶上了一面大圆镜。由于没有任何实物或文献能够证明这种特殊“镜屏”确实存在,这个奇特的图像应是画家的个人创造。

凡尔赛到紫禁城

——照见尊贵

如今我们广泛使用的玻璃镜,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它起源于欧洲。

的确,玻璃镜面是欧洲工匠发明的。1664年,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的财政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将制镜技术从意大利秘密引入法国,从此,威尼斯对镜子市场150年之久的垄断局面宣告结束。

在建筑和装饰艺术领域,路易十四以倾国之力修建的凡尔赛宫(1684年建成)成为了17世纪欧洲最雄伟和豪华的宫殿建筑。而凡尔赛宫里最脍炙人口的部分是被称作“镜厅”或“镜廊”的中央大厅。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凡尔赛宫“镜厅”

中央大厅两边各75米长的墙面被分为17个间隔,一侧安置了17扇朝向花园的巨大拱形落地窗,相对的一侧则是17面和拱窗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镜子,与对面的窗口一一相对,把窗外的景物映在镜中。

实际上,“17面镜子”的说法不够准确。当时的制镜技术还远不能制造如此巨大的镜子,每个对着真实窗户的“镜窗”实际上由21面镜子组成,整个镜厅因此用了357面镜子。

17和18世纪的法国正是洛可可艺术风行之时,镜子配合了这种装饰风格对迷幻空间的强调。就像凡尔赛宫一样,安装在墙面上的大壁镜映照出周围的环境。它们的主要功能并非聚焦于独立个人的外貌,而是把有限的室内空间无限伸展,把辉煌的吊灯和金色家具进行无穷无尽的光学复制。正是这种绘画、壁挂以及任何人造图像无法企及的复制特性,使镜子成为当时室内装潢的首位元素。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18世纪安装在窗间和壁炉上的大镜子

几乎在凡尔赛宫建成的同一时期,随着欧洲商船的远航,融合了玻璃镜和传统中国屏风的立镜出现在清朝皇宫之中。

1703年,清朝官员高士奇得到康熙的赏识,被赏赐“各器二十件,又自西洋来镜屏一架,高可五尺余”。这是中文文献中首次记录大玻璃镜的尺寸并将之称为“镜屏”。

清代的“五尺余”相当于1.6米以上,“镜屏”意味着屏风般的落地镜。虽然高士奇说它来自西洋,但考虑到欧洲人在18世纪初尚未使用落地穿衣镜,而且“镜屏”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词汇,因此这种屏风式的落地玻璃镜很可能是清宫的创造。

我们没有18世纪初的实物证明这个推测,但是画于这个时期的一幅宫廷绘画很可能透露了它的样式。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唐玄宗照镜图》局部

画幅左方是一栋重檐宫室,其中安放了一面立地大镜。唐玄宗正捻须对镜自照,明亮的镜中映出他的面容和大半身躯。室中的大镜被描绘成一架传统样式的单扇立屏,但以玻璃镜面取代了屏心的绘画或装饰。

画面整体感觉非常写实逼真,物件的设计也相当自然合理。很可能清朝的画师在描绘这个千年前的场景时,采用了当时宫中的一架镜屏作为原型。

可见,这种大玻璃镜在18世纪初以前就进入了中国。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一则外交记录中,就首次出现了“照身大镜”这一名称。这说明玻璃镜至少在1686年就已进入中国宫廷。

有趣的是,雍正皇帝对大玻璃镜展现了强烈的兴趣,亲自指示将镜子用于宫殿的装修设计中。雍正六年(1728)9月29日,雍正下旨说:

养心殿后殿东二间屋内西板墙对宝座处,安玻璃插屏镜一面。背面安一活板,若挡门时,将板拉出来。若不用时,推进去要藏严实。镜北边墙上安一表盘。

这种家具既延续了传统的中国屏风,又将其和最新的西洋技术结合,逐渐从皇宫流传到富贵人家。

怡红院到照相馆

——照见风流

其中一个典型的富贵人家就是曹雪芹他们家。他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曹家三代在康熙、雍正两朝主政江宁织造达58年,成为南京第一豪门。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曹雪芹画像

几乎可以肯定,如此的豪宅会拥有当时的时髦大镜。在曹家于雍正六年(1728)被抄之前,曹雪芹在这样的富足环境中生活了13年,他的童年经验中很可能有大玻璃镜引起的惊喜和想象。这可能就是《红楼梦》中出现这种镜子的原因。

除了旧式的铜容镜,新式的全身玻璃大镜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陈设。前者除日常使用外也传达出传统的道德象征意义(如“风月宝鉴”),后者引起的是令人惊讶的全新视觉经验,被放置于怡红院中,那是贾宝玉的住处。

《红楼梦》四次对这种新式玻璃大镜进行了描述,分别在第17回、第26回、第41回和第56回。

和前三次的写实描述不同,最后一次是由贾宝玉自己的梦境引出。他听说江南的甄家也有一位名叫宝玉的公子。疑惑之下闷闷回至房中,躺在榻上不觉昏昏睡去。梦中他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同样的怡红院,同样的众多丫鬟,还有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甄宝玉。

两人刚见面谈话,忽然听到外边说老爷传叫“宝玉”,吓得二人慌乱不暇,一个夺门而出,另一个在后边叫他回来。喊叫的是贾宝玉——因为小说随后写道:

袭人在旁听他梦中自唤,忙推醒他,笑问道:“宝玉在那里?”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因向门外指说:“才出去了。”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宝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镜对面相照,自己也笑了。

和第1回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遥相呼应,第56回中宝玉的梦境可说是一种阐释:抽象的“真、假”在此处化为“甄、贾”宝玉,梦境和镜影则隐喻着“有、无”的置换。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红楼梦》剧照

到了19世纪下半叶,大玻璃镜与照相术结合起来并传入中国,产生了新的潮流。1897年5月26日的上海《新闻报》上登出一则题为《照像新法》的广告:

小号耀华新法照像,能见人之前后左右全体,赐顾者请尝试之。拋球场东首亨达利对门耀华启。

耀华照相馆是当时上海商业摄影的龙头之一,这则广告透露出,它极为自觉地争取和巩固其作为界内时尚领袖的地位。通过它拍摄的使用了穿衣镜的肖像照片,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的视觉文化风尚。

这种照片的拍摄对象主要是女性。这个女性顾客群体包括上海的名媛和富家小姐,以及青楼女子。号称“海上花”的名妓们乐于宣传自己,因此允许照相馆把她们的照片作为商业图像使用,或放大为广告,或翻印为明信片,流传到世界各地。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耀华出产的明信片

其中一张于1903年1月21日从汉口发往法国,写信者告诉家人他将连续发去三张明信片,上面印有表现中国人情地貌的各种图像。这张明信片的右边印着天津老城的街景,左方是一个站在穿衣镜前的女子,手腕上戴着层层金镯,绣花裤脚下露出三寸金莲。当时的所有中国人都能马上识别出这个女子的青楼身份,但寄信者却把她说成是广义上的“中国女人”。

《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

当你照镜子时,除了自己,你还能看见什么?

[美]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5

责编丨杨冕威

-END-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