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國消滅南韓時,其他五國為什麼不去救援?原因非常無奈!

秦滅韓之戰是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在秦滅六國之戰的過程中,秦軍攻滅南韓(今河南中部)的戰争。在戰國末期,秦國原本希望一舉消滅趙國,不過,因為李牧這位名将的抵擋,秦國損失巨大,進攻受阻(但趙軍亦傷亡慘重)。于是秦國便按原定的中間突破,由近及遠,逐個殲滅的方針,将主攻方向指向南韓。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南韓南陽守騰主動投降并獻出南陽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接收後南陽地後,秦國卻以該地作為前進的基礎,作進攻南韓的準備。

秦國消滅南韓時,其他五國為什麼不去救援?原因非常無奈!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内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南韓,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占領南韓全境,滅亡南韓。秦國遂在韓地設定颍川郡,建郡治于陽翟(今河南禹州)。對此,在不少曆史學者看來,秦滅韓之戰中,秦國用絕對優勢兵力,突然襲擊,将南韓一舉攻滅,占領了地處“天下之樞”的戰略要地,這為消滅其他五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那麼,問題來了,秦國消滅南韓時,其他五國在幹什麼,為何坐視不理呢?

首先,秦國消滅南韓時,其他五國之是以沒有前去救援,原因可謂非常無奈。因為對于這幾個諸侯國來說,當時已經是奄奄一息了,也即對南韓的情況可謂愛莫能助。一方面,就三晉之中的趙國和魏國來說。衆所周知,魏國、南韓、趙國都出自春秋時期的晉國,這導緻魏趙韓三國之間不僅擁有比較密切的關系,還在地理位置上唇齒相依。是以,秦國消滅南韓之後,可以直接威脅到趙國和魏國的腹地。不過,自戰國中期以來,魏國和趙國因為靠近秦國,屢屢遭到秦國的進攻,在整體實力上已經是今非昔比了。

秦國消滅南韓時,其他五國為什麼不去救援?原因非常無奈!

如果是在戰國中期的話,秦國想要出兵消滅南韓,魏國和趙國自然不會坐視不理。不過,在戰國末期,魏國和趙國實際上已經在滅亡的邊緣了。就魏國來說,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與信陵君魏無忌同年病死。《韓非子·有度第六》稱“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衛之地;加兵于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于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俨然成為魏國的中興之主。

在魏安釐王這位君主在位時,魏國因為在邯鄲之戰救援趙國,擊敗秦國,可謂再次崛起。不過,在公元前243年,不僅信陵君魏無忌這位名将去世,比較有作為的魏安釐王也病逝了,這讓魏國的實力極速下滑,隻能在秦國的鋒芒之下步步後退。是以,在公元前230年,秦國消滅南韓時,魏國可謂無動于衷。至于趙國,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軍又大舉進攻趙國。這是第三次攻趙。其兵力部署是:南路軍推進邺邑平陽,從南面威脅趙國都城邯鄲,北路軍推進太原,經太行山進攻番吾要地。

秦國消滅南韓時,其他五國為什麼不去救援?原因非常無奈!

在消滅南韓之前,秦王嬴政實際上是想先消滅趙國的。不過,因為李牧這位名将的存在,趙國得以在公元前232年最後一次擊退秦國大軍。當然,雖然秦國在攻打趙國上遇到了一定挫折,但是,秦國實力雄厚,通過頻繁的進攻,也讓趙國疲于奔命,陷入到被動的局面中。于是,等到秦國消滅南韓時,趙國根本不敢分兵支援南韓,因為一旦秦國獲悉這一情況的話,很可能再次發兵進攻趙國。

另一方面,就齊國、燕國、楚國這三個諸侯國,在公元前230年同樣沒有精力來幫助南韓了。就齊國來說,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十九年),齊襄王去世,田建繼位,尊母親君王後為太後。君王後與秦國交往十分謹慎,與諸侯交往講求誠信,齊國又處在遠離秦國的東海邊上,秦國日夜攻打韓、趙、魏、燕、楚五國,五國在秦國的進攻中忙于自救,是以齊王田建繼位四十多年未經受戰争。在戰國後期,齊國選擇了坐觀成敗的立場,也即齊國不會幫助另外幾個諸侯國攻打秦國,也不會幫助秦國進攻山東六國。

秦國消滅南韓時,其他五國為什麼不去救援?原因非常無奈!

正是因為這一立場,促使齊國在戰國後期幾乎遠離了戰火,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滅其他五國後,順勢進攻齊國,而齊王建差不多是不戰而降。值得注意的是,齊國之是以在戰國後期保持中立,也是因為自身的實力難以争霸中原了。是以,齊國的中立态度,主要還是為了自保。畢竟五國伐齊對于齊國的影響,實在太大了,齊國不敢冒險參與諸侯争霸了。

最後,就燕國來說,衆所周知,五國伐齊是燕國的巅峰。不過,燕國的巅峰,也僅僅是五國伐齊。燕昭王去世後,燕惠王猜忌樂毅,導緻樂毅投奔趙國。在樂毅離開後,燕國又被齊國擊敗,隻能從齊國撤軍。自此之後,燕國再也沒能向中原地區擴張,又在和趙國的較量中屢戰屢敗,逐漸在戰國末期失去了存在感。至于看似遼闊的楚國,同樣因為鄢郢之戰等戰役的重創,不僅丢失了江漢一帶的大片疆域,更缺乏一支争霸中原的精銳之師。在秦國消滅南韓時,楚國遷都到壽春,也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一帶,為了避其鋒芒,楚國隻能向着東邊遷都。總的來說,在秦國消滅南韓時,其他五國都已經是奄奄一息,難以派兵救援南韓。

秦國消滅南韓時,其他五國為什麼不去救援?原因非常無奈!

除此之外,公元前230年的秦滅韓之戰中,秦國大軍可謂速戰速決,根本沒敢其他諸侯國反應的時間。此前,在邯鄲之戰時,秦國大軍在趙國都城邯鄲一帶圍攻了數年之久,這才給了魏國、楚國調集大軍,前往救援的充足時間。而在秦滅韓之戰中,秦軍隻用了數個月甚至更少的時間就消滅了南韓,這意味着魏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即便真的想要救援南韓,很可能也是鞭長莫及了。舉例來說,在三國時期的魏滅蜀之戰中,也是因為蜀國沒能抵抗更久的時間,吳國大軍剛剛出發的時候,就收到了後主劉禅放棄抵抗的消息。同樣的道理,如果南韓可以拖住秦國大軍,确實有機會迎來轉機,不過,在公元前230年,南韓疆域的三分為二已經被秦國占據,這讓其缺乏拖住秦國的戰略縱深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