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樣養育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教育專家給了9個建議

“一個陽光快樂的孩子是一個能自主的孩子,他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是法國兒童教育學界共同認可的觀點。

那麼怎麼培養一個心理陽光、遠離陰暗的孩子呢?

法國不少資深育兒界專家一起,給父母們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強的建議。

01

訓練孩子獨處的能力

心理學家說,安全感不是依賴感,如果一個孩子需要熱情而穩定的感情聯系,他也需要學會獨處,比如讓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間裡。

孩子獲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時刻在場,即便他看不見您,他心裡也會知道你在那裡。

專家說,對于孩子的各種需要,大人需要去“回應”,而不要事事“滿足”。

怎樣養育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教育專家給了9個建議

獨處是情商的最核心能力。一個人的成功關鍵是看情商。美國哈佛大學情商之父、心理學博士戈爾曼和其他研究者認為,情商由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互相關系這五種特征組成。前四種特征即自我意識、控制(自我)情緒、自我激勵都是屬于自己認識自己、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最後一種特征是認識他人和處理與他人關系的能力。由此可見,自己認識自己、解決自身問題在情商中極為重要。獨處就是認識自己的極為重要的方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于在房間裡獨處。”“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庸人無聊,天才孤獨。沒有高品質的獨處,就不會有優秀的自己。

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如果說不擅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麼,不耐孤獨就簡直是一種靈魂的缺陷了。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在獨處時,我們從别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尤其是作為孩子,心理學家說,安全感不是依賴感,如果一個孩子需要熱情而穩定的感情聯系,他也需要學會獨處,比如讓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間裡。孩子獲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時刻在場,即便他看不見您,他心裡也會知道您在那裡。

獨處是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我們常常将獨處認為是孤僻的象征,但是心理學家認為,獨處分為兩種,非自願獨處和積極獨處。非自願的獨處,會給個體帶來傷害,且常與強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關;而積極獨處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并有益于心理健康。積極獨處,是一種人格特征,個體在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的同時,也喜歡為自己保留一些時間獨處的行為傾向,是一種自主的積極選擇。如何訓練和培養孩子的獨處能力呢。

一是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不要影響她獨立思考。孩子喧鬧沒有了對象,沒有了觀衆,他自己慢慢地就會安靜下來。獨處的時候,是一個人思想最明晰,内心最活躍的時候。也是這個時候,孩子會冷靜思考自己這樣做好不好,有什麼後果;也是這個時候,他才是自由的,他才能完全地成為他自己,那将是他最好的時刻;也是這個時候,她才會思考如何處理問題,如何善後,自己需要什麼,也會自己給子找一個台階。喬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說:“如果你坐下來觀察,就會發覺你内心的不安,如果你試圖去平複,恐怕會變得更糟,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安靜下來,那個時候就能聽到更微小的東西——當你的直覺開始發芽,你對當下很多的事情會更清楚。”是以一定要給孩子獨立空間,培養她獨處能力,讓“獨處能力”發芽并茁壯成長。

二是給孩子一個獨處的時間,不要急于安撫逆反的情緒。當獨處的時候,孩子的内心便靜下來了,世界也變得安靜了,她可以聆聽自己内心的聲音,自己陪同自己,與自己對話,自己談話的确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罕見的能力。認清最真實的自己,探索自己的喜怒哀樂,這個時候的她,應該是最清醒,最明白的。不要急于求成安撫孩子受傷的心靈,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讓孩子自己聆聽自己内心的聲音,讓“靈魂生活”常态化,讓靈魂不斷成長。

三是給孩子自己的人生,不要強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思維做事。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應該有更多自己的空間、時間。孩子遲早是要飛的,遲早會去建立他自己的人生,留給我們的,還是夫妻兩人的世界。當你有了這種感覺的時候,對教育的問題也突然有了前所未有的灑脫。其實,當我們真正這樣想、這樣做時,孩子并不會因為我們的松手而堕落,反而會飛得更高,在精神上更加強健而豐富。孩子是一個自主的人,必須給孩子獨立思考,讓她學會自覺屏息内心的浮燥,使他明白是在為自己奮鬥,為自己負責,而不是為父母,這是她前進的動力。讓孩子的靈魂生活在獨處中發芽并茁壯成長。同時,我們所感覺到的溫馨,同樣也會傳遞給他,家庭的和諧讓他在心理上更加陽光,這也是一種動力。相反,如果給孩子父母的思維,是扼殺孩子的創造力的培養,是扼殺孩子的未來,你的“天花闆”就是孩子未來的高度。

02

滿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能夠心情愉悅的另一個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兒童精神病科醫生托馬斯博士告訴我們:

“隻有當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即能獲得某種東西并不取決于他的欲望,而是取決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實快樂。”

孩子越早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

一定不要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正确的做法是,拖延一些。

比如,孩子餓了,可以讓他等上幾分鐘。

不要屈從于孩子的所有要求。

拒絕孩子一些要求會更有助于他獲得精神的平靜。

在家庭中接受這種“不如意的現實”的訓練,會使孩子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來面對将來生活中的挫折。

薩勒對一些年齡都是4歲的孩子們說:“桌上每人有2塊糖,要是你們能堅持20分鐘,等待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屬于你了。但你要是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隻能得到一塊糖,并且現在就可以得一塊!”這對于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去抉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煎熬20分鐘,而要是想立刻吃到嘴裡,又隻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顯示如下:約有2/3的孩子選擇等待20分鐘以得到2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隻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幹脆躺下睡覺——為了熬過20分鐘!1/3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分鐘内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裡了。

經過12年左右的追蹤,大多數能夠熬過20分鐘的孩子(16歲),都有較強的自制能力,自我确定,信心十足,處理問題與麻煩的能力強,堅強,勇于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塊糖的孩子(16歲),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心、忌妒、焦慮、無故生事、随意,無法承受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03

孩子發火的時候冷處理

孩子發火,第一個辦法是轉移注意力,就是想辦法讓他去自己的房間發火。

沒有了觀衆,他自己慢慢地就會安靜下來。

适當的懲罰,并貫徹到底。

另外說“不”的時候,不要幹巴巴地說不,要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行。

即便孩子聽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對他的耐心和尊重;

家長之間要意見一緻,不能一個說行,一個說不;

邊界就是讓孩子明确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邊界就是讓孩子知道當情緒不好時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有話好好說,不與他人起沖突。邊界就是讓孩子從小知道長幼有序,不是自己的東西關系再密切也不可随意據為己有。邊界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不可以推到别人身上。

邊界比規矩更為嚴格,邊界一旦設立,就是行為底線,不可以退讓。一個從小就有邊界意識的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就會逐漸發展出良好的社會屬性,既自律又适度靈活,有邊界才有自由。有邊界的孩子,其人生如同安上了刹車裝置,而沒有邊界的孩子,其人生就如同失去了刹車裝置,随時有失控的危險。我們為孩子設立邊界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體會到做任何事情都有底線,以及一個人可以守護底線時那種超越本能的力量感。

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時可以給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怎樣養育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教育專家給了9個建議

04

正視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狀有問題,或者性格與行為很偏激,家長一定不要否認這些事實。

而是積極和他讨論,尋找解決辦法,或者接受現實。

在這方面,去找專家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小孩子一般會把專家(比如醫生)的話當回事。

05

批評,對事不對人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比如,孩子弄壞了媽媽的首飾:

這樣說是對的:“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沒權利玩的東西,就會發生這樣糟糕事。”

這樣說是錯的:“你太壞了,你怎麼能弄壞我的首飾呢?你成心不讓媽媽戴了!”

第一句明确告訴了孩子,他的錯誤在于他“動了不該動的東西”,并沒否定孩子的人品。

第二句話則為孩子定了性,使他很沮喪,打擊了他做好孩子的自信心。

06

放手讓他做

讓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來他會更積極主動地做事。

不要過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說話,替孩子做決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這件事,也許孩子可以自己做了。

不要說的話:“你不行,這事你做不了!”

有時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僅僅因為“他沒做過”。

如果事情不是危險的,就放手讓孩子嘗試。

怎樣養育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教育專家給了9個建議

07

讓孩子敞開心扉

與人溝通是能力,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更是一種能力。

14歲的男孩子,需要父親正确的引導,積極且及時說出自己心裡的話,會避免做出一些陰暗的事情,不及時控制、避免,他會更可怕地延續下去。

快樂是一種能力,讓他能看到生活中好的,積極的一面。

對不好的東西呢,你也能積極地去面對。

多說積極的話:“我們在一起真高興,不是嗎?”“我們真是太幸運了!” “不要難過,下次我們會做得更好。”

在孩子8歲前,如果沒有一個陽光快樂的母親,那麼這個孩子會在12歲左右開始染上母親憂郁的氣質。

是以,此時,一定不能認為孩子隻是孩子,是善變的,更不要認為長大了會好的,其實陰暗已經嚴重的出現在這個家庭裡,如若沒有制止與引導,長大隻會更加嚴重與恐怖。

怎樣養育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教育專家給了9個建議

08

強調所得到的東西,懂得愛

親情友情,感官享受,強化這些“獲得”,讓他在享受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

強化他的認識:我擁有很多,我現有的東西很珍貴。

必須讓他知道這些親人們對他的好,不是應該的,不是必須的,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欠誰的,給他的愛,是大人們的負責任,他必須懂得感恩。

他們以後也會為人父母。

這個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他必須明白父母給他的不是必須,不是習慣,是愛。

09

必須懂得尊重他人

不管父母是什麼身份,不管周圍的人是什麼身份,必須要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沒有身份差別。

也許是爸爸的朋友,也許是媽媽的同僚,也許是爸爸的司機,也許是學校門口的看守員等等,這些和他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對他的給予,他必須心存感激。

各位家長怎麼看?

讀後有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