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越禁止,孩子越愛幹?3情況4步驟幫你輕松破鏡!

媽媽:千萬不能碰剪刀,萬一剪到手指會疼,會流血的。

然後,兒子剪到嘴唇,破了口,哇哇大哭。

媽媽:千萬不能把水撒到地上,不然會滑倒的。

話音剛落,盆裡的水全撒了,做賊心虛似的想逃離現場,結果“撲通”一聲,結結實實地摔在了瓷磚地面上。

媽媽:一定不要趴在地闆上玩,肚子會着涼。

剛轉身,兒子就趴在地闆上,一臉無辜地看着我說,「媽媽,快看,我趴在地闆上了!」

……

我也曾經一度好奇為什麼小孩子總是愛和家長對着幹,家長越不讓做什麼,他越好奇越感興趣,在這方面的行動力堪比火箭發射。

直到看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切都真相了。這就是著名的的「粉紅小象實驗」。

加州大學語言系教授喬治 萊考夫,在他的認知科學基礎課上他經常叫學生做個練習。他會跟學生說:“請你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請你千萬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拜托你不要再想那粉紅色的大象了!”他越是這樣說,他的學生們卻總是要想到那隻粉紅色的大象。

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

言語暗示。它常常是通過言語進行的。盡管暗示者沒有明确用言語說出自己的意見,但受暗示者卻會不由自主地領會和接受言語中含有的暗示資訊。[1]但因為孩子領會和接受語言暗示的能力有限,常常會對資訊産生誤判。

人的潛意識通常很難識别否定性的詞語描述。往往表現為,你越不讓做某事,呈現在他腦海裡的不是「禁令」,不是父母生氣的模樣,不是事情發展的後果,而是被禁止的某事。

于是,我突發奇想試驗一下這個實驗是否對于成人依然有效,結果……

「老公,别想你前女XXX,一定不要想你前女友XXX,千萬一定不要想你前女友XXX。」

然後,老公一頭霧水,像犯錯的小孩,「老婆,咋滴啦!」

我差點笑場,「你有沒有想你前女友?老實說!」

老公一臉錯愕:「你沒說話的時候,我啥也沒想,你說了之後,我就想了……」

「粉紅小象實驗」誠不欺我!

關于如何引導孩子正确處理家長禁止的事情,面對進入「魔鬼兩歲」孩子的媽媽,我分享一下我豐富的戰鬥經驗。

當家長想要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時,首先要想明白,禁止做某事是為了什麼?是不讓孩子打擾自己?是對孩子來說,存在某種程度的危險?是為了維護規矩規則……

明白了為什麼,然後将這類問題如何解決的正确資訊告訴孩子,可采用啟發式提問,引導孩子,讓他自己得出結論,代之「不……千萬不……一定不要……」類似的警告。

比如,大哲哲看奶奶切菜,非要鬧着玩刀,怎麼辦?

奶奶說:「小孩子不能玩刀,這玩意千萬不能碰,一邊玩去。」

兒子「賊心不死」,雖然不哭不鬧,但卻老是瞄準機會就要拿刀,不管是放在抽屜裡還是高處。

于是,我改變原有政策:

承認他的願望,用他能夠了解的話,簡單明确地說出來。

「大哲哲,你想像奶奶那樣用刀切菜。」

指出願望能部分實戰的途徑。

「刀很危險,不過,我們可以一起玩,要握刀把,可以用手碰刀背,刀刃是用來切菜的。」

大手包着小手,手起刀落,菜一分為二。

啟發式提問,引導孩子獲得結論。

我問,「如果,手放在刀刃下,一切會怎麼樣呢?」

兒子,「破,出血,得抹碘伏!」

我又接着問,「那我們能不能把手放在刀刃上呢?」

兒子,「不能!」

我們約定,他如果想用刀切菜,一定要爸爸或媽媽在場和他一起玩,這樣才安全。

尋找替代方案

為了避免他在家人不在時玩菜刀,于是我買了一套過家家的玩具。裡面就有好多的水果蔬菜切切切的遊戲,水果蔬菜相當逼真的條件下,又有安全的塑膠刀,他可以一個人玩好長時間。

但是,問題的前提,是孩子腦子裡有類似的經驗,比如刀切手會破,手破是什麼感覺,如何處理等等。

那麼,經驗如何獲得呢?不是單憑嘴說或者聽故事,看繪本,而是需要親身經曆!

兒子有被剪刀剪到嘴,破皮流血的經曆,也有手被水果刀劃傷的,用碘伏消毒的經驗。是以,啟發式提問才能按照理想預期進行。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什麼事情該讓孩子做,什麼事情一定不能讓孩子做,哪些事情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該讓孩子做的事

符合孩子認知發展和生長需求的事

像3個月孩子愛吃手,兩歲左右的孩子愛爬高,化身十萬個為什麼等等。

比如大哲哲愛爬高,家裡人屢禁不止,但是,保證安全措施,有一個人可以時時貼身監管,一有危險及時救援,心驚肉跳刺激下的經驗記憶格外深刻,像站在高高的闆凳邊上不慎摔下,我本能反應及時接住,他被吓哭了,從那以後,再也不站在邊上,按我教的,老老實實站在闆凳中間。

像這類敏感期的表現以及如何處理的具體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捕捉兒童敏感期》這套書0~6歲的孩子都有涉及。

我們希望并認可的行為。

打個比方,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主動積極參與做家務,一旦孩子模仿大人做了某個我們希望并認可的動作,及時給予正向鼓勵。

比如,收拾垃圾,掃地,幫忙分餐具等等。

不早說,「寶貝真棒,太厲害了!」等泛泛的誇贊,要具體到細節,讓孩子真正體會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就。比如「寶貝,你把碗兒擺放的真整齊,太厲害了!」要比一句「真棒,真聰明」更能讓孩子接受。

那些事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初學者的容許失誤

大哲哲第一次掃地,結果越掃越亂;第一次擇菜,好的壞的一起扔進垃圾袋;第一次洗臉,最後變成了洗頭……

這樣的錯誤是可以忍受的,我們隻要做好示範,傳遞正确資訊,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開花結果,等到有一天你會發現,地越掃越幹淨,菜也摘的像模像樣……

特殊情況下的容許失誤

比如生病,事故,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等等,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像平常那樣自然反應。

就像大哲哲第一次晚上坐車去外公家,結果一上車看到外面漆黑一片,就又哭又鬧,隻要下車,安撫也好,玩具繪本也好,什麼方法都試過了都沒用,隻能下車回家……

不能容忍,必須制止的行為

這類行為危害到家庭和睦幸福,影響家庭成員的身體健康,經濟利益,同時觸犯法律道德。

比如拿石頭扔别人家窗戶上的玻璃,拿碗砸人等等。

要給孩子制定限制,而且限制要具體,但也要留有空間,指出正确的行為。比如,碗是用來吃飯的,不是用來砸人的。

把事情理明白了,剩下的就知道什麼該禁,什麼該松,什麼可以政策放寬,放穩心态,耐心,尊重,否定禁止變成肯定引導,換一種思維方式,相處下來會開心放松不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