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上帝的熔爐,是一個大熔爐......"
長期以來,種族"大熔爐"的概念讓許多美國人感到自豪: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信仰,"融化"在美國,美國的偉大,因為它"聚合了許多文明和文化",它的凝聚力也因"文化多樣性程度的提高"而增強。"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自美國建國以來,被稱為"海納百川",該國的各個民族群體都極不平等,缺乏寬容。種族主義在美國是一種全面、系統、持久的存在,現在,随着疫情的惡化,仇恨和種族歧視正在成為"困擾美國社會的醜陋毒藥"。美國是"人人生而平等""種族大熔爐"的說法,完全是"真謊言",現在說出來連美國人自己都不相信!
一百年來的仇恨歧視難以消除,非裔美國人正變得越來越"無法呼吸"!
"我看到黑人被槍殺,黑人的屍體堆積在街上,聞到煙味,看到火焰。我看到黑色商店被燒毀了。"
今年5月,107歲的維奧拉·弗萊徹(Viola Fletcher)在國會作證,證明他目睹了針對黑人的種族滅絕。

5月31日,一名婦女參加紀念塔爾薩種族滅絕一百周年的活動,其額頭上印有"塔爾薩"字樣。新華社(郭克正)
從 1921 年 5 月 31 日至 6 月 1 日,數千名白人暴徒洗劫了數十家非裔美國人企業,燒毀了 1,200 多所非裔美國人房屋,殺害了大約 300 名黑人,使美國塔爾薩的約 10,000 名黑人居民流離失所。
大屠殺本身已經夠悲慘的了,但長期以來,悲劇卻被忽視和遺忘,美國政府、媒體、社會團體等選擇保持沉默,甚至刻意掩蓋真相,刻意抹去這一曆史記憶。"我從來沒有讀過學校曆史書的一頁,"著名演員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說。"
一百年過去了,種族滅絕已經蔓延,鮮血已經枯竭,但歧視仍然存在。從弗洛伊德(一個被白人警察殘忍地"跪在地上殺死"的黑人平民)到納紮裡奧(Nazario),一個無緣無故被制服毆打的黑人警察,反複發生的悲劇提醒人們,奴隸制和種族隔離在今天的美國已經成為過去,但種族歧視仍然普遍存在,越來越"令人窒息",種族平等的夢想仍然遙不可及。
2020年5月31日,一名示威者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被警方逮捕。新華社(安格斯·亞曆山大)
在經濟領域,包括非裔美國人在内的少數民族在就業、工資收入、經濟地位等方面處于全面劣勢。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非裔美國人的失業率通常是白人的兩倍左右,全職非洲裔美國人的每周工資中位數平均比白人低近30%。
在司法領域,種族偏見也是"肉眼可見的"。一家全國性免責記錄中心對1989年至2016年10月的案件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非裔美國人比白人更有可能被錯誤地判定犯有謀殺、性侵犯和非法毒品活動等罪行。《洛杉矶時報》指出,與殺害白人相比,殺害非裔美國人面臨死刑的可能性較小。聯合國當代形式種族主義問題特别報告員認為,對非洲裔美國人來說,美國的法律制度已不再能夠處理種族不公正和歧視問題。
更重要的是,有時非裔美國人甚至不能保證基本的生存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非裔美國人免疫學家科貝特(Corbett)表示,如果非洲裔美國人沒有足夠的呼吸機,醫院将率先放棄對他們的插管。《華盛頓郵報》評論說,美國的反流行病運動已經成為"國家準許的大屠殺",故意犧牲老年人,勞工,非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美國人。
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黑人悲慘處境的種子早在他們的祖先被作為貨物"運"到北美之前就被埋葬了,因為他們不是"天生的",沒有得到平等對待,"對于非裔美國人來說,美國從來都不是偉大的!""
仇恨犯罪經常發生。亞洲人已經從"模範公民"淪為"替罪羊"!
種族歧視不僅限于生活在困境中的非裔美國人,還包括自私自利和"模範公民"的亞裔美國人。
從曆史上看,從《排華法案》到9/11後對東南亞社群的監視......亞裔美國人受到種族主義攻擊和各種形式的明顯歧視。
3月21日,一名示威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區聖何塞參加集會,抗議對亞裔的歧視和仇恨犯罪。(新華社董旭東)
新王冠的爆發,亞裔美國人作為替罪羊,成為新一輪種族主義暴力的受害者。為了應對針對亞裔的歧視、騷擾和暴力日益增加,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在三月份承認,對于許多害怕走上街頭的亞裔美國人來說,這是"恐懼的一年"。
3月16日在亞特蘭大發生的槍擊事件造成8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亞裔女性,也不例外。據《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到2020年,美國各地将記錄約3,800起針對亞裔的仇恨襲擊,包括街頭诽謗,持刀襲擊和對亞裔美國商店的破壞行為。"亞裔社群正在流血,我們一直在痛苦中,我們一直在大聲呼救,"一位亞洲議員大聲疾呼。"
一些專家認為,"仇恨"的激增植根于美國曆史上對亞洲人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和仇外心理,長期存在的刻闆印象和無端的陰謀論。再加上亞裔美國人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以及他們的政治傾向,這導緻他們在美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缺乏發言權,盡管他們的政治影響力近年來有所增長,但他們在政治領域被認為是"可悲的"或"失敗者",而亞洲人在面對不公正和侵略時被認為是"沉默和沉默寡言", 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針對亞洲人的"仇恨犯罪"激增。
為公平而戰,但制造新的不公正"反向種族歧視"引起了争議
比起對少數民族的歧視,保護政策還産生了"反向種族歧視"的負面影響:以"種族平等"的名義捍衛權利導緻了"種族歧視",在美國社會中引發了民族怨恨和相當大的争議。
這種"反向種族歧視"在高等教育領域尤為明顯。據悉,許多優秀的亞裔學生在申請美國時,但條件非常普通的白人和少數族裔競争者。有分析人士指出,正是因為美國國會頒布的《平等權利法案》,為了消除以往種族歧視造成的社會不平等,在大學招生等方面對少數族裔的照顧,但有些學校僵化地設定了某些族裔群體的學生比例,引發了"反向種族歧視"的争議。
根據分析,當著名學校認為亞裔學生表現更好,導緻亞裔入學比例上升時,他們廢除了平等權利政策對亞裔的保護,并以平等權利政策為幌子壓制亞裔。這種"反向歧視"的結果是,"白人往往比條件幾乎完全相同的亞洲人更有可能被接受,甚至更好。"
有評論家指出,亞洲人正被美國高校在正義、平等的旗幟下歧視。"一項本應保護亞洲人的政策卻變成了歧視他們的掩護,這太荒謬了。
"骨髓中的疾病"要根除"種族主義癌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将生活在一個不是根據他們的膚色,而是根據他們的性格來判斷他們的國家。這是馬丁·路德·金的夢想。
50多年前,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的著名演講成為美國反對種族歧視和平等權利的經典呐喊。然而,在他去世50多年後,這個"美國夢"仍然遙不可及,我聽到的是"我無法呼吸"的哀歎!
2018年4月4日,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人們遊行紀念馬丁·路德·金遇刺50周年。(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我們必須繼續緻力于打擊種族主義和歧視,"哈裡斯副總統說。"不幸的是,美國在打擊種族主義方面一直沒有取得什麼成功。
毫無疑問,種族在美國社會結構中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痢疾的原因有很多。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種族主義貫穿美國曆史,根植于美國基因,堪稱美國曆史的"原罪","要找根"是非常困難的。
早在殖民時期,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就獲得了政治、社會等優勢,并開始在今天的美國土地上系統地推行基于白人至上主義的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近100年裡,美國政府通過各種可恥的手段,從原住民手中奪走了約6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約占美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可以說,美國領土擴張的曆史也是原住民血淚盈眶的曆史。
臭名昭著的奴隸制在美國持續了200多年,而不是"人權的燈塔",這是一個痛苦的諷刺。盡管美國政府廢除了"惡法",但創傷卻是無法挽回的,無處不在的種族仇恨和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文化已經出現,并成為當今美國種族歧視和沖突的主要曆史根源。美國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曾說過,"歧視......是對美國總統的歧視",這仍然是我們基因的一部分。社會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抹去兩三百年來存在的一切。"
在實際層面上,種族主義已被内化為美國社會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美國國家機構和社會制度未能消除種族歧視,社會制度的固有支援和國家機構的不作為,導緻對少數種族的全面歧視。
在今天的美國,全國所有少數民族都面臨着不同程度的種族歧視、歧視、壓迫、迫害等,展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膚色在決定美國人命運,顯然起着重要作用。
有專家指出,自美國建國以來,美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為白人上層中産階級服務的種族等級制度,直到現在才改變。根除種族痢疾需要通過深刻的社會改革來解決,否則将難以根除。
此外,近年來,一些政客在種族關系惡化中發揮了非常糟糕的作用,不僅是為了個人政治目的,也是為了彌合種族鴻溝,也是為了利用身份政治、移民政策等作為政治鬥争的工具。
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是典型的代表。2018 年,當當時的總統與國會議員讨論移民改革時,他質疑美國為什麼要接納來自海地和非洲國家等肮髒國家的移民,引起了國際軒然。2019年7月,特朗普發了一系列推文,攻擊四名批評他的少數民主黨國會女性,稱她們應該回到他們"破碎的,犯罪猖獗"的祖先家園。
在弗洛伊德之後,"特朗普在抗議者面前發推文,用1960年代一位臭名昭著的種族主義者的話,威脅要"隻要有搶劫就開槍",導緻Twitter在推文旁邊發出了"美化暴力"的警告。
一些分析人士說,特朗普正在打種族牌,以在情感上動員支援者,維持和提高支援率,但一些政客表示,這"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回報,但從長遠來看,它正在摧毀美國,撕裂美國社會。"
長期以來,美國政客自诩為"人權捍衛者",但國内的種族問題卻變得更加難以回歸,這無疑暴露了其制度結構缺陷,"美國人權"虛僞性凸顯出無疑,人人平等是"種族大熔爐",極具諷刺意味!
策劃:劉加文
制片人:徐偉
協調:畢秋蘭 劉曉軍
作者: 徐海智
編輯:侯強 劉忠玲
新華社海外交流中心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一體化平台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