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虛拟人“崔筱盼”獲得了2021年度萬科公司優秀新人獎。這一消息讓數字虛拟人再度備受關注。
“崔筱盼”有着姣好的年輕女性形象。她承擔着快速監測工作異常、推動工作及時辦理等職責。創生“崔筱盼”,原本是為了賦予人工智能算法一個拟人的身份和更有溫度的溝通方式。特别在直播電商領域,“崔筱盼”這類虛拟人物已經能像真人一樣從事主播工作。面對這一由商業價值、資本力量快速推動成長的新生事物,人們既充滿期待,又心存擔憂。專業人士指出,此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換臉”風險一度引起人們的警惕,而虛拟人對人物原型的假冒替代問題可能會更加突出。
事實上,每當一項數字化技術産生颠覆性的影響力,人們就會不禁問道,人會不會被替代?當數字虛拟人頻頻出圈,這種擔心或困惑再次出現——虛拟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代替真人?又會不會把偏見和惡意“反哺”給人類?

縱觀人類科技創新的曆史,從模仿自然到模仿自我,人類自我認知和自我建構的能力不斷提升。數字虛拟人作為新生事物,隻是人類智能的數字化延伸,其本身不應被否定。真正的隐憂倒是應當聚焦在創造和使用這一新生事物的人身上。換句話說,究竟該如何用好數字虛拟人,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問題。還記得英國著名實體學家斯蒂芬·霍金對人工智能的警告嗎?他其實是在提醒,人類應當對使用人工智能做好準備,避免潛在的危險,使其不會成為“少數人壓迫多數人的新方法”。
這些追問把反思引向了關注人自身上。因為,推動數字虛拟人發展的是人的需求。數字虛拟人就是人的一面鏡子。從本質上來說,發展數字虛拟人這類虛拟化的主體,會改變勞動和生活的形态。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當防止人的異化。也就是說,發展數字虛拟人一旦偏離了人對内在價值的發掘和滿足,那麼就有可能走向人性的反面。譬如,人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會喪失,人會沉溺于虛拟世界無法自拔,社會的數字信任與安全受到削弱。
“我們的未來是一場不斷增長的科技力量與人類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間的競争。”在這場競争中,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逐漸走向融合。對人和數字虛拟人來說,如何從相伴相生到相看兩不厭,考驗着人類的智慧。但無論如何,讓技術發展與社會管理、倫理道德互相協調、互相适應是大的方向和趨勢。
文/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