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楚漢相争,弱小的劉邦運用了什麼樣的大智慧擊敗了強大的項羽?

楚漢戰争是我國古代戰争中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的戰争,也是戰略上從内線中争取外線,從被動中争取主動,從防禦中争取進攻的一個比較典型的範例。

第一節 劉、項争奪封建統治權的初期鬥争

秦末農民起義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後,曆史進入了新階段。農民軍的首領項羽、劉邦,分别形成了兩個新的集團,雙方為了争奪封建統治權,展開了曆史上有名的楚漢戰争。

楚漢相争,弱小的劉邦運用了什麼樣的大智慧擊敗了強大的項羽?

圖檔來源于網絡

當過泗水亭長的劉邦,是比較懂得人民疾苦的。他在擊降秦王子嬰之後,為了收攬人心,封存秦朝的珍寶、财物和府庫,與秦人約法三章,規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慶除秦朝的苛法,于是秦地人民都希望劉邦能做關中王。

貴族出身的項羽,在巨鹿擊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諸侯上将軍的地位,聲勢日大。他率領諸侯軍入關前,為了防止秦降卒叛變,曾坑殺二十萬人于新安(今河南渑池東)城南。這種屠殺投降士兵的殘暴行為,引起了關中人民的仇視。項羽進軍至函谷類時,聽說劉邦要稱王于關中,大為不滿,指揮軍隊破關而入,駐軍于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從此劉、項的沖突就日益尖銳化了。

當時,劉邦的軍隊約十萬,項羽的軍隊共有四十多萬。項羽憑借優勢兵力,企圖消滅劉邦,獨占關中。範增也認為劉邦“此其志不在小”,主張“急擊勿失”,項羽就定下了擊滅劉邦的決心。

正當項羽秣馬厲兵、準備行動的時候,不料他的叔父項伯把全部計劃告訴了張良。劉邦知道後,自料力量不敵,便竭力拉攏項伯,請為調解,又親赴鴻門謝罪,使項羽打消了原來的計劃,戰争沒有立即爆發。不久項羽進軍鹹陽,殺了秦王子嬰,井在鹹陽城大肆燒殺,掠取寶貨、婦女,這就更引起關中人民強烈的反感。漢高帝元年(前206年)二月,項羽挾着軍事上的壓倒優勢,自立為西楚霸王,把自己的地位駕淩于諸侯王之上,取梁,楚之地九郡,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分封了十八王。他蓄意要把劉邦驅逐出關,但已與劉邦和解,又怕别人說他“負約”。他同範增秘密計議,“以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罪人)皆居之”,正好用以困鎖劉邦,于是就将巴、蜀、漢中之地封劉邦為漢王,脅迫他離開關中。

項羽分封之前,韓生向他獻策說:“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眷戀彭城,卻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拒絕了韓生的意見。但他為了制服劉邦,便三分關中,封秦降将章邯為雍玉,司馬欣為塞王,董曙為翟王,企圖通過這三人控制關中,将劉邦困鎖在邊險地區,便之不能東進。田榮、陳餘、彭越等雖擁有部分實力,但因未跟随項羽擊秦,故均不封王。這樣分封的結果,既違背了當時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又為後來擴大紛争播下了不良的種子。

楚漢相争,弱小的劉邦運用了什麼樣的大智慧擊敗了強大的項羽?

劉邦失去了關中,極為不滿,想以武力同項羽争奪。他的部屬都認為強弱不敵,力加勸阻。蕭何分析說:“今衆弗(不)如,百成百敗,····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共民以緻(招納)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即關中,被項羽分封給三個降将),天下可圖也。”劉邦遂采納了蕭何的建議,忍氣吞聲地離開關中。途中他燒毀了所過的棧道,以防止諸侯軍隊的偷襲,并借此表示沒有向東的意圖。劉邦到達南鄭(漢中郡治)後,即按照收用巴蜀、還定三秦、東向以争天下的方針,積極備戰,企圖伺機消滅項羽。

第二節 漢軍乘隙進攻時期雙方戰略的運用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五月,田榮、陳餘因不得封王,聯合反楚,舊榮趕走齊王田都,殺掉膠東王田市,自立為齊王。七月,又聯合占據梁地(今河南東部)的彭越,擊殺濟北王田安,占據三齊(齊、膠東、濟北三王封地,在今山東地區),并指使彭越攻楚,事态的演變,打破了項羽獨霸的局面,使他無暇西顧,給勢力較弱的劉邦造成了乘隙東進的機會。

關東(函谷關以東)戰争剛一爆發,深知楚軍内幕的韓信便向劉邦作了詳盡的分析,他說項羽是“匹夫之勇”,不能用人,内部又不團結。接着從雙方的政治條件上加以對比,認為“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疆(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疆易弱”。“大王(指劉邦)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最後建議說,“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楚漢相争,弱小的劉邦運用了什麼樣的大智慧擊敗了強大的項羽?

劉邦采納了韓信的建議,一面令蕭何收取巴、蜀租賦,補給軍隊;一面部署軍隊,準備東進。八月,漢軍潛出故道(今甘肅兩當附近)襲擊雍王章邯,連敗章邯于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好時(今陝西幹縣東),進圍廢丘(雍的都城,今陝西興平東南);又派兵略取隴西、北地、上郡,迫使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劉邦在還定三秦的預期目的基本實作之後,就不顧廢丘殘敵,立即派薛歐出武關,聯合南陽的王陵軍(秦末起義軍之一,時已歸漢),迅速地向彭城方向發展,但被楚軍拒止于陽夏(今河南太康)。

由于田榮起兵山東,劉邦乘機還定三秦後又迅速向東進展,這時,項羽已經處于兩面受敵的不利地位。繼續擊齊還是擊漢,是項羽在決策上很費考慮的問題。正當他躊躇未決的時候,劉邦為了助長他的錯覚,要張良給他一封信,表示:“漢王失職(指術,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故意給他造送去田、彭的反書,說他們要聯合陳餘共同滅楚。

楚漢相争,弱小的劉邦運用了什麼樣的大智慧擊敗了強大的項羽?

項羽是以決心以主力擊齊,對西方暫取守勢,隻派會任吳縣(今江蘇蘇州)縣令的鄭昌為韓王,以弱小兵力去阻止漢軍東進。這樣,劉邦就形成了局部的優勢。項羽此時采取先齊後漢的戰略,錯把田榮當成主要的打擊對象,使劉邦得以乘隙而入。

漢高帝二年(前205年)一月,項羽在城陽(今山東舊濮縣)大破齊軍,田榮敗死平原。項羽另立田假為齊王,進軍北海(今山東北部)。他沿途燒城郭,坑降卒,擄老弱婦女,以緻引起齊民群起反抗。田榮之弟田橫得乘機收集散兵數萬人,立田榮之子田廣為王,占據城陽(在今山東莒縣)一帶,與楚相抗。項羽進攻田橫,連戰皆不得手,被牽制于齊境。

劉邦乘項羽攻齊的機會,即由函谷關出陝縣,進略中原,河南王申陽首先投降。繼又派韓王信(戰國韓襄王之孫)在陽城(今河南登封)擊降了鄭昌,控制了洛陽地區,逼近楚境。同時,劉邦把都城東遷到栎陽(今陝西臨潼東北),以便指揮;把秦朝的花園、獵場都分給老百姓耕種,以利于發展農業生産,這些措施有利于爾後的放手東進。

三月,劉邦乘項羽進軍北海、深入齊境之際,又率軍由臨晉(今陝西大荔東)東渡黃河,迫降了魏王豹;攻下河内(今河南所屬黃河以北地區),俘虜了殷王司馬卬。漢在短時間内占領了今河南、山西中南部的廣大地區,造成繼續東進的有利态勢,并把這些地區改為郡縣,以便于直接控制。平定河内以後,劉邦南渡黃河到洛陽,以項羽殺楚懷王為口實,分别派遣使者向諸侯宜稱,天下共立義帝,項羽競敢殺害他,真是大逆不道,我親為義帝發喪,盡發關中之兵,願與諸侯王同擊項羽,為義帝報仇。這一宣傳攻勢,立刻得到不滿項羽的人響應,如陳餘就首先發兵助漢。

四月,劉邦又乘齊楚膠着于城陽(莒縣)之際,率諸侯聯軍五十六萬人向彭城進攻。軍至外黃(今河南杞縣東北),彭越率所部三萬人歸漢,劉邦命他繼續攻擾梁地,掩護主力側背,漢軍沿途未經戰鬥,乘虛占領了彭城。這時,劉邦滿足于已得的到,對項羽不加戒備,竟在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項羽雖聞漢軍東進,但不順放奔進攻田橫的打算,仍堅持破齊而後擊漢的戰略。及至彭城失陷,才留諸将擊齊,自率精兵三萬人,還救彭城,由魯(今山東西南部)出胡陵(今山東金鄉南魚台),進至蕭縣(今江蘇蕭縣),乘劉邦在彭城盡情享樂的時候,由西向東反擊漢軍的側背。早晨開始戰鬥,中午便大破漢軍,将其壓迫于谷泗水(今徐州東),死者十餘萬人。漢軍向南方山地潰退,楚軍追至靈壁(今安微宿縣西)以東的睢水上,又殲滅了數十餘萬人。劉邦隻與數十騎逃出重圍,奔到下邑(今江蘇砀山東)。

第三節 漢軍轉入防禦時期雙方戰略的運用

劉邦在彭城大敗後,主力被殲,諸侯又紛紛背漢向楚,如陳餘歸楚,司馬欣、董翳也乘機逃奔項羽,形勢對他非常不利。此時,他認識到楚軍兵強将勇,不能力敵,當退到下邑時,就企圖劃出關東地盤争取反楚勢力,對付項羽。張良獻計說:“九江王布(英布),楚枭将(猛将),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将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分讓)之,捐之此三人,楚可破也。”這個建議是要争取英布,重用彭越、韓信,從各方面結成反楚的強大勢力。劉邦同意張良的意見,随即收集諸侯的軍隊,還守成臯(今河南泛水)、榮陽,分兵扼守險要,深溝高壘,企圖與項羽長期周旋。從以上的謀議和部署來看,劉邦是采取了持久防禦的戰略,企圖在優劣對比有所轉變之後,再進行反擊,消滅項羽。漢軍在這一戰略指導下确定了規模宏大的部署。

正面戰場:堅持成臯、荥陽地區,阻遏項羽的攻勢,并令彭越在梁地開辟敵後戰場,配合正面,調動和疲困楚軍,保障兩翼的發展。

北方戰場:命韓信率一部兵力,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側背發展。

南方戰場:策反九江王英布,使其進攻楚軍側背,牽制項圖。

楚漢兩軍在各個戰場的活動情況。

楚漢相争,弱小的劉邦運用了什麼樣的大智慧擊敗了強大的項羽?

一 正面戰場

漢高帝二年(前205年)五月,劉邦在荥陽收集了敗殘部隊,蕭何亦征集關中兵員到前線補充,漢軍得到休整充實後,士氣複振。此時,楚軍已進至崇陽地區,與漢軍戰于京、索(京、聚均地名,在荥陽南)之間。楚軍擁有優勢騎兵,給漢軍威脅甚大。為此,劉邦派灌嬰迅速組成了一支新的騎兵部隊,擊破楚騎兵于荥陽以東,使楚軍不能繼續西進,穩定了戰局,控制着荥陽、成臯,并作甬道(兩側有土牆的運糧道路)直達黃河,掩護糧運,派将軍周勃堅守敖倉的糧庫,進而轉入了持久防禦。

正面暫時穩定之後,劉邦為了進一步鞏固後方,于六月回到關中,引水攻破廢丘,章邯自殺,全部平定了雍地。他又令蕭何守關中,立法令,設定縣邑,調查戶口,轉運關中的糧食、兵員,不斷支援前線。

漢高帝三年(前204年)十二月,楚軍數次侵奪漢軍甬道,使漢軍在補給上發生很大困難。劉邦向部屬征詢破楚之策,郦食其建議立六國的後人以分楚之勢,這一危險主張幸而為張良所阻止。陳平分析項羽的得力将相,不過範增、鐘離味、龍且、周殷等數人,拜說“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内相誅”,再繼之以軍事進攻,就定能破楚。劉邦于是給陳平大量金銀,使廣布間諜,散播謠言,說項王的部下功多,沒有得到封地,都想與漢聯合,共同消滅項氏,分地稱王。項羽是以懷疑其部屬,緻使跟随他多年,一貫為其劃策的範增亦慎而離去,病死于途中,楚軍上司核心也就逐漸趨于分裂。

劉邦采取上述措施,雖然起了鞏固後方、分化楚軍内部的作用,但正面壓力仍然很大。同年四月,楚軍進攻甚急,荥陽危在且夕。劉邦為了緩和項羽的攻勢,提出“荥陽以東屬楚”為求和條件,被項羽拒絕。五月,楚軍攻破荥陽、成臯。劉邦逃回關中,收得一部兵員後,打算奪回荥陽。謀士幞生認為不是善策,他向劉邦獻計說:“漢與楚相距荥陽數歲,漢常困。願君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戰,令荥陽、成臯間且得休息,使韓信等安輯(撫)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複走荥陽。如此,則楚所備(防備)者多,力分(兵力分散);漢得休息,複與之戰,破之必矣!”

劉邦采納了這一意見,進軍至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果然調動了項羽南下求戰。這時,彭越的遊軍(遊擊軍)正在黃河沿岸活動,劉邦為了把楚軍向更遠的方向調動,便令彭越襲楚後方,攻破下邳(今江蘇邳縣),威脅楚都彭城。項刃首尾不能兼顧,急率軍東擊彭越,劉邦逐乘機奪回成泉。

項羽東進擊走彭越後,又于漢高帝三年六月回軍西進,竭其全力攻破荥陽、成臯,漢軍退守鞏縣地區。楚軍進攻雖然得手,但兵力已疲,不能再越鞏縣西進。

劉邦二次敗出成臯,渡河到韓信大營,收回韓信所指揮的大部軍隊,增加于鞏縣正面,仍深溝高壘,消耗楚軍。為了加強敵後活動,派劉賈率二萬人從白馬津(舊黃河渡口,在今河南滑縣北)渡河深入楚地,協助彭越,燒楚倉庫、物資,斷其補給。彭越得有力的支援後,于八月攻占外黃、睢陽(今河南商丘)等十七城,截斷了楚軍成臯、彭城之間的聯絡。楚軍側背所受威脅越來越大,項羽不得不停止攻勢,再次親擊彭越。九月,項羽率軍東去,留其大司馬曹答守成臯。臨行告誠曹咎:“謹守成臯。若漢挑戰,具勿與戰,無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複從将軍。項羽第二次擊走彭越,很快地收複了十七個城,但沒有消滅這支遊擊軍,它仍在梁楚之間積極活動,始終威脅着楚的後方。

楚漢相争,弱小的劉邦運用了什麼樣的大智慧擊敗了強大的項羽?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十月,漢軍乘楚軍東調、兵力分散之際,再度反攻成泉。曹咎最初還依照項羽訓示,堅守不出,但經不起漢軍數次挑戰和辱屬的刺激,終于在一怒之下率部出擊。在牛渡泛水時,漢軍乘機攻擊,曹咎兵敗自殺。漢軍再奪成臯後,乘勝推進至廣武(在荥陽東北),井包圍鐘離味于荥陽以東。

項羽聞成臯二次失守,急忙由睢陽率軍回救,漢軍依據險要地形,堅守不戰。楚軍幾次東奔西馳,極為疲憊。此時,因北方戰場的需要,又分兵二十萬去救齊,故攻擊力量不足,不得不在廣武與漢軍形成對峙。數月之後,楚軍糧食缺乏,項羽求戰更切,會激劉邦說:“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劉邦給以諷刺的答複:“吾甯鬥智,不能鬥力。”井在兩軍陣前揭露項羽十大罪,以打擊其軍心士氣。項羽受此刺激,欲戰不得,欲退不能,僵持在廣武,白白地消耗了力量。而彭越的遊軍(遊擊軍)又不斷竄擾楚軍的後方,攻占了昌邑(今山東金鄉西)等二十餘城,多次截斷楚軍的補給。直到八月,楚軍已兵少糧盡,而且韓信破齊後又将向楚。項羽感到形勢嚴重,被迫與漢訂立和約,劃鴻溝(在荥陽南)以西屬漢,以東屬楚。

二 北方戰場

漢高帝二年(前205年)五月,漢軍在正面戰場阻止了楚軍西進,但由于魏王豹反漢,側背上出現了危局。魏鋸河東(今山西南部),西進可以威膚關中,南下可以截斷關中與荥陽的聯絡,并與楚軍造成夾擊荥陽之勢。劉邦為了拔掉背上這根芒刺,會派鄜食其遊說魏豹,未能生效,就派韓信、曹參等擊魏。八月,魏豹集重兵于蒲坂(今山西永濟北),塞斷臨晉交通,阻止漢軍渡河。韓信聲東擊西、避實擊虛,集結船隻伴作由臨晉渡河模樣,暗中卻調動軍隊,出其不意地從夏陽(今陝西韓城南)用木罂(小口木桶)渡河,奔襲魏軍的後方安邑。魏豹倉惶應戰,兵敗被俘。劉邦把投降的魏兵全部補充荥陽,加強了正面的防禦。

擊滅魏豹後,黃河北岸尚有代、趙、燕三個脆弱的割據勢力。山東的田齊,曆經戰亂,所受摧殘亦大。他們隻想據地自保,并不互相援助。韓信針對這些情況,即向劉邦提出“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荥陽”的戰略包圍計劃。劉邦同意,增給韓信兵力,井派熟悉河北情況的張耳去輔佐韓信。

同年閏九月,韓信率軍首先攻破代國,收其精兵補充荥陽正面,接着越太行山東進,乘勝擊趙。趙将陳餘集中号稱二十萬的兵力于井陉口(今河北井陉東),占據有利地形,立下壁壘,準備與漢軍決戰。謀士李左車向陳餘建議:正面堅壁不戰,用奇兵絕漢糧道,使韓信“前不得鬥,退不得還,··..··使野無所掠”,可以一戰而擒。陳餘則認為韓信兵少而疲,不應避而不擊,拒絕了李左車的意見。韓信偵知陳餘無能,便指揮部隊進到井陉口以西,

夜半派出輕騎兩千,各持一面紅旗,從偏辟道路前進,隐伏在趙軍壁壘附近。正面則以萬入先出險路進到綿蔓水(今河北井區東)東岸背水立陣,故意引起趙軍的輕視,以為韓信不知用兵。拂曉,韓信、張耳率主力出井陉口,誘趙軍出擊;又假裝敗退,進入背水陣。控制在壁壘内的趙軍認為漢軍已敗,遂傾巢而出,追求勝利,漢軍伏兵乘應進占趙軍壁壘,拔下趙旗,換上漢軍旗幟。趙軍攻背水的漢軍,久戰不勝,正欲撤退之際,突見壁壘上漢軍定收旗幟招展,誤認為将帥被俘,頓時大亂。漢軍乘勢夾擊,大破趙軍,斬陳餘,擒趙王歇和李左車。

楚漢相争,弱小的劉邦運用了什麼樣的大智慧擊敗了強大的項羽?

在韓信破趙之後,項羽雖幾次派奇兵北渡黃河襲擊漢軍,但因時機已失,未起作用,反使韓信、張耳往來救應,把趙地鞏固起來。

韓信向俘虜的李左車虛心請教破燕之策。李左車認為隻憑軍事進攻,可能曠日持久,不如休整兵馬,安撫趙國的人民,擺出進攻燕國的态勢,然後派遣一辯士前去宣揚漢軍的聲威,勸其歸降,燕國就不敢不服。這一建議即兵法上說的“先聲後實”,韓信照計行事,燕國果然投降了。

韓信破趙降燕之後,北方僅存的田齊為了防止漢軍進攻,在曆下(今山東曆城)作了抵抗的準備。劉邦派郦食其先以威脅利誘的外交手段,說服了齊王撤去守備,與郦食其飲酒言歡。韓信乘其無備,于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十月,引軍襲破曆下,進占臨淄。齊軍敗退高密,向楚求救。韓信入齊,拜進到楚之側背,對楚威脅甚大。楚為自救,就借救齊之名派龍且率二十萬人北上,與齊軍會合于高密。當時有人向龍且獻計說:“漢兵遠鬥窮戰,其峰不可當。·····不如深壁,合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招撫失陷地區的人民),亡城聞共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裡客居(孤軍深入),齊城皆反之,共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這一建議抓住了漢軍遠來求戰的弱點,号召失陷區的軍民共同抗議,不失為破敵的良策。但龍且素來看不起韓信,早存輕敵之心,又企圖打了勝仗之後,可以順便占據齊國的大半地方,就不用此計,急于與漢決戰。十一月,齊楚聯軍與漢軍夾濰水布成陣勢。秘密地派出萬人,用袋盛沙,乘夜在上流把水堵起來,天明後引軍進擊龍且,又假敗誘敵。龍且不察情況,盲目追擊,上流漢軍及時放水,把龍且軍沖成兩段。韓信揮軍反擊,全殲已渡河的齊楚聯軍,龍且自殺,濰水東岸的軍隊也不戰而潰。漢軍乘勝消滅殘敵,完全占領了齊地。

漢軍在北方戰場獲得大勝,東進二千餘裡,占領了荥陽以西,長城以南,黃河以北及今山東的大部地區,實力也顯著擴大。破齊之後,已經形成了對楚軍的戰略包圍。

三 南方戰場

九江王英布為楚軍著名勇将,屢立戰功,很受項羽器重,故封地廣大,又鄰近楚國,擁有相當實力,成為漢在南方的威脅,因而也就成為劉邦急于争取的對象。劉邦在彭城敗退途中就說過:“孰能為我使九江,令之(指英布)發兵倍(背)楚,留(牽制)項王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足見英布的向背,對漢的關系甚為重大。此時,項羽與英布已經發生了沖突。項羽擊齊,英布沒有參加;漢軍襲破彭城,又沒有發兵助楚。項羽多次派人責問,英布内心恐懼。雙方表面上雖未破裂,但猜忌日深,因而給了劉邦以策反的機會。

漢高帝三年(前204年)十一月,随何奉劉邦之命去到九江遊說英布。他說,項王北上擊齊,身先士卒,大王(指英布)理成親率九江之兵為楚前鋒,而卻隻派四幹人助戰,這豈是做臣子應有的态度。漢王進占彭城,項羽遠在齊地,天王理應引兵渡濰,急救彭城,卻又擁萬人之衆,不發一兵一卒,坐觀成敗,這又豈是靠别人立國者所應有的态度。這一番話,揭穿了英布同同項羽之間的沖突,已經打中了要害。随何接着又誘之以利說:“大王發兵而倍(背)楚,項王必留(受牽制);留數月,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

臣請與大王提劍(指揮所屬)而歸漢,漢王必裂地而封大玉,又況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英布心裡同意,但還不敢與項羽公開決裂。适值項羽派人到九江催促發兵,随何抓住這個機會,當着英布的面向楚使宣布“九江王已歸漢,楚何以得發兵?”使英布騎虎難下,不得不殺掉楚使,立即出兵攻楚。至此,漢解除了南方的威脅,井開辟了新的戰場。

由于英布背楚歸漢,項羽側背又出現了新的威脅,是以不得不分兵一部由項聲、龍且率領前去進攻九江。雙方戰至十二月,英布兵敗,收集殘部數幹人退走成臯。楚軍雖進占了九江,并未乘勢向西發展勝利。而漢軍則達到了牽制項羽、分散楚軍兵力的目的,減輕了正面壓力。

楚漢相争,弱小的劉邦運用了什麼樣的大智慧擊敗了強大的項羽?

第四節 漢軍追擊時期雙方戰略的運用

楚漢兩軍在成臯相持兩年又五個月,至鴻溝訂和約時,楚軍糧缺兵疲,已由強變弱,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項羽看到了形勢不利,主動求和,想暫時休兵罷戰,求得喘息以後再卷土重來。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九月,項羽向東撤退時,劉邦也打算西撤。但張良、陳平一緻認為不能縱敵。他們說:“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縱敵不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劉邦逐決心利用項羽訂和後東撤時的麻痹疏忽,突然發起追擊,井約韓信、彭越南下會師,合力殲滅楚軍。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但韓信、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楚軍反擊,大破漢軍,劉邦被迫堅壁自守。他問計于張良,張良認為楚軍将被擊潰,而韓信、彭越沒有得到封地,是以按兵不動。如能給予封地,他們自然會立即出兵。于是劉邦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之地封彭越為梁王;以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之地給韓信(時信已為齊王)。封地之後,彭、韓兩人均來會師。

韓信軍進占彭城,迫使項羽轉向垓下(今安徽靈壁南壕城集)撤退。漢軍主力由陳向東追擊,劉賈部亦南渡淮河,進圍壽春(今安徽壽縣)。楚九江守将大司馬周殷降漢,并迎回英布,與劉賈合軍北進。十二月,漢軍包圍項羽于垓下,楚軍屢戰不勝,項羽夜聞漢軍四面楚歌,眼見大勢已去,乘夜率八百騎突圍南逃,為漢軍追及,他感到無面目再見江東父老,不願渡江,自殺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漢軍全殲垓下楚軍,獲得了徹底的勝利。

楚漢相争,弱小的劉邦運用了什麼樣的大智慧擊敗了強大的項羽?

這一時期楚漢戰争已成尾聲。項羽在兵少糧盡、形勢危急的下,才進行戰略退卻,實在為時大晚,故不能逃出包圖,遭到了全軍複滅。劉邦不養虎為患,立即發起追擊,不給對方以喘息的機會,戰略上是成功的。至于給與韓信、彭越封地,雖然是“以利誘之”,但是為調動全部力量來對付項刃,以求全勝,也還是一種權宜之策。

評 述

一 政治上

楚漢戰争是一次争奪封建統治權的戰争,它代表着統一和分裂的兩種不同的政治主張。反秦戰争中,六國殘餘分子利用農民起義所取得的成果,紛紛據地自雄,把統一的中國恢複到戰國時代的分裂局面。項羽代表舊封建貴族階級的利益,他分封諸王,使分裂割據的情況更有所擴充。他打敗田榮之後,再立田假;殺掉韓王成之後,再立鄭昌。一再反映出他是在給曆史開倒車,違反了當時人民厭惡分裂、要求統一的願望。劉邦代表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他緻力的主要方面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新的封建政權,這是符合當時曆史發展趨勢的,因而在客觀上也是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願望的。

劉邦從入關時起就注意争取人心,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比項羽進步的措施,如“除秦苛法”,“所過秋毫無犯”,大赦罪人等,緩和了一些階級沖突,是以,獲得了人民一定程度的擁護。項羽參加滅秦的鬥争,消滅秦軍的主力,人民是同情的,也是擁護的,但他坑降卒,擄老弱,燒城廓這些錯誤行為逐漸引起了人民的不滿。人民支援劉邦,反對項羽,是劉勝項敗的根本原因。

劉邦還善于争取諸侯,孤立項羽。比如:借項羽殺楚懷王一事積極地展開政治攻勢,料合諸侯共同對楚,以及争取英布,遊說齊王田廣等等。而項羽則隻知迷信武力,缺乏政治眼光,很少以外交或其他方式争取同盟。彭城戰後雖然出現過諸侯背漢向楚的大好形勢,他也不知利用,故始終陷于孤立作戰的境地。

劉邦能集思廣益,善于聽取不同意見,故各種出身不同的人,如張良,蕭何、樊哙等能為其所用,内部比較團結,戰略和政策的運用也比較靈活機動。項羽卻不同,暴躁任性,猜疑部屬,多重要将領和謀士,如韓信、陳平、英布等,都因失意和不滿而投奔了劉邦,範增也憤然而去,因之引起内部的分裂,以緻終歸失敗。

二 經濟上

劉邦一直重視支援戰争的經濟因素,還在漢中時,即命蕭何收取巴、蜀租賦,還定三秦與進略中原後,仍注意鞏固後方的工作。他一方面積極發展生産,把秦朝統治者供遊獵之用的花園、獵場都分給百姓耕種;另一方面又派蕭何鎮守關中,不斷“調兵給食”,支援前線。在戰争中,還盡量利用了占領區的人力和物力。如收魏、代降兵補充榮陽,取敖倉之糧以供軍用等等,因而能夠支援長期的戰争。

項羽在經濟方面則注意得很不夠。他不定都關中而定都彭城,竟把“财富十倍天下”的關中,交給三個不稱職的秦降将去控制,以緻後為劉邦所得。同時在戰争中又不注意後方的鞏固工作,彭城的輕易失守,彭越的來回襲擾,便是兩個明顯的例子。正由于後方不鞏固,來回與敵拉鋸,在人力物力上就不能及時地得到必要的補充。事實十分明白,經濟力量不能有力地支撥戰争,乃是港軍無力西進和爾後兵少糧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軍事上

劉邦在戰略運用上有幾個成功的地方。在争奪關中時,認識到當時的形勢是楚強漢弱,确立了與項羽争天下的忍讓待機、積極準備的方針,在戰略布局上已經比項羽高了一着。田榮等反楚戰争爆發時,能及時策定乘隙進攻的戰略,積極行動,乘機東進;彭城兵敗,被迫退守榮陽、成臯時,能吸取教訓,認識強弱不敵的形勢,轉取防禦,以持久來對付項羽的速決;在項羽智窮力竭、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時,立即集中優勢兵力,轉入追擊,全部殲滅了楚軍。可見,劉邦能根據各個時期的實際情況,正确靈活地改變戰略。在作戰指導上,也能關照全局,迫使項羽多面作戰,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努力争取外線,出奇緻勝,各個擊破,這些都是漢軍在軍事上表現出色的地方。

劉邦擊敗項羽,其戰略和政策的運用并非出于他一人的智謀,而是和他的輔佐人物張良、韓信等人分不開的。劉邦在完成統一置酒慶功時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鎭國家,撫百姓,給傀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甲之,此吾是以取天下也。”劉邦作為一個統治者來說,善于用人,虛心納谏,這是項羽所不及的。

項羽在戰略運用上有失策之處。田榮反楚,威脅彭城,他決心派兵北上擊齊是對的。但當劉邦乘機還定三秦、續向關東發展之後,楚軍已陷于兩面受敵的境地,他沒有認清主要的敵人,輕重倒置地仍采取“先齊後漢”的打擊步驟,不能不說是錯誤的。擊敗田榮以後,又不善于用政治安撫來鞏固勝利,使田橫得再據城陽與楚對抗,使楚軍主力受制于齊,陷于被動。彭城反擊勝利後,雖取得了一時的主動權,但隻知鬥力,不知鬥智;隻注意正面,不照顧全局,結果仍擺脫不了兩面作戰、被動不利的地位。項羽在戰場指揮上是有一套的,在滅秦戰等的巨鹿大戰中就頗負盛名。

楚漢戰争中也有許多屢戰皆捷的戰例。如破田榮于齊地,敗劉邦于彭城,打垮英布,擊敗彭越,兩次突破成臯,最後固陵反擊還給漢軍吃了苦頭。這些都顯示出他的卓越的指揮藝術。但這些局部性的勝利,對全局不起決定性的作用。戰略運用失策,全盤皆輸,局部再努力也是徒然的。加上政治上的倒行逆施,也影響了他的軍事戰略才能的施展。内政方面,以暴易暴;外交方面,失道寡助;用人方面,衆叛親離,這些都是造成他失敗的緻命弱點。是以,盡管他也打了不少勝仗,但終歸是元氣逐漸消耗,由強變弱,而最後敗于劉邦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