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連射三箭未中目标,李世民卻一箭射中李建成

一說到李世民,很多人都會提到玄武門之變,這絕對是李世民一生都無法繞開的話題,也許對玄武門之變仔細了解後,我們會發現一個比較特殊的細節,當李建成與李元吉進入到玄武門之後,兩人發現有埋伏就立即撤退。

看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撤退,李世民立即追趕,李元吉轉身朝着李世民連射三箭,卻沒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對着李建成一箭,便結束了李建成的性命,很多人比較疑惑,明明李元吉箭術也不差,為何會連續三箭都沒射中李世民呢?

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連射三箭未中目标,李世民卻一箭射中李建成

玄武門之變的誘因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就已經立下赫赫戰功,深得李淵重視,為了獎賞李世民,李淵開創性地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将,這個天策上将在當時已經是最高的賞賜了,其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可以開府,也就是說可以組建一個屬于自己的小朝廷,要知道在當時隻有太子有這樣的權力。

李世民正是因為擁有了開府的權限之後,才招攬了諸如房玄齡、杜如晦等優秀人才,讓他們專門效忠于自己,和太子李建成的東宮黨羽形成競争,随着唐朝逐漸建立并且完善之後,李世民的實力已經嚴重威脅到李建成。

事實上當時李淵并非不清楚李世民的真實實力,可是就連李淵都比較畏懼李世民,他擔心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會迅速搶走自己的皇位,在絕對的皇權面前,親情已經不算什麼了,李淵想要借助李建成不斷消耗李世民,以達到權力平衡的目的。

原本這個想法很好,并且真實的曆史也确實向着李淵所想象的方向發展了,隻是在面對皇權的蠱惑時,基本上沒有人能夠保持理智,李建成在與李元吉合夥對付李世民之後,手段變得越來越殘忍,最開始僅僅是削弱李世民實力,後來變相成要結束李世民性命了。

面對生與死的抉擇,我想任何人都會為自己着想的,這個世界上很少有類似于扶蘇那種選擇自殺的皇子,更多的是像李世民這種選擇奮起反抗的人,在經曆了李建成與李元吉先後兩次的暗殺之後,李世民手下的人都無法忍受了,想要和李建成決一死戰。

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連射三箭未中目标,李世民卻一箭射中李建成

可就在最為關鍵的時候,突厥突然襲擊唐朝,李淵打算派李世民出擊突厥,結果思考到李世民的權力太大,就聽從了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建議,讓李元吉率領李世民部下去對付突厥,一旦李世民的部下真的去對付突厥了,那李世民的處境将會相當危險,李建成鏟除李世民也會變得簡單很多。

李世民當然是明白這一切的,他也想和李建成決一死戰,但是當時李世民手上的兵馬不足,根本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對手,他隻能選擇智取方可,就在李世民等人商量對付李建成的方案時,李建成和李元吉突然計劃要将李世民在送行手下之際鏟除,留給李世民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在鏟除李世民之前,李建成先去找到李淵參李世民一狀,說他想要謀反,李建成這樣做就是為自己接下來鏟除李世民奠定基礎,先說李世民有造反意圖,随後将其殺掉,就告訴李淵說李世民确實造反,這個計劃可謂天衣無縫,要是一般人必然束手無策。

可在李世民這裡,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李世民對李建成的計劃早有準備,在李淵召見李世民詢問他是否有謀反意圖之際,李世民就明白幕後告狀之人必然是李建成,于是李世民将計就計,說出李建成與李元吉在後宮與李淵妃子私會被自己撞見之事。

李淵畢竟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男子漢大丈夫,聽到李世民說自己的妃子和兒子之間存在私通,李淵瞬間就精神恍惚了,他隻說了一句叫李世民第二天來和李建成、李元吉對質,他會召見兩人入宮的。

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連射三箭未中目标,李世民卻一箭射中李建成

玄武門之變的過程

李世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李建成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沒有辦法收拾李世民,反而還被李世民倒打一耙,現在更是被李淵召見,叫他第二天和李元吉一起入宮對質,李元吉覺得此事不妙,為了保險起見,建議李建成不要入宮。

可是一旦不入宮,李世民所言之事必然就會被李淵當成真的,到時候肯定會懲罰李建成以及李元吉,自己畢竟是太子,面對這樣的事情不能躲藏,再說了,宣武門之中的人都是李建成的,他有恃無恐,完全不需要擔心什麼。

考慮到這些之後,兩人還是決定第二天應約而至,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就遠遠超出了李建成的預測。原來李世民早就把看守在玄武門的常何給買通了,或者更加準确一些來說,常何本身就是李世民的人,當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戰多年,是後來李世民為了大局考慮,才安插到李建成身邊的。

常何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他買通了玄武門裡邊所有看守,為李世民進行的玄武門之變提供了最佳保障,要不是有常何等人發揮的重要作用,玄武門之變想要取得勝利還是相當困難的。

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明是以,和往常一樣大搖大擺走進玄武門,朝着李淵所在的方向前去,突然李元吉看到一旁有埋伏的人,他感覺到情況不妙,就打算轉身逃跑,李世民看到兩人逃跑之後,立即騎馬追趕,嘴裡還說着一些話,應該就是告訴兩人玄武門已經被自己控制,希望他們繳械投降的意思。

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連射三箭未中目标,李世民卻一箭射中李建成

聽到李世民說的話之後,李建成和李元吉加快了逃命的速度,不過他們很快就懵了,因為玄武門早已被常何等人死死封住,不讓任何人出去,也不讓任何人進來。李元吉現在慌了,拿起弓箭連續朝着李世民射了三箭,但是都沒有射中。

李世民見兩人根本沒有投降的意思,就拿出弓箭,朝着李建成射了一箭,李建成迅速從馬上落下,一命嗚呼了,李元吉繼續逃跑,李世民騎馬追趕,可是在途中李世民的馬受到驚吓,朝着樹林跑去,李世民被樹枝擊落在地,良久都沒有起來,李元吉看到此場景,立即朝着李世民跑去,打算用弓弩勒死李世民,幸虧在關鍵時刻尉遲恭率領七十多人前來救駕,才保住了李世民的性命。

李元吉見情況不妙,還想逃跑,卻被尉遲恭一箭射中,丢了小命,接下來尉遲恭把李元吉和李建成的頭顱砍下,提着走上城門,城外還有李建成的手下馮立等人率領大軍攻城,城内的守将都被戰死兩人,看到尉遲恭提着李建成人頭,并且說了一番話之後,門外的人才逐漸散去。

事情發展到這裡,其實還遠遠沒有結束,因為李淵手上掌握的禁軍對李世民還有威脅,為了解決這個威脅,尉遲恭拿着滿是鮮血的武器就沖進李淵宮中,看到尉遲恭手上全是鮮血,李淵急忙詢問尉遲恭發生了什麼,尉遲恭告訴李淵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作亂,李世民正在平叛,需要禁軍支援方可。

李淵一開始難以決定,還問了問一旁的親信裴寂,大家看到尉遲恭手上的鮮血以及周圍的士兵,都明白發生了什麼,連忙站隊李世民,李淵無可奈何,隻有交出禁軍兵權,玄武門之變至此算是徹底結束了,李世民在外邊休息了一會兒,才進去拜見李淵并且請罪,李淵看到這樣的場面,早就明白事情結果,配合李世民上演了一出好戲,當場宣布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後又禅位給李世民,自己乖乖當太上皇生孩子去了。

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連射三箭未中目标,李世民卻一箭射中李建成

為何李元吉連發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

結合當時的曆史背景,我們其實很容易了解李元吉的失誤,李元吉和李建成一直以來都隻敢采用一些見不得光的陰招對付李世民,就足以說明兩人不敢和李世民正面對抗,李世民有多強大,兩人完全清楚。

尤其是李元吉,在沒有跟随李建成之前,他一直都是跟着李世民作戰的,李世民的能力如何,李元吉自然最明白,當看到李世民的那一刻,李元吉和李建成就被一種強大的壓迫感所征服了,是以他們完全沒有思考什麼,第一反應就是逃跑。

當李世民又說出玄武門已經被自己控制之後,原本還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李建成與李元吉,更是徹底亂了陣腳,在看到玄武門已經被緊閉,兩人無法逃出生天之後,李元吉已經絕望了,不過他比李建成稍微強一點的就是他還敢轉身反抗一番,對着李世民連發三箭,單純能夠射出三箭,就足以說明李元吉還是有些水準的。

至于說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那簡直太正常不過了,在極大的壓迫感以及心理落差、恐懼之下,李元吉和李建成早已徹底絕望,一心隻想逃命,根本無法專注射箭,更何況李元吉是在背對着李世民的情況下射箭,馬在急速行走,自己轉身射箭的難度很大,就算是平時想要射中李世民也有難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就更加射不中了。

反觀李世民,從之前的弱勢和被打壓的局面,迅速變成現在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局面,他早已無所恐懼,反而比較淡定從容,隻需要一箭射死李建成,一切就都好辦了,至于李元吉,實際上殺不殺都對李世民影響不大。

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連射三箭未中目标,李世民卻一箭射中李建成

結語

玄武門之變,其實就是一個死局,李世民等人早已經提前很久就開始布局,到了李建成與李元吉進入玄武門之際,這裡已經完全掌控在李世民手中了,基本上可以說誰進去誰就得死,沒有太多懸念,處于極度恐懼之中,人的能力自然下降,李元吉射不中李世民完全合情合理!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