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曾給子孫留下退路,但崇祯卻沒有采用,最終落得國破家亡

明崇祯十六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上司的農民起義軍将北京城團團圍住,十八日晚,崇祯皇帝朱由檢帶着自己的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紫禁城後的煤山。望着城外熊熊燃燒的烽煙,崇祯皇帝連聲長歎。十九日淩晨,崇祯帝在煤山一棵歪脖樹上自缢身亡,時年33歲。很快,大明朝也随着這位故去的皇帝而走向滅亡。

熟悉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建國初期,明朝的首都并不在北京城,而是在應天(今南京)。明成祖朱棣稱帝後,都城才從應天遷到了北京。朱棣在遷都後,并沒有放棄曾經的應天城。他在那裡留下了皇宮、治署、察院和府館、公館、稅課局、巡檢司、驿站、急遞鋪、倉等一整套極為健全的國家機構,還常常會派皇子前去曆練。

朱棣曾給子孫留下退路,但崇祯卻沒有采用,最終落得國破家亡

可以說,應天城就是大明王朝的退路,一旦遇到外敵入侵,就可以暫避于此,待到養精蓄銳後,大明就又可以重整旗鼓。那麼有人要問了,既然身後有着這樣一個絕佳的“避難所”,崇祯皇帝為何不效仿南宋皇室那樣暫避呢?他是忘記了嗎?實際上,崇祯皇帝還真不是忘記了這條退路。

崇祯登基之時,大明朝已經是一片狼藉了。崇祯元年起,北方各地連年大旱,千裡赤地,寸草不生,百姓大多流離失所;崇祯三年,陝西又發生饑荒事件,百姓們争着吃山上的蓬草、樹皮,到了最後隻得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崇祯六年,陝西爆發旱災、蝗災;而河南在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也都有蝗旱災。不僅如此,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在崇祯十三年還爆發了烈性傳染病。在疫病、旱災、蝗災的接踵而至下,明王朝更加脆弱。

朱棣曾給子孫留下退路,但崇祯卻沒有采用,最終落得國破家亡

民間連年災荒,朝堂上也并不平靜。崇祯皇帝即位時,前朝權傾朝野的宦官魏忠賢也還沒有倒台。由于魏忠賢的根基太深,崇祯皇帝一時也無法撼動他,隻得一面防着魏忠賢使來的陰招,一面想辦法扳倒這個為禍天下的大宦官。直到天啟七年,魏忠賢才在一緻聲讨聲中自缢身亡。而此時的朝野上下黨派紛争嚴重,政治、經濟制度混亂,隻能慢慢恢複。

閹黨還未開始清算,大明王朝就已經處在了内憂外患之中。随着王嘉胤、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的先後起義,大明朝開始措手不及;再加上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族人,令大明王朝瀕臨絕境。崇祯曾在李自成進軍北京後,還曾點名左良玉、吳三桂等人前來救援,但隻有唐通率領八千人馬趕來。由此看出,明末将領的軍閥化嚴重到了何種地步?

朱棣曾給子孫留下退路,但崇祯卻沒有采用,最終落得國破家亡

由此可見,即便崇祯帝南遷,恐怕也無力改變這樣千瘡百孔的局勢。是以,崇祯這才選擇了自缢煤山。臨死前,他将冠冕摘去,以發覆面,并寫下“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也許,這是他能為大明百姓做的最後一件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