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如果說南京城牆是古人辛勤與汗水的結晶,那麼南京城牆博物館,就是現代人為了守護經曆了六百餘年風雨洗禮的南京城牆,駐紮在中華門東側的守衛者。

作為目前國内規模最大的城牆專題博物館,新年初始一亮相就驚豔四方,館中琳琅滿目的展品,将明城牆六百餘年光陰故事娓娓道來。

不過最吸睛的,還是全館最大“塊頭”的文物——從江西黎川縣整體“搬”來的明代磚窯。

現 身

磚窯的現身頗為曲折。

2017年1月,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收到了江西省景德鎮市陶藝師黃幼根的留言。黃幼根回老家黎川縣過年時,注意到家鄉黎灘河水位驟降,河道兩岸顯露出大量窯爐遺迹。因長期從事陶瓷器燒造工作,他發現這些散布在河岸上的窯爐,與燒造陶瓷器的窯爐差别較大。通過多方詢問與調查,他得知這一地區曾為南京城牆燒制過城磚,推測這些窯爐是明代磚窯。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想,他給城牆中心發來窯址現場及窯爐的照片。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收到照片的城牆中心立刻行動起來,多位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趕赴江西黎川,最終根據地面上排布整齊、呈豎條狀的遺迹,推測出這片區域應是六百多年前磚坯集中堆放的地方。同時在窯爐口發現的散落碎磚,部分依稀可見“建昌府”“新城縣”的銘文,而新城縣正是當年黎川縣的古稱,這也印證了黎川縣古窯址就是明代燒造南京城牆磚的官窯遺址,大部分建于明代洪武年間。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曾對明代城磚的燒造流程有過詳細的圖文介紹,黎川縣發現的這批磚窯,正如書中所示的标準“饅頭窯”。除了燒磚的窯爐,還發現了專門晾曬磚坯的場地、連通長江水系的運磚碼頭以及官辦造磚機構的建築遺址,很多窯内的滿爐磚塊甚至原封未動。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上世紀50年代,窯址區因修建水庫被淹沒在水下,直到2016年開閘放水,這片規模巨大的明代磚窯群才得以重見天日。

據初步統計,在這裡“沉睡”半個多世紀的明代磚窯多達200座。

為了保護磚窯,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決定對磚窯實施異地保護。為安全将窯爐與磚坯遺存轉運,從業人員特地在當地租借了挖掘機,将靠近窯址的土路拓寬,并運來石塊将土路壓平,現場兩台起吊機同時起吊,将重達5噸多的官窯分離出土,經過近10小時、800多公裡的行程最終運抵南京,并通過預先在博物館頂闆留好的取土口吊裝入館。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數月之後,磚窯靜靜地伫立在展廳中,磚窯前的透明展櫃内陳列着在考察遺址時發現的物品——燒制城磚使用的鐵叉、帶有“新城縣”銘文的城磚,背景畫中沿河參差排開的饅頭形磚窯,三孔煙囪煙熏火燎,壯觀的場景向公衆展現六百多年前的燒磚現場。

痕 迹

這座由研究團隊跨越800多公裡帶到南京的磚窯和磚坯,是650多年前江西黎川為南京城牆燒造城磚的重要曆史見證,更是千萬座窯群的實物縮影,昭示着南京城牆這一城市建築傑作背後廣大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和辛勤汗水。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1366年,明朝建立前2年,朱元璋下達“築城令”。曆經28年,耗費城磚上億塊,最終築成包括皇城、宮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的南京明城牆。現存25公裡的京城城牆“高堅甲于海内”,時至今日,仍然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研究員、藏品保管部主任朱明娥介紹,650多年來南京城牆屹立不倒,與其極高标準的工程品質分不開。明城牆磚要求“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燒造上大有講究。泥料要選擇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黏土,堆放後經日曬雨淋使其中的顆粒分解,再過篩使之更加細膩,然後用經過曝曬的水,浸泡去除酸、堿成分,再經人或牛的反複踩踏去除氣泡,最後将磚泥填入城磚模具中制坯,在磚坯上模壓或刻畫出磚文。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入窯燒制是制磚最關鍵的環節。待磚坯火候燒足後,窯工堵住煙道,在缺氧環境下,磚坯中的紅色高價鐵被還原成淡綠色低價鐵,再加上柴薪的黑炭粒子滲入,磚就變成青灰色,硬度比紅磚更高。這時還有重要一步叫做“窨水”——在窯頂大量澆水,水滲入窯内既可以降溫又可以隔絕空氣,避免磚氧化變紅,使其一直保持青灰色。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從史料和考古發掘來看

南京明城牆的城磚燒制主要

由地方府縣、工部系統、軍隊完成

根據磚文上的地名、官名

大緻統計出其燒制地涉及到

37府、160多個縣

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和江蘇5省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江西磚窯是南京城牆磚的一個重要“娘家”。

南京明城牆上有一種白色的城磚被稱作“白瓷磚”“玉磚”,之是以呈白色而不是青灰色,是因其使用了高嶺土燒造而成,由于數量稀少被視為明城磚中的極品。“白瓷磚”主要來自明代江西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而在如今的宜春市袁州區曾發現過一批“饅頭窯”。這批窯的發現也很有戲劇性,乃是研究人員征集線索時,當地一位老人回憶起自己年輕時沿河捕魚曾在古窯裡躲過雨,最終在袁河北岸草木中發現的。根據記載,600年前當地有數萬人在袁河邊取土、和泥、運柴、燒窯,從這裡轉運贛江,入鄱陽湖再進長江運至南京。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城牆磚上絕大部分都可以看到品質監督體系的“實名制”——府、州、縣的官員、吏員、總甲、甲首、小甲、窯匠、人夫……責任層級可多達11個。一塊“白瓷磚”上曾記錄了一個“六品官升職記”的故事——一塊寫有“袁州府提調官通判隋赟”“司吏任俊”的磚,留下了這位明代官員仕途扶搖直上的印記。據文獻記載,洪武十二年,隋赟因燒制城磚有功,從六品府通判榮升正三品按察使,連升三級,可謂“玉磚”鋪就青雲路。

南京城裡也有城牆磚窯遺迹。

2016年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栖霞區栖霞街道官窯村周邊勘探發現大量古代文化遺存,其中包括窯址110座、墓葬84座、燒坑11座,乃是明代燒造南京明城牆城磚的一處大型官辦窯廠遺址。這批窯同樣為圓形饅頭窯。其中發掘的明城磚碎塊有“應天府提調官 …… 上元縣提調官”等磚銘,證明這是明代南京本地燒造城磚的大型官營工場。

發現南京|明代磚窯 講述南京城牆故事

古窯遺址所在的官窯村區域,名字早已說明一切。離其不遠,是一座古名芙蓉山的小山,明朝洪武年間于此山置七十二座禦窯,燒制琉璃磚瓦,因而改名琉璃窯。因所用原料從太平府運來,也稱太平窯,今名窯崗村。2008年,此地就曾發掘出十四座琉璃窯體,明故宮、大報恩寺等所用琉璃建築構件均來源于此。

綿延至今

曆史就這麼觸手可及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