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铩羽而歸?

乾隆二十七年,清緬戰争爆發,按照一般邏輯,以清朝的體量和綜合國力,收拾區區一個位居中國西南邊境的緬甸,完全不在話下。更何況,在清緬戰争爆發之時,清朝正處于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然而,這場戰争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清王朝不僅沒有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緬甸,反而多次遭到慘敗,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傷亡。

最終,這場戰争于乾隆三十四年以議和借口停戰,實力強盛的清軍竟然慘遭戰敗。其實在戰争爆發之前,清朝廷與緬甸的邦交關系處于緩和狀态,那麼,乾隆為何會在1762年選擇對緬甸開戰?實力強大的清朝為何又在這場戰争中落得一個铩羽而歸的下場呢?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铩羽而歸?

清緬戰争形式圖

乾隆對緬甸發動戰争,其原因在于軍機大臣劉藻的奏章,劉藻在奏章中寫道,西南邊境有緬甸莽匪入侵,這些人野性難馴、擾害邊境,不是清朝廷法則。是以,乾隆便下令,讓劉藻調兵剿匪,務必要讓這些匪徒根株盡絕。但是清朝邊境官吏在上報邊境莽匪一事上,其實對皇帝有的刻意隐瞞之舉。當時緬軍所騷擾的主要是一些邊吏土司,這些土司被緬軍侵擾追索“花馬禮”,他們敢怒不敢言,一直在私下裡秉持着“以清為父,以緬為母”的政治态度。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铩羽而歸?

清軍出征緬甸

是以,這些土司在成為清朝内地土司的同時,又無法徹底擺脫緬甸控制。是以,他們在上報劫掠事件時,隻能故意隐去緬軍索要花馬禮這種涉及政治問題的資訊,以免清朝廷追究自己歸屬于兩國的問題。這種錯誤的奏章,讓乾隆誤以為是緬甸境外的賊匪一直在侵擾邊境,而非緬甸新王朝的軍隊。由于上奏資訊偏失,讓乾隆對于局勢作出了誤判,起初,乾隆隻是當初将此事當成了一場普通的剿匪,而非兩國之間的戰争。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铩羽而歸?

乾隆劇照

正因如此,乾隆才派出了一介書生、并不知兵的劉藻負責此次征剿事宜,這也為後來清軍戰敗埋下隐患。劉藻雖擔任雲貴總督一職,但是他隻是一個書生将兵,根本不懂得如何作戰。除此之外,當時與緬軍交戰的雲南軍隊組成,是軍紀松弛、欺瞞蒙混習氣嚴重的雲南地方綠營兵。這支軍隊在清軍戰鬥力中相對較弱,再加上當時的統帥又不懂兵法,這讓清軍與緬軍交手之時處處敗績。不僅如此,為了粉飾太平,不遭受朝廷怪罪,上報乾隆的奏章又處處言勝,這讓清軍在這場戰事中一直處于非常被動的狀态。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铩羽而歸?

傅恒劇照

後來,戰敗的劉藻革職自殺以後,陝甘總督楊應距、雲貴總督明瑞,以及乾隆的心腹重臣傅恒都接手了此次戰争,清王朝三次出擊,動用精銳部隊6萬多人,那麼,清軍為何還是落得一個铩羽而歸的下場呢?造成這種慘烈局面的根本因素,就在于當時緬甸所使用的大量西方洋槍洋炮。

當時清軍實力确實不弱,但是從武器裝備而言,緬軍絕對要勝于清軍一頭。緬甸新王朝的軍隊在統一緬甸的過程中,得到了歐洲國家的武器支援,這些裝備着西洋槍炮的緬甸軍隊,讓清軍遭受了極大的傷亡。而乾隆年間清軍手中所使用的武器,仍然是一些老式火器,清朝在裝備上吃了血虧,又不可能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内趕上西方的軍火器發展,是以,清軍也隻能選擇铩羽而歸這條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