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1949年,困獸猶鬥的蔣介石在解放戰争中最具有決定意義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相繼失利後,最終不得不認清現實選擇在當年7月16号,帶着國民黨大部隊退守台灣。那蔣介石為什麼會選擇退守台灣?這是誰出的主意?之前又是誰在管理台灣?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首選大西南和海南

早在1948年10月,遼沈戰役進入尾聲之後,蔣介石就已經坐不住了,開始思考以後的退路,以期待之後東山再起。

對于這時的情況,和老子一樣愛寫日記的蔣經國曾在日記裡寫道

“父親近曾缜密考慮引退問題,蓋以在内外交迫的形勢之下,另起爐竈,重奠革命基礎,争取新生。

”蔣家父子都已經這樣了,國民黨其它的一些高層自然更是惶惶不可終日,對退守之地争論不休。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提議,可以像抗日戰争一樣,搬到四川,緻力于經營大西南。的确大西南擁有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它的中心位置是重慶和成都,東邊有長江三峽做間隔,南邊橫斷山脈做阻擋,北邊也有秦嶺這個屏障,退可守,進可攻,自古以來就是易守難攻的福地。蔣介石如果還想要留在大陸,也隻有大西南這個地方還有可能抵抗的住解放軍的進攻。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是以一開始,蔣介石自己也比較屬意大西南這個地方。不過,也有一些國民黨高層提議退守到海南,理由是海南和大陸之間隔着瓊州海峽這個屏障,不僅可以抵擋解放軍的進攻,而且如果解放軍實在步步緊逼,可以退居到菲律賓等靠近海南的亞洲國家。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之後,兩派意見不同的國民黨高層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都不願意退讓:

提議退居大西南的,說

海南耕地面積不足

,不适合長期發展居住;提議退居海南的,說

四川沒有海南退路多

而蔣介石也被他們吵得的猶豫不決,夜不能眠,常常在總統府的書房一呆就是一夜。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這天,又在書房熬了一夜的蔣介石,準備去花園透透氣,換換腦子,再去思考以後的退路。卻到花園之後,發現了早已經在那裡的張其昀。張其昀在随蔣介石退守台灣之前,一直是國立中央大學,也就是現在南京大學的教授。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這次雖然也是被蔣介石邀請來讨論今後國民黨退路問題的,但是在會議上并不怎麼被人重視。蔣介石也是實在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了,看見張其昀後,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走上前就大到苦水。

誰知,張其昀聽完後,不顧蔣介石的急躁,反而平靜的對他說了一番話。這番話讓蔣介石大受震驚的同時,猶如醍醐灌頂。那張其昀究竟對蔣介石說了些什麼呢?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一名大學教授的觀點

張其昀一上來就否認了大西南和海南這兩個備選的退守之地,直接提出退居台灣才是最好的辦法。張其昀認為,大西南雖然有長江這個天險,可以在一定情況下,作為屏障來抵擋解放軍的進攻。但國民黨這還是太低估解放軍的實力,也忽略了解放軍黨目前發展的速度。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而且在遼沈戰役結束後,解放軍的兵力數量方面已經完全超越國民黨軍隊(遼沈戰役後,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

。是以國民黨想要退居大西南和海南的想法,其實可靠性并不高。解放軍絕對不會同意,一定會想盡各種辦法,進行對抗,到那時國民黨軍就會再次陷入戰火的囫囵之中。

而台灣跟這兩塊地方比起來就是一塊風水寶地,首先台灣不僅和大陸

隔着一條海峽,比海南隔着的瓊州海峽要大的多,可以用來阻止解放軍的追擊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再加上,共産黨的海軍和空軍實力當時與國民黨相比并不占優勢,就算打了起來,國民黨軍也有一争之地;而且地域遼闊的台灣,地跨溫帶與熱帶,氣候宜人,非常适合各種農作物的生産,完全可以滿足國民黨到台灣後,軍民的物産所需;此外,台灣還有日本人建立的工業基礎,交通也很發達,有利于國民黨東山再起。

最重要的是,台灣作為中國第一大島,東邊就是太平洋,它不僅是中國進入太平洋的必經之路,也是海上作戰的主要戰場。

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如果國民黨退守台灣後,真的和解放軍打起來,美國一定會站在國民黨這一邊。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張其昀的這番話,有理有據,可謂是将蔣介石的所有顧慮的都考慮到了,是以蔣介石很快就力排衆議,将退守台灣之事提上了日程,開始命人偷偷的将國民政府國庫裡的

426萬餘兩黃金分6批遠到台灣

,為今後長居台灣做準備。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那張其昀一個大學教授,為什麼會被蔣介石邀請讨論國民黨退守之地這麼重要的事情呢,他又為什麼對台灣的戰略位置等各方面情況看的這麼透徹?

事實上,這和張其昀一直研究的方向有關。張其昀最開始從事的是

中學課本編著工作

,當時全國通用的地理、實體和英語教科書,他都參與了編著,尤其是地理教科書,他還是主編。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1927後,在地理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張其昀被聘請為了

國立中央大學的地理學教授

,主講中國地理。張其昀可以算的上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大師,對台灣的戰略位置自然了解要比一般人透徹。

後來,張其昀又被聘請為了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中央評議會的評議員,這加深他對時政了解的同時,也讓他後來具備了參加國民黨退守之地讨論會議的資格。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也正因為張其昀這次出色的提議,是以随蔣介石退守台灣之後,張其昀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先後被任命為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和教育部部長等職。

1949年7月16日

,蔣介石正式指令國民黨大部隊,逐漸開始往台灣撤退。而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之前,

台灣是由國民黨軍二級上将孫立人在管理的,他在抗日戰争期間,是中軍級别的将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被譽稱為

“叢林之狐”

國民黨撤離大陸,首選大西南和海南,為何老蔣最後選擇台灣?

因為有了孫立人的幫助,蔣介石退守台灣的計劃實施的很成功。孫立人不僅幫忙整編了因為急急忙忙忙退守台灣,混亂不堪的國民黨軍隊,還建立

完善之兵役制度與預備軍官制度

,為國民黨後來在台灣的發展,墊底了良好的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