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科學家在内蒙古地區發現侏羅紀時期花蕾

中國科學家在内蒙古地區發現侏羅紀時期花蕾

左圖,與莖相連的果實和尚埋在岩石裡的花蕾;右上,與果柄相連的果實;右下,經過修理而暴露出來的花蕾。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4日電 (記者 楊顔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消息,該所王鑫研究員和華南農業大學的科學家合作,在中國内蒙古甯城道虎溝的中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古老花蕾化石——侏羅花蕾。這是目前為止全球最早的花蕾化石記錄。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倫敦地質學會特刊(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通常來說,被子植物可以通過花來差別于裸子植物及其他植物。是以,花的相關記錄是研究被子植物化石的一個理想代表。然而,花的結構通常過于脆弱,難以儲存在化石記錄中。這也使得被子植物及花的起源一直是古植物學研究中的争議焦點。

國際主流的植物學家認為,目前世界上最為繁盛的植物類群被子植物是始于大約距今1.3億年的早白垩世。但是,中國學者對于中國化石材料的研究表明,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這種學術上的争議使得被子植物起源的很多理論問題難以得出定論。

研究人員稱,該化石呈現以下特點:首先,它的果實和已知的任何裸子植物迥然不同,且其花蕾有多枚花被片包裹花心,這是在裸子植物中幾乎從未見過的。

其次,它的果實和花蕾在大小、形貌方面均有較大反差,表明侏羅花蕾在發育過程中可在形貌上發生變化。此外,侏羅花蕾不僅有花蕾,而且有直接相連的果實、枝,以及葉留在枝上的痕迹。

研究人員認為,上述特點表明,被子植物的花在侏羅紀是存在的,與最近的植物學研究進展一緻。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援。(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