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釋出,“三方”創制取得新進展等入選

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開展的“2021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遴選工作結果釋出!中醫藥領域取得了哪些突破呢?一起來看看吧~~

電針驅動迷走-腎上腺軸抗炎的神經解剖學機制被發現

哈佛大學、複旦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和福建中醫藥大學聯合研究發現,在膿毒血症的小鼠模型上電針刺激其後肢“足三裡”穴位(ST36),可激活PROKR2-Cre标記的背根神經節感覺神經元,這組神經元可以調節迷走神經-腎上腺反射,抑制發炎反應,進而為電針灸刺激“足三裡”穴位發揮全身抗炎效果找到了現代神經解剖學的基礎。

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等中藥新藥創制取得新進展

2021年3月2日,基于“三方”研發而成的中藥新藥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上市準許。抗疫“三方”均是在古代經典名方基礎上創新而成,其上市也開辟了中藥新藥創制的新機制,是中醫藥原創優勢成果轉化的典型。

“情志緻病”理論的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取得新進展

暨南大學中醫學院/藥學院何蓉蓉教授團隊聯合陳家旭教授團隊從“情志應激”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創新視角對情志緻病理論的生物醫學基礎進行了研究,建立了多種符合中醫藥作用特點的疾病易感研究模型,揭示情志應激的主要效應分子是應激激素和氧化分子,引起效應靶标不飽和磷脂的過氧化,進而增加應激細胞脂質過氧化性死亡方式的敏感性,解析了情志應激增加帕金森病、乳腺癌等疾病易感性的生物醫學基礎。

針刺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綜合征獲得高品質臨床研究證據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劉志順教授研究團隊通過440例随機對照試驗,證明了針刺能顯著改善中重度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綜合征患者的症狀,臨床效果可在治療結束後持續至少半年。此項研究填補了國際針刺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綜合征遠期療效缺乏的空白。

基于多國藥典的本草基因組資料庫上線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陳士林教授研究團隊依據多國藥典收錄草藥物種,完成本草基因組資料庫建設并上線。該資料庫是全球首個針對藥典收載草藥物種的大型基因組學資料庫,可為草藥物種鑒定、用藥安全、藥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徑解析、優良品種分子育種等提供資訊支撐。

生物傳感AI算法融合的中醫過敏/平和體質差異靶點科學解碼

北京中醫藥大學吳志生教授研究團隊以臨床真實世界樣本為研究載體,建立了半導體材料晶片、人工智能新算法、分子對接以及斑馬魚生物模式的關鍵技術內建,首次實作了基于中醫(過敏)體質的生物傳感與人工智能算法技術融合;進一步提供了過敏體質和平和體質的差異化證據,以及過敏康幹預前後過敏體質的差異化證據,首次實作了基于中醫(過敏)體質的中藥複方關鍵品質屬性智慧辨識,為體質可分、體質可調提供新的科學證據。

中藥配方顆粒國家标準體系初步建立

2021年2月,《中藥配方顆粒品質控制與标準研究技術要求》正式釋出,它首次建立了以标準湯劑為參照的中藥配方顆粒品質控制體系及其工藝優化政策,為建立符合中藥特點的全過程品質控制提供了科學依據。2021年4月和10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又頒布了196個臨床常用中藥配方顆粒國家标準。該标準體系建設解決了中藥配方顆粒二十多年沒有國家标準的問題,確定了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中醫藥國際标準化建設取得新進展

中醫藥标準化工作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有序推動中醫藥領域的關鍵問題的标準化工作意義重大。2021年中醫藥标準化領域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ISO正式釋出了《中醫藥-診斷詞彙-第一部分:舌象》和《中醫藥-診斷詞彙-第二部分:脈象》兩項中醫診斷名詞術語的國際标準;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釋出了《網絡藥理學評價方法指南》(SCM0061-2021),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研究工作有了參考規範。

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氣虛不固攝和補氣固攝的科學内涵被初步揭示

北京大學醫學部韓晶岩教授研究團隊發現血管内皮細胞利用後天之氣(氧氣和水谷精微)産生ATP的能力降低,導緻的血管屏障損傷(含内皮縫隙開放、質膜微囊增多、基底膜損傷)是微血管滲漏的病機;補氣活血方藥(芪參益氣、益氣複脈)可改善血管内皮細胞線粒體的ATP合酶,增加ATP含量,改善血管屏障,抑制微血管滲漏和水腫。闡明了氣虛不固攝和補氣固攝理論的科學内涵,創新了水腫治療的新政策。

電針改善術後腸麻痹的神經-免疫抗炎機制被初步揭示

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存志教授研究團隊首次較系統地揭示了電針刺激足三裡穴改善術後腸麻痹的神經-免疫反應通路,證明電針抗炎作用具有穴位特異性和頻率特異性,闡釋了針灸理論“合治内府”的現代科學内涵。該研究還為針灸療法融入圍手術期的臨床正常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圍手術期管理方案。

2021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釋出,“三方”創制取得新進展等入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