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銘上刻有55個字,揭露了李世民的為人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句俗話,用在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并不為過。李虎是北魏的一員猛将,被封為“八柱國”之一,唐高祖李淵繼承了其爺爺李虎的爵位,被封為“唐國公”。隋朝末年,李淵見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萌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于是起兵反隋,史稱“晉陽起兵”

晉陽起兵那年,李世民年僅十六歲,他與其長兄李建成,都率領大軍,為李淵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銘上刻有55個字,揭露了李世民的為人

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銘上刻有55個字,揭露了李世民的為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句“最是無情帝王家”,同樣用在李世民身上,最不為過了。

01、東宮vs秦王府

晉陽起兵僅僅一年的時間,李淵便攻破了長安城,隋朝實際上算是滅亡了,當宇文化及弑殺了隋炀帝楊廣後,隋朝名義上也滅亡了,被李淵擁立為皇的隋恭帝楊侑,将皇位禅讓給了李淵,李淵改了國号為“唐”,宣告唐朝的建立。

據說,在晉陽起兵之後,李世民的戰功更加顯赫,李淵曾答應讓事成之後,立李世民為太子。

坐上皇位後的李淵,反而覺得李世民功高蓋主,于是立了長子李建成為東宮太子,立李世民為秦王。

于是乎,東宮與秦王府之間,明争暗鬥,激烈程度,絲毫不遜色于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

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銘上刻有55個字,揭露了李世民的為人

02、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扮演的角色,仿佛是“天平上的籌碼”,從一開始天平就偏向太子李建成,李建成又有李元吉等人的助力,自然而然,秦王府處于下風,再加上秦王李世民多領兵在外,對于朝内的宮廷鬥争,本就不能兼顧。

這就導緻一個結局:秦王府麾下的幕僚,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

在衆人的建議之下,李世民決定一不做二不休,發動一場弑兄殺弟的玄武門政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這天的朝陽,照常升起,在曆史上,這一天早晨并不平凡。

秦王李世民召集秦瓊、尉遲恭、程知節、侯君集等人,在玄武門布下了重重埋伏,當太子李建成和皇四子李元吉觐見經過玄武門時,埋伏的士兵出擊,李世民親手用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繼而殺死了李元吉。

李建成一共有六個兒子,長子英年早逝,剩下的五個兒子,全被李世民殺害,斬草除根,與李建成有關的皇室成員,被逐出皇室宗籍。

李世民,完成了一場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後僅兩個月,唐高祖李淵便将皇位讓給了李世民。

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銘上刻有55個字,揭露了李世民的為人

03、李建成陵墓

李世民為唐太宗,開創了唐朝的“貞觀之治”,這是封建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大盛世。

曆史上關于李世民的評價,大多數是正面的,例如李世民虛心納谏、勵精圖治、與民生息等等,李世民死後的谥号,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谥号是古人對逝者生前的蓋棺定論,對于李世民的這一評價,是很高的。

然而,對于自家兄弟,對于手足之情,李世民就隻有一個字——“狠”,玄武門之變,弑兄殺弟,可以說是李世民一生的污點。

李世民對李建成有多狠?從李建成的墓志銘中,可略見一二。

2005年,李建成的陵墓,在西安被考古學家發現,專家們進入陵墓挖掘文物,發現這一陵墓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但是墓志銘還在,李建成的墓志銘,僅僅隻有五十五個字。

作為唐朝開國的第一個太子,李建成的墓志銘僅僅隻有五十五個字,顯然是說不過去的,況且李建成自從晉陽起兵之後,也立下過戰功,令人詫異的是,其墓志銘除了介紹名字、谥号和時間外,别無他樣。

正常情況下,墓志銘是要記載功績、生平等等的,很顯然,李建成的墓志銘非常特殊,他的事迹和曆史,十有八九被李世民故意隐去,這也是史料中關于李建成的記載并不多的其中一個可能原因。

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銘上刻有55個字,揭露了李世民的為人

從墓志銘中僅有的記載中可知,李建成的陵墓,是建于貞觀二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的第二年,進而也可以推測,李建成的墓志銘,是在李世民知情的情況下所寫的。

成王敗寇,雖然李建成的墓志銘僅僅隻有五十五個字,對于其功績沒有提及,但是,李建成實際上的功績,也是功不可沒的,别的不說,就說唐高祖李淵的晉陽起兵,在起兵之前,李建成就未雨綢缪,在河東一帶募集了兵馬,衆人建議李淵太原起兵,李淵認為李建成的兵馬未到太原,不願起兵。李建成的兵馬一到太原,即刻解決了李淵的後顧之憂,堅定了李淵晉陽起兵的決心。

人們最關注的,是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的谥号,從出土的墓志銘中可知,太子李建成,被降為“息隐王”,谥号是“隐”字。

“谥号”是古人對于一些重要人物死後,給予或褒或貶的評價,早在西周之時,就已經有谥号。

隐在谥号中是什麼意思?是不顯屍國曰隐、不屍其位曰隐、不明誤國曰隐 。很顯然,李世民給李建成的這一谥号,是個“惡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