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德君禁賽7場威姆斯才5場?CBA罰單惹争議 為何吃虧的總是本土球員

中原標準時間1月14日,CBA官方針對遼粵大戰韓德君與威姆斯的沖突開出重磅罰款,其中韓德君停賽7場,罰款20萬元。威姆斯停賽5場,罰款14萬元。而這份罰單,引起了很大争議,理由很簡單,有人覺得,鼻骨被打斷吃虧更大的韓德君,卻成了被罰得更狠的一方,不太公平。

韓德君禁賽7場威姆斯才5場?CBA罰單惹争議 為何吃虧的總是本土球員

可也有人覺得,韓德君被處以更重的處罰是應該的,因為雖然事件的起因是威姆斯突破時用肘打到了韓德君的面部,可畢竟這一動作是哨響前,後續的沖突則是發生在裁判哨響後。在裁判已經吹停比賽的情況下,此時韓德君再起身試圖打威姆斯,說明他是挑起争端的一方,而威姆斯屬于回擊,CBA以此為原則給韓德君開出更重的罰單,并未有不當之處。

韓德君禁賽7場威姆斯才5場?CBA罰單惹争議 為何吃虧的總是本土球員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沒問題,無論CBA官方想罰誰罰得更重一些,都有站得住腳的理由。但問題的關鍵是,CBA官方的處罰标準,真是一直都以“誰在哨響後試圖報複,誰就該承擔更大的責任,被罰得更重嗎?”為原則嗎?那我們不妨再來看一看下面這個案例。

韓德君禁賽7場威姆斯才5場?CBA罰單惹争議 為何吃虧的總是本土球員

2016年在山東男籃與天津男籃的比賽中,山東球員吳轲用右手肘擊天津外援馬克希爾的後腦勺,導緻後者險些摔倒。而裁判當時也果斷響哨,可暴怒的馬克希爾依然不顧多人阻擋,試圖報複追打吳轲。而吳轲本人并沒有像威姆斯那麼“勇猛”,打完人心虛的他,則是一路小跑,避免了沖突擴大。

按照韓德君與威姆斯沖突中,報複者該被處以更重處罰的原則,那麼理應是哨響後報複的馬克希爾被處以更重的處罰才對。可最終CBA官方是如何處罰這次沖突的呢?

韓德君禁賽7場威姆斯才5場?CBA罰單惹争議 為何吃虧的總是本土球員

在哨響前惡意犯規,但哨響後面對暴怒的對手沒有還手的吳轲,最終都被禁賽了10場,而被犯規後暴怒而報複對手的外援馬克希爾,則隻被禁賽了5場。請注意,這還是吳轲沒有還擊的前提下。

發現了嗎?兩起事件中,哨響前先惡意犯規的,分别是一名外援和一名本土球員,哨響後先進行報複動作的,也分别是一名本土球員和一名外援。正常情況下,被吹罰更重的一方,也應該是一名本土球員和一名外援,可事實上呢?最終CBA官方進行處罰的時候,被罰得更重的卻都是本土,被罰得更輕的,卻都是外援。

韓德君禁賽7場威姆斯才5場?CBA罰單惹争議 為何吃虧的總是本土球員

是以如果有人覺得韓德君的處罰比威姆斯重不冤,那顯而易見,6年前CBA官方對吳轲的處理就是不合理的;反之亦然,如果當年對吳轲的處罰是合理的,那麼這次對韓德君的處罰,就不合理。

韓德君禁賽7場威姆斯才5場?CBA罰單惹争議 為何吃虧的總是本土球員

在場上惡意犯規,或是被犯規後試圖報複,都應該被重罰,這沒有問題。可CBA官方卻應該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則每次本土和外援沖突,無論誰先犯規或誰先報複,都是處罰本土球員比處罰外援更重,這又如何不讓人心生疑問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