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忒嗲了!他用小小鋼筆勾勒出巨幅上海濱江版“清明上河圖”

整整5年,每天15個小時的創作,60歲的畫家汪偉民用鋼筆一筆一畫勾勒出了完整的《上海濱江長卷》。2月3日至3月26日,這幅30米長、1.2米高的巨幅鋼筆畫即将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的“畫上海——漫畫中的上海風情畫展”上亮相。汪偉民說:“作為一個會畫畫的人,我想用這支畫筆為家鄉記錄下城市發展的印迹,為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留住根。”

忒嗲了!他用小小鋼筆勾勒出巨幅上海濱江版“清明上河圖”

圖說:汪偉民和《上海濱江長卷》合影 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攝 (下同)

初心

汪偉民對繪畫的熱愛傳承自父親。1962年,他出生在一個勞工家庭,父親業餘時間最愛的就是用鋼筆在紙上塗塗畫畫。耳濡目染的汪偉民上國小時對鋼筆畫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便做起他的啟蒙老師,鼓勵他精進畫技。“當時,家裡并不寬裕,我就買那種按斤稱的紙,對着‘小人書’臨摹,後來自己也創作過一些連環畫。”大學期間,汪偉民跟随著名旅法油畫藝術家方世聰學習油畫;畢業後則輾轉同濟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授課。直到2000年,他終于又重新拾起鋼筆,回歸鋼筆畫的創作。“鋼筆畫是我愛上繪畫的初心,也是從小的夢想。”

開始時,汪偉民畫的都是普通尺幅的作品。在老師和家人的鼓勵下,他才鼓起勇氣“畫點别人沒畫過的東西”。第一次挑戰長卷,汪偉民對創作風格、透視比例等都有些拿不準。“5年時間,我一共畫了4個版本的《上海濱江長卷》,從最初的10米長卷,到現在30米的版本。”

忒嗲了!他用小小鋼筆勾勒出巨幅上海濱江版“清明上河圖”

圖說:《上海濱江長卷》局部

他介紹,長卷對于創作者空間把握的能力要求更高。因為黃浦江岸并不是筆直延伸的,要将濱江美景鋪陳在一張筆直的長卷上,就要不斷地“微調”視角。

創作期間,汪偉民幾乎每周都要去濱江走一走,在不同的角度拍照取材,留下數千張照片。此外,汪偉民家裡的畫室隻能将長卷展開不到兩米,他隻好把畫紙卷起來,一截一截畫。“這樣有個問題,就是我一直沒辦法看到整體,隻能靠想象。”是以在畫到第三版時,汪偉民特地找朋友借到上海書城7樓多功能廳,将畫卷完整地展開,花了7天時間對草稿進行了一次大改。

相比油畫創作,鋼筆畫的難點在于不能大面積的鋪設暈染,所有的明暗關系隻能靠線條的疏密來表現,真正是“一筆一筆勾勒出來”的。“最早一版我用的彩色鋼筆,後來換成了純黑色的,也是為了更突出這種質感。”汪偉民說。

忒嗲了!他用小小鋼筆勾勒出巨幅上海濱江版“清明上河圖”

圖說:汪偉民介紹自己的鋼筆畫

鄉情

無論是作畫的形式,還是筆下的作品,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汪偉民骨子裡始終流淌着對家鄉的熱愛。創作長卷時,汪偉民最先确定的就是要“為上海而畫”。選擇用鋼筆畫來呈現,也是因為這種繪畫形式在他眼裡具有濃濃的海派風情,“鋼筆本是舶來品,很能代表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畫濱江的初衷,也是因為“黃浦江、蘇州河,這‘一江一河’就是這座城市的根脈和源頭。我想畫上海,最先就要畫這個”。汪偉民筆下的濱江,不僅有惟妙惟肖的建築,還有正在騎行、跑步、喝咖啡的路人,俨然一幅上海市民濱江生活圖鑒,“就像《清明上河圖》一樣,我在長卷裡藏了一百多個人物,畫的不光是景,更是生活和故事。”長卷完成後,他還特地印制了縮小版的文創産品,為長卷标上了每一棟建築的中英文名稱,作為“建築可閱讀”項目的創意伴手禮。“我希望新老上海人,都能真正認識這座城市,就從濱江開始。不過,我感覺這次做得還不夠完善,下一回再印,要加上二維碼,附上每一棟建築的曆史和故事。”

忒嗲了!他用小小鋼筆勾勒出巨幅上海濱江版“清明上河圖”

圖說:《上海濱江長卷》中的人物

畫完“一江”,汪偉民又開始着手畫“一河”。有了《上海濱江長卷》的創作經驗,他準備在兩年時間内完成35米《蘇州河長卷》的創作。汪偉民介紹:“蘇州河33座橋、18道灣,沿途無數老建築,更有故事可講。這次,我要在當中放上一千個人物,用這些人物表現建築的靈魂,講述曆史故事。”

汪偉民對上海的愛,展現在對老建築的鐘情裡。去年,汪偉民從小居住的定海146街坊開始動遷,他在搬家之前将弄堂裡裡外外拍了下來,并開始創作4張一組的《定海146老街坊系列風情圖》。畫中,正打開窗通風的居民,坐在門口曬太陽的爺叔,騎着電動車飛馳而過的白領,将老房子定格在它最生機勃勃的模樣。汪偉民介紹:“每一棟老房子,都有它的故事和情感,都是上海人的根。我想用我的畫筆,留住一點記憶和文脈。”(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忒嗲了!他用小小鋼筆勾勒出巨幅上海濱江版“清明上河圖”

圖說:《上海濱江長卷》獲得的各類榮譽證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