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宴請功臣,衆人高興赴宴,當劉伯溫看到菜後卻說:大家必死

朱元璋宴請功臣,衆人高興赴宴,當劉伯溫看到菜後卻說:大家必死

所謂君心難測,從古至今都有不少案例。不過想想也是,身為一國之君,他的身上肩挑的已經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就算是往小了說,那也牽涉着各種利益共同體,需要平衡之間的關系才能謀得長遠,而往大了說,那就是整個天下,所有的臣子百姓,都在他的一念之間。是以很多時候,這些帝王往往需要權衡很多東西,這裡面的彎彎繞繞不足為外人道,即便是開國功臣,也難逃被帝王猜忌的命運。

就拿大明的開國班子來說,一君王數名将五謀臣,在明朝成立之後,雖然朱元璋也将這些名将能臣各種賞賜,但是盛名與實權的背後往往隐藏着諸多隐患。

這不,在很多功臣還在盤算着皇帝給自己的賞賜是否足夠,對自己的能力是否信任的時候,唯有有着“明代子房”的劉伯溫知道,适當的低調其實很有必要。而在某次朱元璋設宴款待所有功臣的時候,劉伯溫更是憑借宴席上的飯菜就判斷出,出席這次宴會的人估計難逃一死了……

朱元璋宴請功臣,衆人高興赴宴,當劉伯溫看到菜後卻說:大家必死

劉伯溫到底多厲害

劉伯溫,本名劉基,字伯溫,他自幼聰明過人,有着神童之稱,長大後更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戰,出過不少奇謀,如使用驕兵之計擊敗了陳友諒,又以平冤案,下罪己诏,收攬民心……

他的計策總能為朱元璋增添助力,是以朱元璋對他很是看重,還把他稱作是“當世子房”。

而劉伯溫不僅政治與軍事才能出衆,還深谙五行八卦奇門遁甲天文曆法,詩詞文章也大有成就,可謂是一個六邊形戰士,就沒有他不會的東西。而民間也多拿他與諸葛亮相提并論,覺得他深明大義、剛正不阿,收獲了許多民心。

朱元璋宴請功臣,衆人高興赴宴,當劉伯溫看到菜後卻說:大家必死

按理說,這樣的人物在明朝建立以後應該身居高位才對,可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忌憚于劉伯溫的才能,在封賞的時候首先封的是那些以武力著稱,謀略稍遜的武将。

甚至最初封賞的時候,朱元璋隻選出了六個人授予公爵的榮譽,而他覺得人數太少,最後又湊了4個來湊成“十公”的時候,依舊沒有将劉伯溫考慮在内。

直到明朝建立了已經三年,劉伯溫才被封為誠意伯,俸祿甚至還不如同為文臣的李善長的一半。

朱元璋宴請功臣,衆人高興赴宴,當劉伯溫看到菜後卻說:大家必死

這讓很多人都不由為劉伯溫叫屈,覺得朱元璋未免太過忽視劉伯溫,也不對不起劉伯溫當年為他出的那些謀略,可是劉伯溫卻不以為意,因為作為謀士的他深谙君臣之道,甚至早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宴請群臣的時候,劉伯溫就已經從宴會上的菜肴裡看出,朱元璋的心裡,其實早想把這些功臣除去,隻是看時間而已。

一場别有用心的宴席

這場宴席,設立的背景是在朱元璋論功行賞之後,很多有了名利與地位的大臣們開始有些飄飄然地忘乎是以,胡吃海喝也就罷了,甚至一度聲色犬馬起來。這讓朱元璋十分不爽,于是就想着敲打一下,這邊有了前文所提的這場宴席。

對于這場宴席,很多參與人員都覺得這是君王的賞賜,尤其看到出席人員大多都是開國功臣時更加堅定了這一想法,是以都歡歡喜喜地前來參加。卻不料來到現場,一看宴席上的菜色,很多大臣都面露難色。

朱元璋宴請功臣,衆人高興赴宴,當劉伯溫看到菜後卻說:大家必死

原來,這一桌子菜肴不是大家所想象中的山珍海味也就罷了,甚至連個肉菜都看不到,放眼看去,全是炒青菜,炒蘿蔔,小蔥豆腐湯……合着這是一桌齋飯?

大家一時都猜不透皇帝的意思。

而身居高位的朱元璋則冷冷地将大家的反應記在心裡,面上卻不動聲色,旋即解釋道:這些都是前菜,好菜都在後面呢。

朱元璋宴請功臣,衆人高興赴宴,當劉伯溫看到菜後卻說:大家必死

過了一會兒,隻見着宮人們果然端出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來,衆臣的面色瞬間都好轉起來,可是旁人不了解,跟随朱元璋多年的劉伯溫豈能不解?他在看到全素宴的時候就知道,朱元璋這是在告誡大家,要戒驕奢淫逸,保持艱苦樸素的良好作風。

隻是大家的反應讓劉伯溫明白,朱元璋的這個打算顯然是落了空了,因為很多人根本就沒有了解到。而在看到後面上來的硬菜時,面對旁人的大快朵頤,唯有劉伯溫紋絲不動,幽幽一歎:我們必死無疑。

這讓坐在劉伯溫一旁的徐達大惑不解。劉伯溫隻悄聲解釋道:豈不聞兔死而狗烹?今天這頓飯,陛下是别有用心啊。作為功臣之首,徐達很快明白過來其中的意思,一頓飯瞬間沒了食欲,之後便借故匆匆告辭。

朱元璋宴請功臣,衆人高興赴宴,當劉伯溫看到菜後卻說:大家必死

結語

按理說,知道朱元璋有兔死狗烹的打算,劉伯溫應該會早早辭官才對,畢竟前有範蠡辭官時曾勸文種也一并辭官,可惜文種沒聽,結果兩人一個富甲一方,一個被迫害緻死的例子在。而這一次的宴席更是肯定了朱元璋的心思。

事實上劉伯溫也曾想過,在明朝建立第三年,他就有此打算,隻是一來朝廷初立,很多地方都需要他,不能放他走,二來劉伯溫因為太過剛正,樹敵無數,每次他剛打算回老家,這些死敵就會找上門來,搞得劉伯溫隻能留在京城尋求庇護。

但是劉伯溫也不是坐以待斃的人,在他被封為伯後,他也成功利用了朱元璋對自己的忌憚,回歸了故裡。但是朝堂上仍有劉伯溫的一席之地,每年隻用在元旦參加早朝,直到最後病逝。而徐達,有了劉伯溫的提醒,也得以善終。

朱元璋宴請功臣,衆人高興赴宴,當劉伯溫看到菜後卻說:大家必死

但是反觀其他參加過那次宴會的臣子,很多人的結局就不是那麼好的了,斬首的斬首,發配的發配,更有人被滅了全族……最後重看大明開國的34位能臣,竟寥寥幾人得以幸免,而得以幸免的那些人裡,除了徐達和劉伯溫,好些人大多是因為死的早,還沒來得及被清算罷了。讓人不禁感歎,果然伴君如伴虎,即便居安,也當思危才是。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