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精神、聖神、鬼神及諸神

作者:八卦三人

一隻吃飽的獅子是安全的,因為它不會繼續獵食。一個吃飽的人則不然,他還想吃,他還要吃,以至于有些人吃成了兩三百斤、吃成了病人。任何動物皆會趨利避害,除非它們判斷錯誤而飛蛾撲火。而人則不同,人有舍生取義、勇于赴死的義舉。人并不是沒有飽腹感,人并不是不怕死,但是他們卻能逆感覺而為之——可見,人的行為并不是由人的身體感覺因素決定的,而是由人的“精神”決定的。人之是以謂“人”而非動物可以說是人的身體裡藏着一個抽象的“人”——意識(物質意識之意識)。這個“人”是由各種各樣的社會文化知識和道德倫理法律觀念通過複雜的内部連系構成的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沒有形狀,若為友善了解可把它形象化稱之為意識球、或意識方、或意識場等等。就像我們一般所說的“知識結構”,但比知識結構更複雜,它還摻雜了倫理法律風俗等等觀念。——傳統上我們稱之為“靈魂”——差別于我們的身體皮囊。靈魂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塑造的,是由他所處的“環境”所決定的。環境主要是社會環境包括曆史背景、社會習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一切所能獲得的耳聞目見。如果沒有社會環境,就沒法塑造人的靈魂。如上世紀初發現的自小被狼或猴子擄走的“狼孩”、“猴孩”,他們除了擁有人的軀體外其行為跟動物無異。而人——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由我們的“意識人”——“意識球”——“靈魂”——“精神”所決定的。是以人之是以謂之人,乃是因為我們有“精神”!

“精神”,人人皆有。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著書立說、建構理論的,能夠建構理論的叫學者、大學士或什麼什麼“家”。人類發展初期,由于知識累積稀薄,人們對知識特别珍重、對知識人特别尊重崇拜。因而早期的知識人都會被人們奉為先知先覺甚至全知全能的“聖人”。當聖人把自己的思想理論灌鑄于書簡文字,後人通過學習而習得聖人的思想,學習者無疑就擁有了此聖人的頭腦——因為他“如何思考”卻是根據聖人的思想“範式”來思考的。是以,教育大衆化的今天,任何一個普通人若穿越回古代皆屬聖人,如《尋秦記》的劇情一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人們習得了聖人的思想,按照聖人的思維模式思考行為,猶如聖人再現——聖人在他的身體中“複活”了。幸好有許多聖人,也有許多理論,而且自然界每天都發現新事物,社會上每天都發生新鮮事情,通過對此種種意識碎片揉合整理而成為我們自己的意識。否則,若世界從此沒有了新鮮事物,我們就隻能成為聖人的複制品而已。“身既死斯神以靈,子魂魄斯為鬼雄。”聖人雖死,但他的思想理論流傳了下來,并在人們的大腦中發揮作用,可謂“精神不死”。“不死”可謂之神——“聖神”!有些人建立組織機構研習踐行某些聖人的思想理論,逐漸形成嚴格的科層制度,因而誕生了宗教。而這些聖人就被升格為宗教神。如老子變成了“太上道祖”、“太上老君”,喬達摩·悉達多變成了佛祖等等。教祖一旦誕生,後面的徒子徒孫、牛鬼蛇神、一衆諸神便悉數應運而生。宗教神是排他性的——就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樣,是以虔誠的教徒都拒絕接觸、接受新的思想事物,因而他們的思想是比較純淨的——隻有所信之神的思想、沒有摻雜其他聖人的思想和雜碎觀念。是以宗教徒近乎是教祖的複制品——“神”的複制品,因而信者成神。從另一個角度看,宗教徒們是在共享同一個思想——同一個靈魂!因而,你的靈魂就是我的靈魂,且代代相傳,隻要世界上還有一個人信教,靈魂就不滅。靈魂不滅,信徒便得“永生”,永生即是神。是以,信者得救,永生之途,皈依我道,立地成“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