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亂爆發,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鎮守潼關之大将哥舒翰受楊國忠逼迫出兵讨叛,結果大敗,潼關陷落,長安震動,玄宗攜太子、寵妃倉皇逃往成都,行經馬嵬驿(今陝西興平縣西),軍士嘩變殺楊國忠,并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馬嵬群眾攔阻玄宗請留,玄宗不從。太子李亨留下,随即往朔方節度使所在地靈武(今甯夏靈武西南),同年農曆七月十二日即位,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時年四十六歲,是為肅宗。 即位之前是否有唐玄宗明确诏書或者指令,何以能在舊皇帝不死/沒有明确禅讓诏書的情況下直接即位呢? 正統官方史書又是如何對這種行為做出合了解釋呢?
唐玄宗統治的後期,各路節度使的權力過大,不僅有軍權,還将行政、财權、人權于集于一身,成為了足以挑戰中央的割據勢力。雖沒有分封之名,卻有了分封之實。在衆多的節度使中,尤以安祿山的勢力最大最強。在這種背景下,“安史之亂”爆發了,準備不足的李唐政府,被叛軍連克連捷,一路向首都長安殺奔而來。唐玄宗李隆基一看形式不妙,腳底抹油先行撤退,往四川奔逃。 可惜!逃亡的生涯是悲催的,在行至馬嵬驿時,太子李亨聯合陳玄禮等人,發動了“馬嵬之變”。公開殺死了楊國忠,還缢殺了唐玄宗的愛妃楊玉環,不僅如此,唐玄宗還被迫當着文武群臣和所有士兵,無可奈何地釋出了《罪己诏》,承認自己的一切罪行。
靈武登基雖然是一次非法的篡位,但它對大唐江山意義非凡。安祿山造反後,朝野對唐玄宗的昏庸充滿了失望,正是他一步步促成了安祿山的叛亂,也正是因為他的昏聩,導緻長安陷落。安祿山此時兵峰正旺,兩京已經陷落,如果再有幾位封疆大吏的投靠,大唐基本上就宣布報帳了。關鍵時候,唐玄宗不是積極組織抵抗,而是第一時間逃亡四川,這無疑給雪上加霜的局勢,又重重地刺了一刀。李亨登基,正好可以向天下宣示,大唐的昏聩已經成為曆史,新的核心力量已經誕生,這個核心力量,正在前線,上司着全國人民,以必勝的信念跟叛軍決戰。可以想象,靈武登基,給搖擺不定的大臣們吃了一顆定心丸,也深深地打擊了叛軍的士氣。從這個角度看,李亨政變奪位,做得好!雖失了父子情,卻全了國家大義!
李隆基并不甘心,是以他才故意釋出指令,讓各位皇子兼領天下節度使。這不是分權嗎?這不就是要提防李亨嗎?正是他這條指令,才釀成了後來永王的事變,導緻李亨和永王内鬥,還波及了李白。是以,李隆基是被迫接受,而且還為李亨制造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