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成為世界最高産詩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很少有人能達到這樣的高度,陸遊就是其中之一,不僅如此,他還是公認的
高産量詩人,
在他寫詩的幾十年間,共留存近萬首詩歌,平均一天至少寫三首詩。但其實真正的高産詩人應該是乾隆。
《四庫全書》中記載乾隆禦制詩集共有四集,其中收集的乾隆詩共計三萬四千餘首。
但乾隆身為皇帝,本就國事繁忙,為何能寫出如此龐大數量的詩呢?其實是因為乾隆有一位禦用代筆詩人沈德潛,也因為他的幫忙,乾隆才能有如此多的詩流傳下來。
熱衷寫詩的乾隆皇帝
乾隆一生寫的詩幾乎是陸遊的4倍多,
他應該是我國寫詩數量冠軍。
甚至《全唐詩》中所有詩人寫的詩加起來都沒有他的多。這樣的成就,不僅讓乾隆成為我國最高産詩人,
更是全世界最高産詩人。
但是可惜的是,
乾隆寫的詩多是流水詩,沒有一首被後人傳誦。
寫詩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需要一定的
才情和文學底蘊,
并不是越高産就越有成就。乾隆這麼一個愛寫詩的人自然知曉這一道理,那麼他又為何如此熱衷于寫詩呢?首先,乾隆需要詩來提升自己威望。清朝一直被認為是“蠻夷人”統治的時代,乾隆需要更接近群眾,
是以利用寫詩來展現自己的文學氣息,
表明自己不是蠻夷而是一個會寫詩的明君。
其次,
乾隆陶醉于自己的文采中。
到乾隆時期,中國文人幾乎失了全部風骨,隻要乾隆寫詩,就有無數人稱贊。在這樣盲目稱贊的環境中,乾隆逐漸覺得自己是有才氣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寫詩的興趣。
再次,
乾隆好面子,
乾隆喜歡在很多景點題詞。不僅如此,他還樂于在古董字畫上題詞,
這在現代學者中被視為“牛皮癬”行為。
乾隆題詞反而破壞了這些藝術品自身的價值,但是題詞就要寫詩,這也是乾隆愛好寫詩的原因之一。
最後,
乾隆好大喜功。
在古代能夠證明一個皇帝治國能力的就是
“文治武功”
。乾隆已經在“文治”方面有了《四庫全書》的成果,“武功”自然也不能落下,
為了超過先人,乾隆則通過寫詩來改變。
乾隆的禦用“代筆”
但是乾隆确實才情一般,也就有
“代筆”
的存在,
其中最著名的代筆就是沈德潛。
根據沈德潛自述,乾隆已經不再像是滿族人,而是無限接近普通人,他熱衷了作詩寫作、琴棋書畫,但是
卻隻有中等水準。
沈德潛出生于現在的江蘇蘇州的一個貧困家庭,他23歲承襲父業,以
授徒教館為生,
過了40餘年的教館生涯。盡管生活一直艱辛貧窮,但是他一直積極勤學,他從22對便參加科舉,
最終經曆17次才考中功名,這一年他已經67歲了。
盡管考中進士已是耳順之年,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乾隆的
重臣
,後來他一路升官直至
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沈德潛77歲辭官歸裡,在他任職期間,受到乾隆皇帝盛寵,經常能夠自由出入禁苑,
和乾隆皇帝對詩言歡,據傳乾隆很大一部分詩都是出自沈德潛之手。
相傳有一年冬天,乾隆、沈德潛等人前去遊西湖,此時正逢下雪,乾隆見到此情此景,立刻有了作詩的雅興:
“一片一片又一片。”
陪同的人聽到立刻出口稱贊,誰知乾隆繼續作詩:“三片四片五六片………”,
這時人們都有些不敢恭維。
乾隆并沒有到此結束,
緊接着他說道:“七片八片九十片……”
聽到這,大家紛紛感歎這哪裡是詩?就是幾歲的孩童也能說出這幾句呀。是不是接下來就得是“百片千片萬萬片”了?就在大家都沉默的時候,沈德潛站了出來。
他挺身而出打算将乾隆這連詩都稱不上的句子創作結束,并且立刻跪下感歎:
“這首詩寫得太好了,請讓臣下狗尾續貂。”
這不僅緩解了乾隆不會作詩的尴尬,也能提升乾隆這流水詩的文采。沈德潛的最後一句是
“飛入梅花都不見”
這确實是一句精彩的結尾。沈德潛不僅幫乾隆完美地結束這場作詩,也一下子
成為乾隆皇帝身邊的紅人。自此,沈德潛漸漸成為乾隆的禦用筆杆。
代筆之衰
沈德潛任職期間一直受到乾隆重用,但是在他告老還鄉後卻一時糊塗,後來的經曆也
讓世人唏噓不已。
沈德潛歸鄉後
開始編撰自己的詩集,
但是他一時糊塗竟然将曾經替乾隆代筆的詩文也放入自己的詩集中。這幾乎就是直白地說乾隆皇帝的作品是他代寫的,乾隆皇帝是抄襲的。盡管乾隆發現時,沈德潛已經離世,但是乾隆任然下令将其屍體翻出,
下令戮其屍,揚其骨。
除此以外,他曾經為徐述夔的《一柱樓詩》作過序,乾隆皇帝熱衷文字獄,而這個作品也被乾隆判定為有反清傾向。徐述夔也成為“四大文字獄”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一柱樓慘案”
至今都是中國曆史上研究“文字獄”的重要事件。乾隆皇帝查辦徐述夔時,徐述夔也已經不在人世,
但是他的徐氏一族卻依舊被乾隆下令誅滿門,
徐述夔也逃不過被剖棺戮屍的結局。
其實說來荒唐,徐述夔的這本詩集之“反動”就是因為一句
“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
一看到這“大明天子”,乾隆一想這還得了!“反清複明”的帽子立刻扣在徐述夔的頭上,更可恨的是“壺兒”諧音“胡兒”,簡直就是隐射乾隆是“蠻夷”,
一下戳中乾隆隐痛。
反清複明的思想不足以滅門,但是這隐射蠻夷之罪必須要嚴懲,乾隆一怒之下立刻認定其為
“大逆不道罪”。
有為《一柱樓詩》作過序,加之還将代筆的詩文收錄在自己的詩集《鹹錄焉》中,乾隆忍無可忍,隻有戮其屍,揚其骨,方解除乾隆的心頭之恨。
隻可惜沈德潛因為一時糊塗死後還不得安生。
無可否認,沈德潛是有才華的,能夠替乾隆代筆無數的詩便可看出。但
同樣他也是愚蠢的,
既然已經将才華奉獻給皇帝,又含着一絲僥幸心理想要重新擁有。
可惜的是他碰上了并不開明的君主,
死後也不得安甯。但無論如何,能夠助乾隆寫下四萬多首詩的沈德潛,
仍舊有着令人敬佩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