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明朝趣事多,今天咱們就說說下西洋的鄭和。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人,七下大西洋,他的航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為十五世紀國中外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是真的了解鄭和嗎?其實鄭和并不姓鄭,其實他本姓馬,原名馬和,小字三保,回族,昆陽(今雲南晉甯)人。洪武時入宮,初在燕王藩邸任職,後随朱棣起兵有功,擢升為太監,賜姓鄭。曆事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世稱“三保太監”,也稱“三寶太監”。

其實鄭和航海領域貢獻傑出,他還是一位指揮打仗的将才。今兒就說說鄭和的軍事才能,在七次下西洋過程中,也組織幾次戰役,在這就說說他上司的戰役中最傑出的

蘇門答刺

戰役,在這場戰争中,還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一個航海家怎麼就能作戰打仗?也是有原因的。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首先,鄭和就是一位進階将才

大家都知道鄭和是航海家、外交家。其實鄭和而鄭和從十一歲起就已經從軍,有着豐富的軍事經驗,他在朱棣手下身經百戰,參加的都是指揮幾十萬軍隊的大戰役,還曾經和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将領鐵铉、盛庸、平安等人上陣交鋒,鐵铉、盛庸、平安等人可都是超級猛人。總而言之鄭和是 知兵習戰,是著名軍事家 ,既有很高的外交才能還有極高的軍事才能,是位文韬武略集一身進階人才。

其次,鄭和帶領大批将才和人員

這是鄭和船隊的情況,那麼他帶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明史·鄭和傳》記載:“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赍金币。”這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所帶人數。其實第一次并不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最大一次就是發生蘇門答臘戰争的第四次下西洋。

第四次帶領官兵總計28560餘人。鄭和仍是主帥,王景弘作為正使太監擔任副手,協助鄭和協調指揮整個船隊。王景弘戰争經驗極其豐富,曾随朱棣起兵,在朱棣奪取帝位中發揮很大作用的大将,很得朱棣賞識。

随行的将領有水軍右衛流官指揮使唐敬,流官指揮佥事王衡,金吾左衛流官指揮使林子宣,龍江左衛流官指揮佥事胡俊,寬河衛流官指揮同知哈隻,錦衣衛正千戶陸通、馬貴、張通、劉海、徐政、汪海,小旗張通等人。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第三,鄭和的船隊就是當時的航母

當時鄭和的船隻中大的叫做寶船,這寶船到底有多大呢,《明史·鄭和傳》記載:“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明朝的丈量分為裁衣、量地和營造,這說的應該是營造尺。營造尺:1尺=31.1厘米,一丈就是3.11米,與現在的一丈(3.33米)略小一點。大家可以自己換算一下,一艘寶船就是一個小型操場。

此次下西洋船隊共有寶船63艘,其他船舶40餘艘。這絕對的當時世界第一的船隊,浩浩蕩蕩無人能夠抵擋。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要想說蘇門答刺戰役,還得先說說蘇門答刺。明朝鞏珍著《西洋番國志》記載:蘇門答刺國,即古須文達國,其國乃西洋總路頭”。

蘇門答剌應該在馬六甲海峽,地處南海和印度洋的交界地帶,是東西洋海上交通的要道,據說當時和滿刺加是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港,一個控制北方,一個控制南方。明朝海軍在馬六甲海峽建立城栅、倉庫,作為鄭和往返西洋各國的中轉站和臨時倉儲,對于明朝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要地。

蘇門答刺戰役

蘇門答剌西面有一個小國那孤兒百姓臉上都刺有三尖青花紋,他們的國王也被人們稱為“花面王”。永樂五年(1407)那孤兒花面王發兵侵入蘇門答剌。很不幸國王宰奴裡阿必丁中身中毒箭而死,小王子年幼,不能上戰場厮殺。沒辦法深明大義的王妃拿王位和自己向國人做賭征集能為夫王報仇、恢複失去領地的英雄。重獎必有用勇者,後來一個漁夫成功殺死了花面王,并率衆将那孤兒國人驅逐出境。王妃遵守諾言,奉這個漁夫為王并嫁給了他,稱其為老國王,國家政事也交給他管理。先王之子尊他為“義父”。

三年後,蘇門答剌先王之子鎖丹罕難阿必鎮長大成人,發動政變弑殺了義父老王,奪回王位。老王兒子蘇幹剌率領餘衆和族人逃進山林,不時率兵騷擾和攻打鎖丹罕難阿必鎮,一心要為父報仇回王位。鎖丹罕難阿必鎮為穩固王位、剪除蘇幹剌這一心腹大患,于永樂十年(1412)九月遣使來到中國,請求明朝正式封王,賜給印诰,并助他平息蘇幹剌的叛亂。明成祖命鄭和在下西洋時,給予鎖丹罕難阿必鎮必要的支援和幫助。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船隊到達蘇門答剌後,鄭和會見了其國王鎖丹罕難阿必鎮,代表明朝廷對他進行了賜封,并賞賜了财物。鎖丹罕難阿必鎮十分欣喜,再次提出助他平定蘇幹剌叛亂的請求。接受三下西洋錫蘭山之戰的經驗,鄭和與鎖丹罕難阿必鎮商定在船隊完成任務返航時再協助平定蘇幹剌。鎖丹罕難阿必鎮感謝鄭和作出的承諾,令下屬全力為船隊作好從蘇門答剌遠航的準備,并應鄭和的要求,從國内挑選了一些熟悉南洋群島各島嶼情況、通曉當地土語的人士,随同分船隊巡航南洋群島及其周邊海域。

永樂十三年(1415)秋,鄭和船隊結束對忽魯谟斯等西洋國家通路後,回國途中再次抵達蘇門答剌。此時蘇幹剌正虎視眈眈密謀奪回王位,見鄭和船隊又來到蘇門答剌,本來就對鄭和隻賞賜鎖丹罕難阿必鎮心懷不滿,加上觊觎鄭和船隊的财物,于是領兵數萬圍攻船隊,率先挑起戰事。由于船隊官兵事先有所防備,在蘇門答剌國王鎖丹罕難阿必鎮軍隊的配合下,船隊官兵奮起反擊。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蘇幹剌的軍隊和鄭和的明軍在蘇門答臘一個名叫白沙岸的地方交戰了。明軍有着豐富的實戰經驗,加之武器裝備精良,還有鎖丹罕難阿必鎮軍隊的協助,是以很快取得了勝利,蘇幹剌隻能率領殘軍帶着家人逃亡。鄭和并不想縱虎歸山,他帶領官兵一路追趕,一直追到南渤裡,才全殲了蘇幹剌和他的殘餘部隊。将蘇幹剌和妻子一起俘獲,帶回中國京師正法。

全殲蘇幹剌軍,意味着蘇幹剌對鎖丹罕難阿必鎮王位的威脅解除,新王的地位得以穩固,蘇門答臘和中國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為此新王很是感激,時常進貢。中國在蘇門答臘建立的官廠也更加安全可靠了。生擒蘇幹剌是鄭和下西洋時期的第三次軍事行動,也是最後一次在海外用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