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郑和真是帅才,说说他在西洋的苏门答刺一场大胜仗

明朝趣事多,今天咱们就说说下西洋的郑和。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人,七下大西洋,他的航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为十五世纪初中外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真的了解郑和吗?其实郑和并不姓郑,其实他本姓马,原名马和,小字三保,回族,昆阳(今云南晋宁)人。洪武时入宫,初在燕王藩邸任职,后随朱棣起兵有功,擢升为太监,赐姓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世称“三保太监”,也称“三宝太监”。

其实郑和航海领域贡献杰出,他还是一位指挥打仗的将才。今儿就说说郑和的军事才能,在七次下西洋过程中,也组织几次战役,在这就说说他领导的战役中最杰出的

苏门答刺

战役,在这场战争中,还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一个航海家怎么就能作战打仗?也是有原因的。

郑和真是帅才,说说他在西洋的苏门答刺一场大胜仗

首先,郑和就是一位高级将才

大家都知道郑和是航海家、外交家。其实郑和而郑和从十一岁起就已经从军,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在朱棣手下身经百战,参加的都是指挥几十万军队的大战役,还曾经和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铁铉、盛庸、平安等人上阵交锋,铁铉、盛庸、平安等人可都是超级猛人。总而言之郑和是 知兵习战,是著名军事家 ,既有很高的外交才能还有极高的军事才能,是位文韬武略集一身高级人才。

其次,郑和带领大批将才和人员

这是郑和船队的情况,那么他带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所带人数。其实第一次并不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最大一次就是发生苏门答腊战争的第四次下西洋。

第四次带领官兵总计28560余人。郑和仍是主帅,王景弘作为正使太监担任副手,协助郑和协调指挥整个船队。王景弘战争经验极其丰富,曾随朱棣起兵,在朱棣夺取帝位中发挥很大作用的大将,很得朱棣赏识。

随行的将领有水军右卫流官指挥使唐敬,流官指挥佥事王衡,金吾左卫流官指挥使林子宣,龙江左卫流官指挥佥事胡俊,宽河卫流官指挥同知哈只,锦衣卫正千户陆通、马贵、张通、刘海、徐政、汪海,小旗张通等人。

郑和真是帅才,说说他在西洋的苏门答刺一场大胜仗

第三,郑和的船队就是当时的航母

当时郑和的船只中大的叫做宝船,这宝船到底有多大呢,《明史·郑和传》记载:“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明朝的丈量分为裁衣、量地和营造,这说的应该是营造尺。营造尺:1尺=31.1厘米,一丈就是3.11米,与现在的一丈(3.33米)略小一点。大家可以自己换算一下,一艘宝船就是一个小型操场。

此次下西洋船队共有宝船63艘,其他船舶40余艘。这绝对的当时世界第一的船队,浩浩荡荡无人能够抵挡。

郑和真是帅才,说说他在西洋的苏门答刺一场大胜仗

要想说苏门答刺战役,还得先说说苏门答刺。明朝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载:苏门答刺国,即古须文达国,其国乃西洋总路头”。

苏门答剌应该在马六甲海峡,地处南海和印度洋的交界地带,是东西洋海上交通的要道,据说当时和满刺加是控制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港,一个控制北方,一个控制南方。明朝海军在马六甲海峡建立城栅、仓库,作为郑和往返西洋各国的中转站和临时仓储,对于明朝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要地。

苏门答刺战役

苏门答剌西面有一个小国那孤儿百姓脸上都刺有三尖青花纹,他们的国王也被人们称为“花面王”。永乐五年(1407)那孤儿花面王发兵侵入苏门答剌。很不幸国王宰奴里阿必丁中身中毒箭而死,小王子年幼,不能上战场厮杀。没办法深明大义的王妃拿王位和自己向国人做赌征集能为夫王报仇、恢复失去领地的英雄。重奖必有用勇者,后来一个渔夫成功杀死了花面王,并率众将那孤儿国人驱逐出境。王妃遵守诺言,奉这个渔夫为王并嫁给了他,称其为老国王,国家政事也交给他管理。先王之子尊他为“义父”。

三年后,苏门答剌先王之子锁丹罕难阿必镇长大成人,发动政变弑杀了义父老王,夺回王位。老王儿子苏干剌率领余众和族人逃进山林,不时率兵骚扰和攻打锁丹罕难阿必镇,一心要为父报仇回王位。锁丹罕难阿必镇为稳固王位、剪除苏干剌这一心腹大患,于永乐十年(1412)九月遣使来到中国,请求明朝正式封王,赐给印诰,并助他平息苏干剌的叛乱。明成祖命郑和在下西洋时,给予锁丹罕难阿必镇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郑和真是帅才,说说他在西洋的苏门答刺一场大胜仗

船队到达苏门答剌后,郑和会见了其国王锁丹罕难阿必镇,代表明朝廷对他进行了赐封,并赏赐了财物。锁丹罕难阿必镇十分欣喜,再次提出助他平定苏干剌叛乱的请求。接受三下西洋锡兰山之战的经验,郑和与锁丹罕难阿必镇商定在船队完成任务返航时再协助平定苏干剌。锁丹罕难阿必镇感谢郑和作出的承诺,令下属全力为船队作好从苏门答剌远航的准备,并应郑和的要求,从国内挑选了一些熟悉南洋群岛各岛屿情况、通晓当地土语的人士,随同分船队巡航南洋群岛及其周边海域。

永乐十三年(1415)秋,郑和船队结束对忽鲁谟斯等西洋国家访问后,回国途中再次抵达苏门答剌。此时苏干剌正虎视眈眈密谋夺回王位,见郑和船队又来到苏门答剌,本来就对郑和只赏赐锁丹罕难阿必镇心怀不满,加上觊觎郑和船队的财物,于是领兵数万围攻船队,率先挑起战事。由于船队官兵事先有所防备,在苏门答剌国王锁丹罕难阿必镇军队的配合下,船队官兵奋起反击。

郑和真是帅才,说说他在西洋的苏门答刺一场大胜仗

苏干剌的军队和郑和的明军在苏门答腊一个名叫白沙岸的地方交战了。明军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加之武器装备精良,还有锁丹罕难阿必镇军队的协助,所以很快取得了胜利,苏干剌只能率领残军带着家人逃亡。郑和并不想纵虎归山,他带领官兵一路追赶,一直追到南渤里,才全歼了苏干剌和他的残余部队。将苏干剌和妻子一起俘获,带回中国京师正法。

全歼苏干剌军,意味着苏干剌对锁丹罕难阿必镇王位的威胁解除,新王的地位得以稳固,苏门答腊和中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为此新王很是感激,时常进贡。中国在苏门答腊建立的官厂也更加安全可靠了。生擒苏干剌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第三次军事行动,也是最后一次在海外用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