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熹為何稱姜子牙是“天下之大佬”?伐商到武庚平叛,西周全靠他

朱熹為何稱姜子牙是“天下之大佬”?伐商到武庚平叛,西周全靠他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齊國開國國君。後世對他可謂是推崇備至,奉其為‘兵家鼻祖’、‘百家宗師’,位居曆代‘武廟’之首,更是在民家傳說中被演繹成了‘神上神’,有着‘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之說。

關于姜子牙之仕文王,史書中記載了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姜子牙前半生窮困潦倒,在渭水南岸釣魚時遇到了周文王。二人相談甚歡。文王的太公曾說過‘當有聖人适周,周以興’這樣的一句話,而在遇到了姜子牙後,文王認定姜子牙就是他太公所說的那個聖人。因為文王的太公盼望那為聖人很久了,故文王以‘太公望’稱姜子牙。與其同車而還,拜為太師。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一語,就是經由史書中的這段記載加以演化而成的。

朱熹為何稱姜子牙是“天下之大佬”?伐商到武庚平叛,西周全靠他

二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經在纣王手下做官。因為纣王無道,便辭官離去。遊說于諸侯之間,始終沒有找到一個能夠信任他的君主。直到他遇到了周文王,才得以受到重用。

三說姜子牙本是一個隐士,文王被囚羑裡,闳夭與散宜生聽說過姜子牙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是以向他讨教解救文王的辦法。而姜子牙也聽聞過文王的仁德之名,有投效之心。三人一拍即合,遍尋美女良駒、奇珍異寶為貢品,将文王救回。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姜子牙是文王、武王時期的太師。

文王自羑裡歸國,内修德政,外行兵事,緻使天下三分之二歸附于周,大多得力于姜子牙的謀劃。武王二次于盟津會盟諸侯,更是在姜子牙的勸說之下,才下定了伐纣的決心。牧野之戰,姜子牙甚至以百歲高齡親身參戰,統領百餘勇士,駕車沖陣,最終赢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

天下既定,武王封姜子牙于齊營丘。姜子牙治國,因其俗,簡其禮,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用時短短五個月,就将齊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而天下百姓也多歸附與齊國,齊國漸漸的變得強大起來。

關于姜子牙,有《六韬》一書流傳,蓋集先秦之軍事思想之大成之著作,兵家權謀之始祖。後世兵家思想,多受此書影響。諸如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軍事家,大多法從《六韬》。至北宋神宗年間,《六韬》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另關于姜子牙,有‘平易近人’、‘覆水難收’之典。

平易近人,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本為‘平易近民’,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為‘平易近人’。

周公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他治理魯國,伯禽治理魯國,變其俗,革其禮,用時三年,方見成效。姜子牙聽說後,感歎道:“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朱熹為何稱姜子牙是“天下之大佬”?伐商到武庚平叛,西周全靠他

覆水難收,相傳姜子牙妻馬氏不堪其貧,去之。後其貴,馬氏複歸。姜子牙取水倒于地,馬氏隻得泥,不複得水,故姜子牙未與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