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對于明朝的人來說注定痛苦的一年。在這一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不久後吳三桂投降清軍,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清軍得以長驅直入,從此踏入他們夢寐以求的中原大地。開始他們将近三百年的統治。從這一年開始,漢文化和漢禮儀都遭到了無情的踐踏。

那麼很多人都有了另外一種猜想,如果當時崇祯沒有自缢,而是遷都南方,那麼結果是不是會改寫?我們先不談如果,事實上,崇祯确實想過南遷。
崇祯的南遷計劃
衆所周知,崇祯死于崇祯十七年。而在崇祯十三年的時候,崇祯變想過要南遷。當時的松錦之戰剛剛爆發不久,李自成也在北京城外攻城略地。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可謂是内憂外患到了直至滅國的地步。
這個時候兵部尚書陳新甲建議崇祯皇帝和皇太極議和。這點提議正好中了崇祯皇帝下懷,當即便同意了陳新甲的建議,委婉的提出可以賠款,來停止戰争。
而為何崇祯皇帝雖有這種想法卻不說?
因為當時的明朝非常注重氣節,作為九五之尊,崇祯實在拉不下臉說出賠款止戰的話。
可是,沒成想談和雖然很成功但是卻敗露了,可以說這件事讓全國上下為之震驚。崇祯帝為了保全自己,隻好找借口殺了陳新甲,
順便将一口賣國求榮的大鍋扣到了陳新甲頭上。
議和之事當然也就不了了之。
而就這麼一直到了崇祯十七年,眼看着内憂外患已經越來越嚴重,崇祯又動了南遷的念頭。可是當朝卻再也沒有另外一個陳新甲了。崇祯皇帝問文武百官有什麼計策,可是官員們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另一個陳新甲替崇祯背鍋而掉了腦袋,
紛紛閉口不語。
沒有一個人主動說出南遷的主張。
至此,崇祯皇帝已經失去了南遷的最好機會。是以說,崇祯皇帝當時并不是不想南遷,實在是被自己和一幹迂腐的官員所連累了,自己也是處理不當,導緻南遷計劃流産。
如果南遷成功,明朝能卷土重來麼?
對于這個疑問,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當時崇祯皇帝真的不顧身為皇帝的臉面力排衆議而南遷成功,那麼明朝未必滅亡,而皇太極率領的清軍也未必能君臨天下,統一全國。
1. 首先定都南京優勢。我們都知道明朝第一個皇帝朱元璋就是從南京起家的。是以即便後來定都北京,南京城作為起家之地,不但城牆高而堅苦而且具有完成的中央機構。而且南方經濟實力非常強勁,地産富饒,商業和農業都非常發達,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 定都南方的軍事優勢十分明顯。南方有長江天塹作為天然壁壘,而且在長江中遊和下遊還有數十萬大軍鎮守成真。隻要崇祯皇帝身在南方,一道指令就可以集結各路軍隊,到那時,數十萬大軍便是崇祯皇帝最大的倚仗。
3. 南遷後禍水東引。崇祯皇帝南遷之後,那麼已經攻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和已經入關的清軍必定會有一番惡戰。而這個時候,明朝就可以笑看龍争虎鬥,無論是李自成勝還是清軍勝,無疑都為明朝的恢複休養生息提供了時間和機會當北方一旦有了結果,明朝大可以北上,坐收漁人之利,清除内憂外患。
4. 即便是清軍接受了北京城,但是因為南方還有完整的中央機構,那麼大批的漢族官吏便因為有了底氣而不降服于清軍,因為他們的精神支柱還存在。清政權便也無法竊取上千年的漢族文化和治理國家的智慧。
但是,曆史不能重來,更加沒有如果,事實就是崇祯皇帝南遷的計劃破産,最終吊死在一棵歪脖樹上。
曆史沒有如果
對于崇祯皇帝來說,自己一死自然是萬事休矣,但是活着的人确實最難的。崇祯死後,明朝立馬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态。南方數十萬大軍頃刻間便沒有了束縛,誰也不服誰,開始了各自為政的時代。而崇祯皇帝死後建立的南明朝廷對這些軍隊毫無掌控力,南明朝廷的迅速滅亡,也預示着這一點,也預示着明朝将沒有東山再起的能力。
由此可見,崇祯皇帝隻顧一己之私吊死在歪脖樹上的行為,固然是崇祯朱由檢個人的悲劇故事,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又何嘗不是一個悲劇的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