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此人一生征戰沙場,齊名張遼卻将老鄉斬殺?曹操對他敬重有加!

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于禁,自投軍後,一生聽指令,服指揮,征戰沙場,曆經數百役,靠本事,憑戰功,成長為一代名将,同張遼、徐晃等并列曹魏五子良将。

于禁,在曹軍兵敗淯水之戰,撤離宛城途中的優異表現,不僅展現了大将的領兵風度,還展現了大将的政治高度,倍受曹操青睐,被封為益壽亭侯,跻身于曹軍名将的行列。特别是于禁在擔任偏将軍時,在平定東海郡叛亂後依法違情将被迫投降并且與自己有故交的昌豨斬首的不尋常舉動在曹營引起轟動,甚至連曹操得知消息後都感慨一番。

偏将軍,将軍的輔佐,為主将之下的副将、小将。東漢三國時,為雜号将軍中地位較低者,僅高于裨将軍。《三國志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記載:冀州平。昌豨複叛,遣禁征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是時太祖軍淳于,聞而歎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益重禁。

曹操的話,從表面上看,或多或少對于禁的行為有所不滿,但結果上看,大相徑庭地更加器重于禁。深究于禁殺昌豨的背後深意,才見曹操的言不由衷,足見于禁的大将深度。

三國此人一生征戰沙場,齊名張遼卻将老鄉斬殺?曹操對他敬重有加!

原因如下。

其一,奉行法度。

在天下兵家中,曹操素以軍紀嚴明、執法酷峻著稱,時常采取亂世用重典的做法。昌豨,本是泰山群寇之一,後投降曹操,任徐州東海太守,對曹操三叛四降,被曹操五攻,反複無常,屢次叛亂,後被夏侯淵率兵擊破,投降于禁,最後被于禁依曹操的“圍而後降者不赦”的法令殺死。“圍而後降者不赦”雖是曹操親手制定的鐵規,卻對昌豨從未依規執行,其背後帶有曹操收買人心的意圖。于禁卻以奉行曹操的法令,行使法令的權力,斬殺昌豨,一勞而逸解決東海郡的叛亂。

其二,大義滅親。

于禁、昌豨同是泰山郡人。不同是,于禁投軍鮑信,成為官軍;而昌豨落草為寇,成為劇賊。後鮑信戰死,于禁投靠曹操;而呂布兵敗,昌豨投降曹操。這樣于禁和昌豨,即是同鄉又是同僚,兩人交情不淺。畢竟漢末重視宗族鄉裡之間的情分,同鄉好友抱團投身軍伍也很常見。可是,當昌豨走投無路而投降于禁時,于禁不僅不将昌豨押解到淳于交給曹操,還不為昌豨向曹操求情,甚至不念同鄉舊情,而是直接依據曹操的法令,将昌豨斬首。

三國此人一生征戰沙場,齊名張遼卻将老鄉斬殺?曹操對他敬重有加!

其三,敲山震虎。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諸侯混戰,彼消此長,今強明弱,前小後大,司空見慣。是以,依附諸侯的地方豪強及武裝勢力的政治立場搖擺不定,往往根據割據形勢的變化确定自己的歸附走向,以此獲得更大利益。昌豨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昌豨最早投陶謙,再倚劉備,又附呂布,後靠曹操,叛曹操再投劉備,劉備敗又降曹操,二叛曹操而自立,張遼說服下三降曹操,三叛曹操再自立,戰不過于禁而四降曹操。昌豨之是以反複無常,是因為以叛求進,以此獲得更大更多的利益。于禁殺昌豨背後所表現出敏銳的政治嗅覺,不僅能以一個反複無常之人的性命,換一方穩定與和平;還能對依附曹操的地方豪強和武裝勢力起到了敲山震虎、殺一儆百的作用。

三國此人一生征戰沙場,齊名張遼卻将老鄉斬殺?曹操對他敬重有加!

于禁,在平定昌豨叛亂後,對昌豨的三叛四降采取斬首這種一勞永逸的處置方法,表面上是奉法行令且大義滅親,實際上是敲山震虎并殺一儆百。類似昌豨這樣的地方豪強及武裝勢力出爾反爾,朝秦暮楚,對曹操勢力的壯大和發展非常不利。唯有恩威并用,方可收服人心。正因于禁殺昌豨所表現出敏銳的政治嗅覺,倍受曹操的越發器重。

筆者按:深度,指深淺的程度;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事物向更高階段發展的程度;屬性詞,程度很深的;表示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很高。于禁依法處死三叛四降曹操的同鄉昌稀,以公廢私,依令行事,又能深知曹操的内心,具有思想高度。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