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有一句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表達了漢族反抗外族壓迫,統一河山的曆史性夙願。
而令陸遊及衆多愛國文人将士失望的是,中原故土遲遲得不到收複,陸遊臨終時又發出一首著名的絕命詩: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不知有多少仁人義士,仍然前仆後繼地緻力于恢複大好河山,但均壯志未酬,天不遂人願。

到了元朝末年天下大亂之時,起義的紅巾軍曾經提出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的口号,可惜又是功虧一篑,而北方各路群雄,也是紛紛覆滅。
自從北宋滅亡,北方陷入外族的鐵蹄之下已經長達二百四十餘年。
如今,推翻元朝的殘暴統治,收複北方故土的曆史任務該由朱元璋來實作了。
朱元璋在先後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南方後,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出北伐大軍,以徐達為征虜大将軍,常遇春為副将軍,率領二十五萬步騎大軍,他們将緻力于完成這個神聖的使命,拯救北方蒼生于水火之中。
十月,北伐大軍一出師就如摧枯拉朽般所向無敵,先是橫掃山東,攻克濟甯、濟南、益都等重鎮,再轉入河南,占領汴梁(今河南開封)、洛陽。其間打的最大一場仗是在洛水之北,常遇春一馬當先,率部輕而易舉地擊敗五萬元軍,斬獲無數。鎮守河南的元朝梁王阿魯溫随即投降,河南全境依次平定。
當收複河南的消息傳到應天府後,朱元璋從江南出發,親自來到黃河南岸的汴梁前線,與徐達商讨下一步的打法。
他們決定按照預定的計劃分兵進攻河南與陝西交界的軍事要地潼關,以監視陝甘之敵兼保護側翼,主力則回師山東,用雷霆萬鈞之勢直搗元大都,給搖搖欲墜的元朝以釜底抽薪的一記重擊。
随後,徐達與常遇春大張聲勢地聚集重兵于河陰,派遣部分将士以偏師進入河北,虛張聲勢,迷惑敵人,主力則連下衛輝、彰德、廣平、臨清等城,同時疏通貫穿山東、河北的大運河,用水師運糧。
沿途元軍一觸即潰,勢如破竹的明軍以水陸兩路并進,一時間所向無敵。
在北伐大軍連連勝利的情況下,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年号“洪武”。
同年7月28日,明軍拿下元大都(今北京)的門戶通州,元朝已經危在旦夕。在朱元璋派出的北伐大軍進攻時,元朝内部正處于互相内杠,統治者根本沒辦法調集各路軍閥的精兵猛将攔截殺過來的明軍。
當北伐大軍攻陷通州時,坐卧不安的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在通州失陷的當天晚上帶領後妃、太子以及丞相等貴族和部分親軍倉皇撤離大都,黯然地逃向塞外。
8月2日,徐達率軍進入元大都,他果斷殺死了死守城内,企圖螳臂當車的元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等人;使用鐵腕手段清除了那些拒不投降的元朝官吏;并指令指揮張勝率兵千人守衛元朝宮殿,查封倉庫,将清點的所有的寶物歸公。
同時,徐達嚴令禁止士兵們胡作非為,沒有一名百姓被妄殺,大都裡的居民生活一切照舊,商鋪照常營業,這座曆史悠久的城市就這麼輕而易舉地光複了。
之後,徐達、常遇春又乘勝出擊,在追趕元朝殘餘勢力的同時,随便收複了當年被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遼國的“幽雲十六州”。
這一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屏障中原的天塹,在失去四百年後,又重新回到了漢族人的手中。北伐大軍沒有遭受多少傷亡就完成了收複幽燕之地的曆史任務。
元大都的失陷标志着元朝的滅亡,也标志着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實作了大一統,在我國曆史的程序中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本文參考自:《大明戰神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