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田園詩為何興盛?“繁榮”的背後,飽含着文人墨客的隐世之舉

唐朝田園詩為何興盛?“繁榮”的背後,飽含着文人墨客的隐世之舉

談起唐朝的詩詞我們都會想起那放蕩不羁、潇潇灑灑的詩仙“李白”,尤其喜愛他那《将近酒》及《早發白帝城》,除此之外唐朝又是詩詞文化大興的朝代,不僅有詩仙李白還有唐朝著名的詩佛“王維”及詩魔“白居易”,另有大家所熟悉的詩聖“杜甫”。

這些曆史上的名人均出生在唐朝,也正是他們的存在讓唐朝的詩詞文化興盛一時,不僅有社會派的寫實還有現實派的悲憫,處了這些還有田園詩的興盛其中不僅僅有大家熟知的王維還有孟浩然、範成大、祖詠等等衆多的田園詩代表人物。

一、唐朝的詩詞背景

1、社會變革

唐朝時的曆代統治者采用着儒釋道并存的思想哲學,不僅在社會上應用其中的理念在各項制度中也在廣泛使用。而唐朝時沿用完善了科舉制度推行了一系列的以經詩賦等方式選取士的一系列政策及措施,極大的為詩詞興盛提供了繁榮昌盛的基礎,也正是這一項制度的實施為以後的詩詞發展奠下了基礎。

在另一方面唐朝的社會制度逐漸變革,其中所實行的國策是由李大亮勸谏時所說的“深根固本,人逸兵強,九州殷富,四夷自服”的理念。也正是由于唐朝的曆代統治者堅持此等理念在對待外族時都是“一視同仁”,至于後來很多的域外文化都融入進了唐朝,而唐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文化大融合最興盛的朝代。

唐朝田園詩為何興盛?“繁榮”的背後,飽含着文人墨客的隐世之舉

在這樣的背景下唐朝詩詞風格受到多方文化的影響,也在逐漸改變其中更是分為四個時期派别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而每個派别又有各個代表人物,比如盛唐時的詩仙李白,晚唐時的杜牧、李商隐等等。

2、以詩取士

曆史上的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巅峰時期,真正做到了天朝上國享受着萬國來朝的盛景,而不是像清朝那樣自封的名号。在這一時期的唐朝不僅發生了太宗的貞觀之治還有玄宗的開元盛世,可想在這樣的國度人們的生活水準有多麼發達,而正是生活水準的富足讓當時的唐朝百姓有了追求精神享受的資格。

其社會盛景就好比杜甫在《往昔二首》中所說的那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其生活高度發達社會幾乎到了大同于天下的地步,正是在這種國泰民安的時代唐朝的詩詞發展才得以邁步前進。

唐朝是曆朝最早實行以詩取士的朝代,也是最早用于科舉制度中的朝代。正如宋朝嚴羽的《滄浪詩話》中說到的那樣‘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是以不及也。”可見唐朝的詩詞之盛甚至已經有了專門的考核被應用到了官員任用上。

唐朝田園詩為何興盛?“繁榮”的背後,飽含着文人墨客的隐世之舉

如曆史上高祖武德四年的開科取士時,第一場既是考詩賦及考五言排律,而每詩要求12句。可見曆史上的唐朝以詩取士并不是說說,而是确實實行并列出了很多考試有關的規矩。

二、唐朝不同時期的詩詞發展

1、盛唐時期詩詞發展

在唐朝詩詞的發展中來看從唐朝建立與到盛唐時的詩詞發展是最為快速的,而田園詩也是在這個階段中發展擴散開來。主要是因為在唐朝建立之初最需要一批文人名士填補地方官員的空白,而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重新舉行科舉制度并不能很快補充,是以在這個時期唐朝采取廣招天下隐逸之士從政為官由此才填補了國家部分空白,直到盛唐時也還在沿用這個方法。

正是因為唐朝的這種任官方式為很多隐居于田野的文人墨客有了當官的機會,而李白、孟浩然、王維也都是在從政前有過一段時間的隐居。

也正是因為唐朝這樣任用詩人的方式讓當時的官場上都流行起了一股詩風詞風,基本上至皇帝下到普通官員都會吟詩作對,而正是這樣的風氣導緻民間也流行了起來,以求自己的詩詞能被統治者看中而平步青雲。在這個期間詩詞的發展也進步迅速,并衍生了很多派别而田園詩、社會派别的詩詞都相繼出現。

唐朝田園詩為何興盛?“繁榮”的背後,飽含着文人墨客的隐世之舉

2、中晚唐朝時期的詩詞發展

到了唐朝中期晚期國家的發展逐漸步入到了衰弱階段,正所謂盛極必衰而唐朝正是如此。在此階段中國家社會日漸黑暗,腐敗事件層出不窮而第一時間發展這種狀況的是那些文人墨客。

他們遊行于世間經曆了種種世俗百态,也正是這樣他們把自己看到的腐敗及陰暗都寫進了詩詞中,以求通過這種方式吸引統治者的注意,而此時期的詩風也逐漸從浪漫主義轉變為了現實主義以諷刺的姿勢評擊當時的社會狀況。

有的詩人甚至投身官場以求能挽救這種衰落現象,其中就有柳宗元、王樹文為首的文人,他們在從政後想通過改革出台政策來挽救,但是其效果卻很差。是以在這種背景下柳宗元寫下了《捕蛇者說》及《段太尉逸事狀》。

雖然中晚唐時文人想靠自己投身官場憑一己之力改變唐朝衰落的現象,但是效果卻微乎其微,在看透現實後他們便積極投入詩詞創作妄想自己的詩詞能被統治者關注,也正是這段時期詩詞的風氣轉變為了諷刺社會陰暗的現實主義詩詞。

而那些不喜社會陰暗、腐敗的文人墨客也逐漸的歸隐于田野與那些投身官場的人成了鮮明對比,這也是小隐與大隐的由來,正如白居易在《中隐》中寫到的那樣“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唐朝田園詩為何興盛?“繁榮”的背後,飽含着文人墨客的隐世之舉

正是這社會情況的變化使得在這一時期的田園詩通過隐于田野草莽的文人墨客大量創作出來,而創作的原因也正是這些文人墨客以求超然物外的修養,表達自己不受世俗影響追求心中的理想。

三、田園詩興盛的主要原因

1、唐朝隐逸之風的盛行

什麼是隐逸?隐逸是指隐居不仕,遁匿山林隐居草野之中的人,在唐朝隐逸之風為何興盛也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政治風貌并不是很樂觀,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是以而隐居避世,除了與當時統治者的政策之外更多的是那種懷才不遇的悲觀思想。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唐朝時的古人是多麼富裕多麼享受,進而忽視了那些光明下的黑暗。在唐朝有好的一面自然會有不好的一面,而那些隐逸于田野的自然是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

隐逸之風的盛行多少帶動了田園詩的發展,正是隐居于田野之中的人田園詩才得以興盛。而為什麼要說是因為隐逸之風的盛行田園詩在唐朝才得以發展?因為田園詩派的主要理想是在極端黑暗的社會裡依然堅持着高遠的人生理想及志趣,在這唐朝那些隐逸于田野的人不乏有些是名士,正是因為唐朝政治上的黑暗讓那些人逐漸失望,而隐逸于田野靠着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情與悲觀。

唐朝田園詩為何興盛?“繁榮”的背後,飽含着文人墨客的隐世之舉

又因為田野的環境有助于修身養性是以在唐朝很多文人墨客都喜田園的那種恬靜,而唐朝劉放平《月夜》中就寫到了這樣的場景,其中描繪到“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除此之外還有唐朝王維的《辛夷塢》杜甫的《江村》都是寫了田園的美好風光,也正是如此田園詩在唐朝才得以興盛。

2、唐朝園林的廣泛修建

人們常說清朝的修建的圓明園是中國曆史最早最大的皇家園林,是曆史上最大的不錯,但筆者并不認為是中國曆史上最早修建的。其實早在先秦時代便有了園林修建,經過曆朝的發展到了唐朝園林修建藝術也已經達到了鼎盛。唐朝時作為封建社會最輝煌的年代,其經濟文化都處于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更是當時世界的中心,是以在唐朝的園林修建上也有很多突出的地方。

根據宋朝李格非《洛陽名園記》的記載“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建于東都者,千有府邸”,由此可見當時僅一個洛陽城便有千餘座園林。正因唐朝經濟作為保障對當時的園林修建起到了很大的支援。

唐朝田園詩為何興盛?“繁榮”的背後,飽含着文人墨客的隐世之舉

而正是因為園林的增多田園派詩人才有了稱頌描繪的對象,就如唐朝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及杜甫的《晚晴》,還有孟浩然所寫的《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 》都是描繪着田野園林之間的景象,可見唐朝園林的修建為那些文人墨客提供了不少的景物。

結論:

田園詩的發展在唐朝不同時期都有明顯的變化,尤其到了中晚期那些文人墨客不滿當時社會的陰暗與腐敗紛紛歸隐于田野之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文人墨客們才不斷以田園詩襯托出自己的心靈境界,以表達自己超然與物外追求心中的理想仁德,也表露出自己不被世俗影響的精神狀态。

是以若說田園詩的興盛原由還是要說當時各個時期的唐朝社會狀況及文人墨客的詩風變化,而整個唐朝時期的詩詞詩風與唐朝社會由盛轉衰的變化相關聯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