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電動車上演漲價潮?

2022,電動車上演漲價潮?

1月11日,小鵬汽車全系漲價。身為國内電動車“三劍客”小蔚理之一的小鵬汽車,它的漲價宣告在業内影響不小。

過去的一年,新能源汽車開啟了自己的元年,創下了一年近銷售300萬輛的曆史新高,部分車企月銷量過萬,業内人士将之稱為“新能源的消費者覺醒”;蔚來董事長李斌在年末凡爾賽地說,“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還去買燃油車”,招了一波黑。

就在這樣裡程碑式的節點上,新能源車又要漲價了,這對來之不易的消費者習慣将會産生怎樣的影響,2022年電動車消費會不會萎靡,開年大跌的新能源闆塊,還會不會上演去年的盛宴?

漲價風波

1月11日,小鵬汽車公布了全系車型最新補貼後的價格。 P7 全系上漲4300元 ~ 5900元, P5全系及SUV車型G3i全系上漲4800元 ~ 5400元。小鵬此次僅針對價格進行調整,設計、配置等方面均沒有變化。

關于這次調價,小鵬早已做了預告。在年底補貼退坡的《通知》公布後,小鵬汽車官方就推出了限時保價政策,稱使用者在2022年1月10日24點前下訂,即可鎖定2021年的補貼,退坡部分由小鵬汽車承擔。2022年1月11日起,小鵬汽車将調整價格體系。

不過宣布漲價當天,投資者們還是有點“小情緒” ,小鵬汽車盤中一度跌超5%,收跌4.46%。

新能源汽車漲價,小鵬既不是唯一的一家也不是第一家。其實就在去年年底,特斯拉就已經率先兩次漲價,成為2022年新能源電動車集體漲價的“吹哨人”。

2021年11月24日,特斯拉将國産Model 3和Model Y的後輪驅動版車型售價均上調4752元,有特斯拉銷售人員稱,這是預期國家補貼将從15840元降至11088元所緻。

到了2021年12月31日,特斯拉再次上調售價,Model 3和Model Y的後輪驅動版車型分别上漲1萬元和2.1萬元。官方稱,這次是受補貼退坡以及原材料漲價等多方影響所緻。

在特斯拉、小鵬汽車調價的前後腳,部分友商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

哪吒汽車的 U 部分車型上調 3000-5000 元,哪吒 V 部分車型上調 2000 元;

廣汽埃安 LX 漲價 4000 元,上市新款 AION S Plus 較 2021 款漲幅在 7000 元以上;

理想汽車将于2 月 1 日起,取消首任車主三電和增程系統終生質保的權益,調整為 8 年或 12 萬公裡;

一汽大衆宣布自家新能源車型自2020年元旦起漲價,ID.6 CROZZ 和 ID.4 CROZZ 兩款純電車型售價均将上漲 5400 元。

如此看來,新能源汽車的集體漲價已成開年後的大趨勢,初始動因是新能源補貼退坡。2021 年最後一天,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釋出的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調整的《通知》,其中明确了 2022 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标準在 2021 年基礎上退坡 30%。

根據最新補貼方案,2022 年 1 月 1 日起,純電動乘用車續航裡程在 300 公裡以下的無補貼;300-400 公裡的純電動車型補貼同比減少 3900 元;大于/等于 400 公裡的純電動車型補貼同比減少 5400 元;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補貼同比減少 2000 元。

除了補貼的下滑,車身的“大腦”(晶片)和“心髒”(電池)的供應都暫時無法比對企業規模擴充的節奏,上遊原材料的持續上漲與短缺,也向新能源車企施加壓力。

受疫情、自然災害的影響,集中于美、日等地的晶片制造商産能受限出貨縮減,而我國目前高端晶片大多依賴進口,“晶片荒”鉗制着車企傳遞的進度,供需不平衡、貨量稀少,價格自然下不來。

占整車成本3至4成的锂電池,其原料幾乎每天一個價地往上翻,锂、鎳、钴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電解液等價格都在持續走高。

根據高工産研锂電研究所(GGII)測算,電池企業實際增加的成本約為20%-25%,最終傳導到整車廠端電池的采購價格實際可能增加約10%-20%,進一步向車企的利潤發難,最終漲價似乎成為不得已之舉。

此外,正處于“打天下”階段的新能源車企,看似風光其實背後仍未擺脫虧損,增收不增利仍是主基調。

2021年的三季報顯示,蔚來第三季度營收18.368億元,淨虧損25.217億元;小鵬汽車第三季度營收達到57.2億元,淨利潤虧損15.9億元;理想汽車三季度營收77.8億元,淨虧損為2150萬元。

這意味着,當2022年補貼下調的靴子落地時,短時間内車企的利潤壓力要釋放,會有一部分成本要轉嫁于消費者身上。

未來可期?

在這波漲價潮之前的一年,新能源汽車可以說是揚眉吐氣、士氣高漲。

乘聯會資料顯示,2021全年,國内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為298.9萬輛,同比增長169.1%,市場滲透率為14.8%。要知道,這一數字在前年僅為5%。

但2022開年短短10幾天,新能源闆塊經曆了“驚魂時刻”。多家相關公司的股價持續下挫,年内,股價“常青樹”甯德時代市值蒸發8.7%,比亞迪跌幅達到10.8%,A股新能源汽車闆塊累計蒸發市值超5000億元。

市場似乎從狂熱的激情中冷卻下來,開始認真思考新能源汽車的未來。業内人士指出,新能源闆塊暴跌,一部分原因是投資市場長期唱多行業龍頭公司的股價,透支了未來業績緻使其估值發生偏離,股價的高位回調也是投資者趨于理性的表現。

另外,補貼退坡,車企提價,投資者擔憂價格上漲會刺激到消費者,進而影響原本高歌猛進的發展勢頭。

實際上,市場對補貼退坡的了解并不全面。1月11日,乘聯會報告指出,針對單車的補貼标準雖然減少了,但對可補貼車的總量取消了200萬輛上限的限制,其實是個利好。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實際上更放開了,帶來了巨大的增量空間,補貼金額至少增加了100億元,對車市的拉動效果明顯。

乘聯會預測,2022年國内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輛,市場滲透率在22%左右。其中,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将超過55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到25%左右。

從市場層面來看,一些車企選擇自我承擔補貼下滑和材料上漲的壓力,不漲價;另外一些車企推出限時保價等政策,反而掀起了一波購買潮,甚至有的門店連展車都被“搶走”。

業内人士認為,在經過了好幾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培育之後,消費者意識趨于成熟,不會僅僅因為補貼減少,而放棄原本想要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計劃。

最大的變化和不确定性,來自車企的競争格局。補貼政策調整,意味着廠商要以過硬的産品而非價格和補貼去吸引消費者,是從補貼驅動向市場驅動模式的切換,這将為整個産業注入新活力。

在優勝劣汰的法則下,會倒逼車企拿出更多技術、更高品質、更快疊代的産品應對市場競争,不行的車企會倒下。

這也意味着,新年伊始,新能源闆塊的震動,是整個産業模式革新的信号,拉開的是全新的淘汰賽, 這也是李斌、何小鵬等業内大佬所說的,“永遠都不能說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