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說起軍大衣,它最初起源于歐洲的英國,英國處于歐洲偏北地區,是以冬天比較寒冷。尤其是在軍隊裡面,軍人們要在戶外行軍作戰,必須要穿可以抵禦嚴寒的衣物,這樣,士兵們才能安心打仗或是巡邏。

俗話說: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行軍打仗也不僅僅隻是糧草先行,夏天還好說,隻需要充足的食物和水。而冬天不僅需要充足的糧食和水,還要保證士兵們能穿得暖,這樣士兵才能有力氣打勝仗。

然而,一般的衣物不太保暖,

英國當地的軍隊就研發出了一款比普通衣物大很多且十分保暖的棉襖

,這就是最初的“軍大衣”了。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軍大衣大概出現在1901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軍大衣采用綠色作為主要顔色,因為綠色最接近植物的顔色,打仗時能很好的僞裝,

有混淆敵軍的視覺的效果

軍大衣作為衣服不僅用于軍隊裡防寒

在外面可以當衣服穿

在家裡可以當作做毯子用

軍大衣因為既保暖穿起來又很友善

,很快就傳到了其他國家,後來,世界上很多國家軍隊都流行穿軍大衣。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軍大衣作為衣服真的非常實用,從上世紀起軍大衣大概流行了上百年,深受人民大衆的喜愛,

但是如今卻逐漸被淘汰了。

“軍大衣”在中國流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袁世凱發現歐洲國家很多軍隊都穿這種軍大衣,冬天既保暖又友善穿,極大地縮小了穿衣服的時間。随後,

袁世凱就按照亞洲人的體型把軍大衣,改造成為适合亞洲人體型的新型軍大衣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但因為當時我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業、工業以及經濟在當時都非常落後,棉花産量非常低,然而軍大衣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棉花。如果全部軍人都配備軍大衣,那會是一筆龐大的支出,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根本不可能拿出足夠的錢去買。

是以軍大衣

隻能配備給有官職比較高的軍官,在當時還算是比較貴重的物品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先生還曾穿着軍大衣去祭拜明孝陵。軍大衣的普及是在新中國建立後,國家穩定,工業、農業迅速發展起來,經濟也開始活躍起來了,軍大衣才慢慢在軍隊普及。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軍大衣在大街上普遍都能看到,

因為對軍大衣的款式進行了改造,更像人們日常的着裝,是以更受人民大衆所喜愛

。軍大衣是軍人穿的,抗寒很強。對軍人來講,軍大衣對于他們而言是具有獨特意義的,

是一種信仰

是一種榮譽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很多地區對于一般人來說,當兵是一件很光宗耀祖的事情,一身戎裝是很多年輕人的向往,

他們以穿軍裝為榮

軍大衣代表着一種時尚

。直到20世紀九十年代後,軍大衣逐漸被替代。在當時,

軍大衣是那個年代具有影響性的标志

“軍大衣”與抗日戰争的故事

在福建省有一座革命曆史紀念館,這座館的館長曾介紹過:“有一件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的一場戰役中,一個被日本軍隊尊稱為“山地戰專家”的,原名叫阿部規秀的一位中将被八路軍擊斃,他是抗戰時期八路軍擊斃日軍的最進階别将領。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結束戰鬥後,打了勝仗的八路軍軍官緻電楊成武說:‘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延安發來賀電,說你們擊斃了日本阿部規秀中将,并向我們祝賀。’楊成武非常滿意,就指令下屬在戰鬥過後的現場尋找阿部規秀中将的遺物。最後戰士們在廢墟中找到了阿部規秀中将的軍大衣,大衣完好無損,軍大衣上還嵌着兩個金色星星的領章,還有一把嵌着金包銀的刀。

當時,阿部規秀被擊斃被當時中共中央最高上司人知道後,上司人十分高興。中共中央立馬緻電八路軍、新四軍,

反駁國民黨當時對八路軍污蔑的言論

‘遊而不擊’。蔣介石随後給八路軍發賀電,祝賀八路軍擊斃日本中将,偉人還把這件軍大衣獎勵給了身邊的譯報員。

再後來,日本的《朝日新聞》中報道:‘中将級指揮官在作戰的第一線陣亡,在日軍軍史上是少有先例的。’并哀歎:‘

日本的護國之花凋謝了

’。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但是在中國,

中将級指揮官被八路軍擊斃是鼓舞軍心的一件好事

讓人民群衆對革命有了必勝的信心

”這就是軍大衣和抗日戰争的故事。

時代與時代的碰撞

軍大衣先前隻是用于軍隊,是軍人們主要用來抵禦嚴寒的衣服,1

965年政府取消了軍銜制,陸、海、空三軍被稱為以綠色為主導的“軍便服”。

在“全民皆兵”的那個年代裡,

人民對軍大衣的熱情尤為高漲

,家家戶戶都有那麼一兩件軍大衣,不論男女老少、春夏秋冬。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在知識青年下鄉那個時候,他們被派往各個偏遠地區,

當時城市裡的穿軍大衣的浪潮也被知識青年帶到了農村和偏遠地區

。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迅速增長,國外文化習俗也漸漸傳入我國,裙子、女仔褲、西裝、運動裝等各種服飾也傳入我國。軍大衣逐漸退出市場。

然而,時尚像是一個輪回,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軍大衣開始在市場上流行起來。但是這個時候的軍大衣不像從前那樣了,而是相應地做出了一點改變和調整,更加實用和便宜。此時的軍大衣不像從前那樣正式莊重了,

軍大衣的穿着更加随意

,迎合了當時年輕人的想法和心理。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但是直到九十年代初期之後,軍大衣似乎又漸漸退出了大衆的視野,更多的選擇當時低廉又舒适的皮衣。

讓更多人消費得起的衣服又流行起來,人們逐漸認為軍大衣越來越土。

看來,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征。時代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人的思想也不斷在變化,對于服飾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直到現在,市場上琳琅滿目的服飾讓人挑花了眼睛,現在的人不僅追求實用性,也在追求美。之前有這樣一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

“沒有你那個不到的,隻有你想不到的”,

特别是現在的女團,她們的服飾緊跟時代的潮流,甚至引領時尚潮流。

軍大衣現在雖然退出人們的視野,

但是在一些綜藝有時會看到明星身着軍大衣,流行了上百年的軍大衣是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軍大衣”應與當代審美文化融合

軍大衣雖然并沒有銷聲匿迹,但是人民大衆已經淡忘它了。

作為上世紀流行了上百年的服裝它雖然有存在的獨特意義

但是服飾更新換代非常快

軍大衣也不太符合現如今的大衆審美

,看起來不太美觀,款式比較老舊,而人們擁有更好的選擇的時候,當時會舍棄軍大衣去購買其他物美價廉的衣服。

擁有百年曆史的“軍大衣”,曾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何最終被淘汰了

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人們所擁有支配的資金越來越多,物質豐富了,更在意衣物的款式和顔色,不隻追求保暖,而軍大衣實在太過于笨重,讓人行動不便。

時代不斷在前進,武器不斷在進步,思想不斷在變化,

穿的東西也應該随着時代審美改變

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

,不論是動态的還是靜态的。就算是流行了上百年的軍大衣,終究還是被淘汰了。

舊的、不适應當代發展的東西就應該被改進或替代

這樣才能與時俱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