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以後,曹操統一北方已無人能擋。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袁紹幼子袁尚北逃幽州,投靠二哥幽州刺史袁熙,曹操獲得冀州。還沒等曹操繼續征伐,袁熙袁尚又因部下叛亂而地盤全失,隻得往北投奔烏桓。曹操于是輕松再得幽州,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當曹操準備劍指南方,一統天下的時候!他卻突然決定率軍北征烏桓。這次出征烏桓,給了南方的孫權劉備發育的機會,那為什麼曹操要這麼做呢?
當時曹操手下大部分人都反對遠征烏桓,首先,他們認為遠征烏桓需要穿越幾百裡的荒無人煙之地。對于行軍打仗來說,如此長途跋涉,是一件非常忌諱的事情。而且袁尚等殘餘勢力雖已不足為慮,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再加上他們勾結烏桓這個強大的外族勢力,攻打他們必定會讓自己傷筋動骨。
其次,烏桓地處偏遠,我軍一旦遠征,劉備肯定會鼓動劉表趁機偷襲許昌。
正當曹操猶豫之時,曹操的第一謀士郭嘉說道:“我認為必須要打烏桓,而且有把握打赢。第一,雖然烏桓很遠,但正因為離得遠,他們才沒有防備,不會想到我們會攻打他們,如果我們出其不意,突然襲擊,定能将他們打個措手不及。第二,袁紹殘餘勢力狼子野心,若趁我們揮軍南下之際,聯合烏桓攻打我後方,那我們将腹背受敵。第三,而劉表隻不過是一個誇誇其談的家夥,他自視甚高,定不會聽劉備的意見。”
曹操聽郭嘉這麼一說,确實覺得非常有道理。而且北方的袁家一直是他最大的敵人,要鞏固自己在北方的統治,就必須徹底地滅掉袁家,是以遠征烏桓就顯得非常必要了。通過武力震懾,烏桓定然不敢對中原再有觊觎。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讓曹操非常心動,那就是北方的騎兵。自古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都盛産駿馬,而打造一批優良駿馬的騎兵對曹操來說太有誘惑力了。有一種說法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曹操遠征烏桓,不僅要獲得這些優良的戰馬,更是需要那些常年在馬背上能征善戰的烏桓青壯年。獲得的這些優質資源,日後必定會讓自己在統一天下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俗話說:人口才是第一生産力。東漢末年,經曆了黃巾起義和諸侯割據這動蕩的數十年時間,人口已經減少了非常多,無論是能上前線作戰的青壯年,還是後方耕地補給的農民,都需要大量的補充,而打下烏桓之後,此前烏桓掠奪的10萬餘戶漢人,以及萬餘戶烏桓人可以南遷到了長城以南地區,編為了漢朝的臣民。這樣地廣人多,給予了曹操很大的後勤保障。
況且自己才剛統一北方,很多情況都不太穩定。而南方孫權等人仗着長江天險,又有優質的水軍駐守,自己貿然去攻打也不是那麼容易,不如自己先鞏固好北方,做好後勤,再趁機訓練一隻水師,到時候再一舉拿下豈不更好!
事實證明,曹操遠征烏桓确實是正确的,也正如郭嘉所說的一樣。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桓,烏桓王踏頓毫無準備,直到曹操的大軍離他隻有200多裡時,他才如夢初醒,倉促應戰中,被曹操擊敗所殺,而袁尚袁熙也隻好遠走遼東,投奔公孫康。而劉備勸劉表偷襲許昌,也如郭嘉所料,劉表果然沒有答應,等到曹操從烏桓凱旋而歸時,劉表才後悔莫及。
自此,曹操才徹底解決了外患,鞏固了北方,而上面所說的所有好處都被曹操所得,形勢一片大好。
不久之後,曹操準備充分,揮師南下攻打孫權劉備,卻大敗于赤壁。在如此準備充分的情況下,曹操尚且無功而返,更何況當時還沒準備好呢,若是當年貿然南下,說不定老家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