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時至如今一些人的評價體系中,衡量成功的标準不是還是不外乎做官、發财嗎,隻有那些做大官、發大财的才配稱為成功者,而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往往會被人看不起,有些無私高尚的行為還被輕蔑的罵為“傻”呢。是以,不擇手段争富貴、忍辱負重保富貴就不難了解了。統兵幾十萬的白起不造反有主觀客觀多重因素有關。
在長平之戰中白起謊報軍情擅作主張,坑殺戰國俘虜,不僅讓帝王很尴尬,而且還讓秦國置于殘酷無情的境地,對秦國統一六國的計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并且他仗着軍功高,在邯鄲之戰中,與秦昭王意見不合之後不願去打仗,導緻戰敗。當時秦國軍隊進退兩難,秦王多次請求白起出戰,白起都以生病為由,不理不睬,拒不出戰。
機會是這樣,一旦沒握住,就時不再來。白起向秦王分析了不宜進攻的理由。認為此番出戰必然失利,于是拒絕帶兵。惱怒中的秦王不聽勸,派其他将領去,都是無功而返,損兵折将。于是乎,秦王也三番兩次去請白起重新挂帥。白起因生病,也是幾次拒絕。一來二去,君臣之間以往的衆志成城,互相信任也煙消雲散,越行越遠如似陌路,而在秦王的心中,惱恨憤怒也是與日俱增。最終攆白起出城,後又賜劍令自刎。
白起并非必死,而他選擇了聽從秦君的指令自裁,如果他想不死,憑他在軍中的威望,給自己保有一線生機或者潛逃到他國并非沒有可能。但是白起并沒有那樣做,他選擇了聽從安排,做一個忠臣而非叛臣。是以可能從某種角度上說,白起手上沾滿了鮮血,是個名副其實不折不扣的屠夫,但從政治角度上來講,他卻是個忠君愛國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