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統治王朝統治者更新換代、日月交替的頻率頻繁。每一次的更新換代需要經過策動、造反,也就需要多次的戰役。每一次的起義、造反有可能是由于内憂,也就可能是由于外患,或者相輔相成。每一場的動亂戰役,都需要一個上司者,帶領一大幫的下屬一起起義、造反。
一、策反類型
古代的造反性質一般可能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内部統治者的策動反叛,即将軍造反;一種就是農民軍揭竿起義。一個王朝滅亡的開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該王朝當時的統治者殘暴不仁,抑或是昏庸無能,搞得百姓民不聊生,百姓們才會紛紛揭竿起義。
是以王朝滅亡一般都是會由農民起義為序幕,以将軍推翻政權成為新生代的統治者為結局。整個曆史封建王朝真正的農民起義能取得成功的就隻有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其他的都是最終由将軍造反成功取而代之。

後人也很經常把劉邦與朱元璋進行對比,覺得他們相似性極高,可能也與他們都是農民起義最終成功取締前一王朝,以及取得成功之後對待功臣的方式是一緻的。
除了這兩位确實是農民起義成功的人士之外,另外的王朝滅亡的策反事件最後都是以将軍在士兵的擁護之下成功取締。其實,将軍造反為何士兵也要一同跟着造反?而将軍造反又為何會比農民起義更來得容易成功呢?
二、群雄割據
任何一個取締王朝的造反的将軍們都有其自己的獨特背景,這裡就來分析幾個典型執行個體。首先就是西漢初期發生的七國之亂。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之後,制定了律法,每一位劉姓的皇子皇孫諸侯們到了成年就會封一塊封地,
讓他們各自回封地去當王,這樣便讓這些劉姓諸侯各自有了自己獨立的小王國。随着時間慢慢流逝,這些諸侯國也在漸漸壯大,實力雄厚,可與漢朝中央政權抗衡。直到漢景帝時期,終于葉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
到了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又是最頻繁的将軍造反的一個鼎盛時期。東漢建國以來就有強大的州郡官吏以及強盛豪族。他們在平定以及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不斷地壯大了自己的軍政實力。以至于到後來的武裝力量已經達到了一州軍政大權之強盛,擁有半割據的實力,
足以與朝廷中央政權抗衡。加上了在朝廷常年大權在握的宦官或者外戚開始被屠殺,中央政權開始空置,這絕對是各路人馬造反的好時機,誰能先占據位置誰就勝利,就造就了各路将軍的争相奪權。
南北朝時期的陳、梁、齊、宋四個朝代的開國君主皆為将軍出身。時勢造英雄,他們帶領着自己的兵士軍隊,推翻前朝的統治取締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新時代新王朝。處于亂世時期的民族階級沖突相當的激烈,将軍手握兵權過于強大,導緻了君王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新舊朝代交替非常頻繁。
北方情形比南方稍微好一些,北魏開始至北齊、北周以及到後來的隋唐朝代,權利都基本集中在關隴貴族手中交換接替。如若能得到關隴貴族這個集團的全權支援,誰的勝算就會很大。故這一群體集團是當時内部互相争奪的目标。
三、時勢造英雄
将軍之是以造反比農民起義軍來得更加容易,成功率要比農民起義來得更高,那是因為從将軍自身所處的地位背景來看,他們本身也是屬于統治階層,要麼擁有獨立王國的諸侯,要麼就是雄踞一方的豪傑。這樣也就使得他們一決定造反,旗下士兵也必定誓死追随的原因。
而且他們造反有利條件有二:其一、自己有獨立地盤,經濟農業發展方面完全跟得上節奏,還賦稅徭役方面也不需要擔心,糧草辎重充沛。軍事上有自己的軍隊建設,裝備武器,征集兵馬方面也完全不會落後,軍紀嚴明,訓練有素,完全可以與朝廷軍隊抗衡。
其二、士兵的自我意識被牢牢掌控,長期追随自己的将軍,潛移默化對将軍形成了一種崇敬感。在獨立地盤裡面,更加将将軍視為統治者,已經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識。是以這也是為什麼将軍造反士兵也要誓死追随的原因。
總結
經曆了如此多王朝長期戰亂的亂世之後,自宋朝開始格外重視中央軍、政、财權力的集中。宋朝統治者堅持執行“強中央、弱地方”的原則。但是也由于地方後期勢力薄弱,導緻邊疆動蕩,而為“靖康之難”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