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767年,郭子儀在靈州打敗吐蕃,斬首兩萬凱旋回朝。唐代宗見面,卻拉住老将的手說:“将軍為我大唐立下赫赫戰功,可我有愧于你啊,你家祖墳被賊人挖了!”
郭子儀聽後内心悲痛,卻義正言辭地回答:“陛下不必愧疚,這事怪我自己!臣多年行軍不知踩壞了多少墳墓,如今報應來了。”
一個做臣子的怎能去怪罪皇帝,哪怕漏出一點意思都會大禍臨頭。祖墳是大宦官魚朝恩挖的,可皇帝不點頭,他敢徹底得罪帶兵在外的大帥嗎?對此,郭子儀心知肚明。
郭子儀此番應對,讓唐代宗放心不少!别看老帥現在功高震主,可最起碼他是個懂禮數、知進退的臣子。唐代宗很滿意郭子儀的态度,對其大加封賞。
伴君如伴虎,自古如此!在皇帝露出笑容的那一刻,郭子儀不由松了一口氣,心中所想的是:要讓皇帝完全釋懷,不知還要等多久……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用在君臣之間,更是兇險萬分!
曆史上,殺神白起可謂秦國第一功臣,可他是怎麼死的? 用秦昭襄王的話說:“ 我知道你無謀反之心,可有造反的實力啊!”
大臣有能力卻不馴服,能力越大,皇帝就越不安心。最終的結局,必是除之而後快!
像是白起的例子,曆史上還有很多,如:韓信、周亞夫、檀道濟、史萬歲、嶽飛、藍玉……
郭子儀深知其中道理,他既想保住身家性命,又想後世留下忠臣之名,可想而知其中的難處!
郭子儀出身太原郭氏,武藝傳家。年輕時,武舉出仕,因功升任左武衛大将軍,累遷九原郡太守。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叛兵四起,還在母喪期間的郭子儀立即起兵勤王。他輔佐太子李亨登基,然後四處平叛立功無數,深得唐肅宗的贊賞。
757年,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元帥為太子李豫,也就是後來的唐代宗)率軍收複原都長安。唐肅宗大喜,郭子儀厥功至偉獲封代國公,可謂當朝第一武将。
郭子儀立功越多,唐肅宗對他的猜忌也越重,再加上皇帝身邊小人不斷挑撥構陷,3年後,郭子儀丢掉了兵權,成了朝堂上一個無權無勢的閑散公爺。
郭子儀并未抱怨,相反他還很開心,整日在家花天酒地。唐肅宗也投其所好,隔三岔五地賞賜禦酒和美人。
有人勸郭子儀不可如此放縱,可他心裡有數:現在是多事之秋,還怕無兵可帶?現在讓皇帝放心,比什麼都重要。
公元762年,朔方軍叛亂,朝中無将可用。憂慮成疾的唐肅宗将郭子儀召到床前懇求:“朕怕是不行了,大唐江山以後就靠愛卿了!”随即,進封郭子儀為汾陽郡王。
郭子儀一邊裝作感恩涕淚滿面,一邊賭咒誓死效忠大唐,這才重新掌兵,出外平亂去了。
等他凱旋而歸時,唐肅宗已崩,唐代宗李豫即位。
面對戰功卓著的老帥,李豫頗為忌憚的,再加上宦官程元振多次誣陷,郭子儀失去帥位,被新皇趕去督建皇陵了(肅宗山陵使)。
眼看失去皇帝信任,郭家危在旦夕,郭子儀立即進宮,将先皇所賜書信一一呈獻給代宗觀看。代宗看後,知其忠心,便安撫他說:“你我君臣同心,将軍以後不必擔憂了。“
話雖好聽,可郭子儀還是失去軍權,不得不“心懷感激”地去修皇陵了。
公元763年,原先的中興功臣大甯郡王仆固懷恩謀反,引吐蕃大軍進犯長安。大唐社稷眼看不保,唐代宗棄城逃亡的路上又想起了郭子儀,随即下旨讓老郭率軍平亂。
郭子儀也不負衆望,不僅平定了仆固懷恩的叛亂,還将吐蕃兵打得屁滾尿流,最終收複了都城長安。
唐代宗回到長安後感慨萬千,心想:要打勝仗,還是要靠老郭啊!
于是,皇帝決定重賞郭子儀:“将軍有再造大唐之功,你想要什麼賞賜,我都給你!”
郭子儀的回答卻出人意料,他既沒要高官厚祿,也沒要奇珍異寶,反而要了皇帝身邊6個美人兒。
唐代宗聽後哭笑不得,雖然對美人有點不舍,可皇帝金口玉言,總不能讓大臣們笑話。第二天晚上,他就把宮中的美人送到了郭府中。
此後,老郭落了個好色的惡名!可他主動自污的态度,讓唐代宗高興不已。為了彌補心中的歉意,也為了徹底将老郭綁上大唐的戰車,他便将升平公主下嫁給了郭子儀的小兒子,也算是皆大歡喜。
可君臣之間的試探并未結束,帝王權術最高境界就是搞好平衡,不能讓手下一家獨大,也不能讓群臣一團和氣,總要給手下制造沖突。隻有這樣,他的皇位才能做得安穩。
趁着郭子儀帶兵在外征戰時,宦官魚朝恩在皇帝的默許下挖了郭家祖墳,這才引出了開頭的一幕。
老郭處理事情那叫一個滴水不漏,不僅不追究魚朝恩的罪過,還一個勁地檢讨自身,把宦官感動地痛哭流涕,納頭便拜:“連這種奇恥大辱都不追究,還是您有長者風範啊。”
此後,郭子儀向皇帝告老,一心隻顧享樂,再不掌兵。
公元781年,郭子儀壽終正寝,享年84歲。老郭曆經四朝,且功高蓋主始終不倒,可見其處世之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