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鵬國足1期已經開啟了在上海的集訓,本次國足集訓史無前例地召集了52名球員,15名助理教練天團。這52名球員中,包括了6名歸化球員,2名留洋球員,43名中超本土球員,1名中甲本土球員。不論是從被征召的球員總數上來說,還是被征召的歸化球員及留洋球員的數量來說,都是史無前例的。

雖然,本場國足集訓征召人數之多創造了曆史,但是李霄鵬指導最終能夠帶去日本和越南的球員,大機率不超過30名。而除了戴偉浚之外的5名歸化和留洋的雙磊,隻要願意前往應該都會随隊出征。說到歸化和留洋,球迷們不由得就會做出對比,是歸化能夠救國足還是留洋能夠救國足。相信,不止是球迷,就連足協也在做這樣的一個選擇題。否則,就不會推出所謂的留洋計劃了。
那麼到底誰能夠拯救國足,拯救中國足球呢?我們到底是需要歸化還是留洋呢?
歸化本是續命丸,治标不治本
如果,我們把國足或中國足球比作是一名病人,那麼如今的這名病人無疑已經病入膏肓。他需要的是急救,隻有活下去才有完全康複的可能。那麼,上一屆足協主導的歸化政策,無疑就是将昂貴的“西藥”引進來,幫助中國足球這個病入膏肓的病人續命。甚至是短時間内,可以讓這名病人健步如飛。
話說這個想法是好的,也是正确的。但是,要引進什麼成分的“西藥”才能讓中國足球健步如飛,我們并沒有想得太清楚,多多少少有些想一出是一出。而且,國足前任主教練李鐵這位“老中醫”對“西藥”好像也不太認可。導緻,歸化政策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之後,作為家長的足協無疑會着急上火,開始四處求醫。突然間,發現武磊“這味中藥”在經過“西醫”的處理後,對國足這名病入膏肓的病人效果顯著。是以,就開始着手推出留洋計劃,準備着手将更多的“中藥材料“輸送到歐洲足壇加工。然而,迫于國内足壇像武磊這個品相的“中藥材料”并不多。是以,即便是送出去了,能加工成什麼樣的藥都是一個未知數。隻能說,或許對國足或中國足球這名病人有一點療效吧!
介于這種情況,我們發現不管是歸化還是留洋,對國足或中國足球來說,都隻是權宜之計。可以說得續得了命,但是救不了命。如果非要對比兩者的優劣,那麼就目前國内這批球員的水準,送出去留洋顯然不如引進來歸化來得快。畢竟,引進來的是“成藥”,隻要對症下藥效果還是杠杠的。
青訓為本,留洋是路
相信,隻要是喜歡足球的人,不管你是球迷還是掌舵者,都會明白一個道理:青訓是本。我們在上面說留洋不如歸化來得快,指的是現階段的中國足球。因為,我們的青訓基本為零,我們根本沒有好的材料送出去。現在送球員去留洋,更像是送出去一根木頭,希望回來的是一輛跑車一樣,多多少少有點天方夜譚。你送出去的是木頭,而且還不是什麼好木頭,能傳回來一個小闆凳就不錯了。
如果,我們想要送出去的材料都變成跑車回來。那麼,就必須紮根青訓,5年、10年、20年。如果,有一天我們國内的高中聯賽有日本的高中聯賽一半好,那麼我們就走上正軌了。那個時候,我們送出去的不再是木頭,而是鋼材,而且是大批量的鋼材。那個時候,雖不能說歸來的個個都的跑車,起碼也是2輪摩托吧!
是以說,個人認為留洋的路是對的。但是,要建立在成熟的青訓基礎上。如果,沒有青訓為本,留洋就是空中樓閣。隻有以青訓為本,留洋才是條路。
振興中國足球,三手抓,三手都要硬
看完上面兩段話的球迷,大概都明白了接下來我要說什麼了。那就是想要振興中國足球,光靠歸還不行,光靠留洋不行,歸化+留洋仍然不行。目前的歸化和留洋,隻能讓中國足球活着,而且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地活着。可以說,當下的歸化是續命丸,留洋是精神柱!少了誰,中國足球都保持不了足夠的活力。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下大力度做青訓,讓足球走到群衆中去,然後多年以後再從群衆中來。如此一來,才能談上真正的留洋。讓不計其數潛力非凡的年輕人走出去,那樣中國足球才有未來。如果,那個時候,中國職業足球走上了正軌的話。甚至不用走出去,就可以人才輩出,沖出亞洲走向世界,成為世界足壇的足球大國。當然,青訓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失業,過于急功近利會讓他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