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是用什麼吃火鍋的?

古人是用什麼吃火鍋的?

火鍋的本義,就是烹調的器具。

當今火鍋器具五花八門,不同形制、不同材質,如“鴛鴦火鍋”“單人小火鍋”“不鏽鋼火鍋”等。

那最早的火鍋是什麼樣子的呢?在曆史的長河裡,火鍋又經曆過幾番演變?

古人是用什麼吃火鍋的?

1977年4月,河南新鄭縣西北約7.5公裡的裴李崗西地正在進行考古發掘工作,考古隊共開挖五條探溝,清理了八座墓葬,在出土的一批石器、骨器、陶器等文物中,有一件“乳釘紋紅陶鼎”。

這件乳釘紋紅陶鼎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曆史,是目前發現時代最為久遠的完整陶鼎。

器身下附以三個高6厘米的長方形足,構成穩定的三角支撐,也便于平地起竈時在鼎下添加薪火。

古人是用什麼吃火鍋的?

乳釘紋紅陶鼎

從器身的質地和鼎足的形狀都是為生火加熱服務的,也就是說,陶鼎用途類似我們現在做飯的鍋,是實用的炊煮器。

乳釘紋紅陶鼎材料是夾砂紅陶,這種陶土的燒制溫度較低,質地疏松,容易破碎。

是以工匠在淘洗過的陶土裡,特意加入許多粗砂粒,這樣既可以增加陶鼎的透氣性,又能增強其耐熱性,使其在多次高溫加熱下不緻發生崩裂。

在人們還沒有發明爐竈的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制作熟食的方法要不就是直接放在火上燒烤,要不就是把食物放在石器、竹筒等上加熱。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陶鼎便成為典型的烹食器。

大鼎腹中放置肉、菜、水、糧,下足撐起鼎身,友善燒火。

有些陶鼎還配有蓋子,加蓋可以加速鼎内溫度升高,加速食物變熟并且有效保溫。

陶鼎可以說是火鍋器具的雛形。

當時的陶鼎比較簡單,形制也沒有完全規範化,主要用來作為烹饪和盛放食物的器具,以實用為主。

不過它已經具有鼎的基本形制,鼎身的四周也出現了裝飾的雕飾花紋。

随着審美等附加功能的強化,鼎的利用也進入了禮制用具的新時代。

王權的象征:青銅鼎

NO IMAGINATION

公元前310年,從小就酷愛體育、年僅19歲的赢蕩登上王位,被稱為秦武王。

三年後,赢蕩帶着大臣們來到他日夜思念的周的都城洛邑。在周室太廟裡,他看到了傳說中的九鼎。

這九鼎本是大禹治水時期,收集九州的金屬,在荊山之下鑄成的,鼎上刻有珍奇異獸、神仙鬼怪的圖像,昭示天下,讓百姓進入山林川澤之中,不再受魑魅魍魉的侵擾危害,以順承上天的福佑。

自此,九鼎便意味着天命,成為國家的象征。

夏商周朝代更替,國滅鼎遷,九鼎也随之傳世,象征天下的權力。

就在大夥兒觀看九鼎的時候,秦武王突然開口,說是要和人比試誰的力氣大,比賽的項目就是舉鼎。

大臣們都知道這位國君力大過人,但舉鼎這種事凡人可幹不了,是以誰也沒有接茬。

就在一陣靜默後,有個叫孟說的人卻站了出來,接受挑戰。

這孟說本是齊國人,天生神力,據傳孟說在野外看見兩頭牛在打架,他能一手一個把兩頭牛給掰開,一頭牛老實了,另一頭牛還想攻擊,孟說直接按着牛頭,把牛角生生地拔了出來。

秦武王得知後心想,如此壯士豈能不為我所用,于是孟說就被他招來封了個大将軍。

比賽開始了,先上場的是孟說,隻見他彎下腰,大吼一聲,臉孔漲紅,竟然真的将大鼎舉了起來。不過這個動作已經消耗了他全部的體力。

赢蕩接着上場,同樣成功舉起了大鼎。

古人是用什麼吃火鍋的?

喜歡舉鼎的除了秦武王,還有霸王項羽,“霸王舉鼎” 雕塑已經成了宿遷地标。

但是,赢蕩心想自己好歹是一個君主,不能輸給手下啊,是以他計劃在舉起大鼎後再走兩步,結果,他剛邁出一步,力氣一松懈,大鼎就重重地砸了下來,把他的腿砸得血肉模糊。

當晚,嬴蕩就重傷不治而亡。

秦武王舉鼎砸死自己的笑話被後人傳了兩千多年,人們想到他時,伴随的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個形容。

那麼,秦武王真的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昏君嗎?

其實不然。他提議比賽舉鼎,看似比試力量,實則是為了實作問鼎中原,成就一統天下之霸業的宏願。

因為九鼎可不是普通的器具,而是代表着國家最高權力的禮器。

奴隸社會時期,陶鼎漸漸退出曆史舞台,青銅鼎取而代之,鼎的形制也逐漸規範化。

鼎,三足兩耳,是混合烹調美味佳肴的寶器。

但是,自從大禹鑄九鼎後,青銅鼎的身份就慢慢上升,變成了禮之重器,不再是平常吃大鍋飯的用具。

鼎身上往往刻有圖案和銘文,象征天命指派的神秘力量,或者銘記奴隸主階級的豐功偉績,甚至也作為懲罰犯人的烹人刑具。

鼎中盛放的東西,大小不同的鼎的組合、鼎的數量都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征意義,是以形成一套等級森嚴的用鼎制度。

鼎的使用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從“鐘鳴鼎食”“列鼎而食”“三牲五鼎”“人聲鼎沸”等詞語可見當時“鼎食”的排場。

此時的“鼎食”分三類:镬鼎、牢鼎、羞鼎。镬鼎烹煮,牢鼎放牲肴,羞鼎放調味料。

這和現在人們吃火鍋用火鍋烹煮、小碗盛食、小碟放蘸料的器具布置基本一緻。

另外,西周已經出現了“單人小火鍋”。每個人面前的案幾上擺放一個小鼎,鼎與爐合二為一。

鼎中有一個隔層,鼎腹分為兩層,下層開口,可以放入燃料炭火,上層可以盛放熱湯涮煮。

貴族們一人一席,各人涮煮自己的小火鍋,非常受用。

周朝末年,諸侯混戰,禮崩樂壞,鼎的神權象征和王權意義逐漸弱化,鼎又回歸到普通食具的身份。

火鍋文化進行時:染杯、镬鬥、五熟釜

西漢時期,人們非常流行使用染杯和染爐。

“染”是動詞,沾染的動作和吃火鍋時的蘸非常接近。足見“染杯”與火鍋器具有着明顯的淵源。

《呂氏春秋·當務》裡記載了一則寓言。

齊國有兩個武士,分别住在城東和城西,有天一起到店中飲酒,但沒有下酒的肉,就商議互相從身上割肉來吃,“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一直吃到死在店裡。

有人就覺得,這兩人肯定是在拿着染爐,割自己的肉涮火鍋吃。

染杯是一個杯狀帶耳的烹煮器,形制小巧,不過300毫升的容量。

古人是用什麼吃火鍋的?

江都王大雲山漢墓出土的西漢青銅染爐染杯

染爐是一個炭爐,四周镂空,下部有承接炭灰的長方形盤體,上部放置可以活動的染杯。

因染杯體量太小,是以有人推斷染杯是用來溫酒的,但是用炭火溫酒過于滾燙,沒人能端起來,還是用熱水溫酒比較合理。

漢至南北朝時期,是镬鬥流行的時代。

镬鬥,圓腹、三足、有柄。镬鬥的材質多為青銅,也有少量鐵質和陶瓷制品。

“镬鬥”和《山海經》中的異獸“禍鬥”恰巧同音。

禍鬥形如犬,所到之處常常伴随着火災,這是由于它能吞食火焰,并排出帶有火焰的糞便的緣故。

至于“禍鬥”和“镬鬥”是否有着某種潛在的聯系,就無從考證啦。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一些奇特的食具,其中有兩種看着跟今天的火鍋長得很像。

一個是銅爨。《魏書·獠傳》:“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既薄且輕,易于熟食。”

這個叫銅爨的食具,并非中原人使用,而是有個叫獠的少數民族的特色廚具。

另一個特殊食具是五熟釜。

魏文帝曹丕還是太子的時候,為了嘉獎相國鐘繇,特意送了一個獨特的鍋給對方,還寫信誇贊這口鍋,說黃帝有三鼎,周代有九鼎,但都是一鍋一個味兒,哪比得上我這口鍋,同時能做五種菜,五味俱全。

這口鍋就是五熟釜,其實就是在一口鍋裡分成幾格,和現在的“鴛鴦鍋”有點像。

古人是用什麼吃火鍋的?

西漢五熟釜算是“九宮格”火鍋的鼻祖

在鍋内安置幾個隔闆在技術上并非難事,但是這種火鍋器具設計的創新确實難能可貴,正說明了當時火鍋這一飲食文化的成熟發展。

讓白居易回味無窮的暖鍋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很著名的詩《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留下的詩作中,提到劉十九的不多,僅兩首。

但提到劉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劉二十八就是劉禹錫。

劉十九乃其堂兄劉禹銅,是洛陽一富商,與白居易常有應酬。

古人是用什麼吃火鍋的?

《問劉十九圖》 鐘秉炎繪

這天白居易一個人在家很無聊,回憶起當時聚會上一邊喝酒一邊吃火鍋的熱鬧場景,便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

“紅泥小火爐”就是陶制的小火鍋。

當下的商家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傳說,有家火鍋店的老闆很具商業頭腦,刻苦鑽研,還真的“複原”出了這個唐代的“紅泥小火爐”出來,生意很是不錯。

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手工業發展迅速,陶瓷業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有“南青北白”(越窯青瓷、邢窯白瓷)之說。

于是此時的火鍋器具多用陶瓷燒成,稱為“暖鍋”。

唐朝的百姓生活富裕,餐桌極為豐富,積累了豐富的飲食文化。

重慶火鍋博物館裡有一件唐三彩火鍋,它的造型已基本接近現在的通心式銅火鍋,分為鍋體、煙囪、支架,與現代火鍋的構造非常相似。

當時的人吃火鍋和現代人的方法應該很相近了。

清代,“火鍋”二字正式出現

到了清代,火鍋非常興盛,上至皇帝老子,下至平民百姓,全都有吃火鍋的習慣與愛好。

文獻中關于“火鍋”這一名詞的直接記載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在《随園食單》中就有對“火鍋”的談論:“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以已熟之味複煮之,火候亦失,且味果佳,想亦不待冷而欲罄矣。”

他嫌棄吃火鍋時太喧嚣,而火鍋裡的各種食物放在一起煮得時間太長也容易變味。

他在談及火候這個話題的時候随手拿火鍋舉例子,可見當時火鍋的普及程度以及受歡迎程度。

當時還很流行一種菊花火鍋。

據說菊花火鍋的首創者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每到秋天,陶淵明就要“采菊東籬下”。

有一年,他在吃火鍋的時候突發奇想,如果把菊花花瓣丢入火鍋裡味道一定很不錯吧?

想到就去做,于是他把園子裡盛開的白菊花剪了幾朵,掰下花瓣,淘洗幹淨,丢入火鍋裡,味道果然清香無比,而且情調十足。

從此,每逢菊花盛開的時節,陶淵明都以菊花火鍋招待朋友。

清代的火鍋器具和前代沒有太大的差别,而且出現了裝飾性的藝術火鍋,可以說此時的火鍋器具達到了審美巅峰。

清代火鍋器具的質地多樣,有陶瓷、銅質、銀質、琺琅、鐵質等。

造型紋飾優美多樣,别出心裁又華貴典雅。

特别是“壽”字裝飾,在宮中的生活用品上十分普遍,是統治者祈求長壽的願望表達,就像無數影視作品裡常見的那句“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一樣。

慈禧太後就很喜歡用一款“壽”字銀火鍋。

從祭器到食具,從祭天敬神的禮器到日常飲食的食具,火鍋器具形制總體變化不大,火鍋器具的材質随着生産力的發展越來越豐富,審美造型各朝各代也各有風華。

最中國的飲食——火鍋

未完待續

……

監制 | 先宏明

編輯 | 于 昕

部分圖檔素材整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