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是用什么吃火锅的?

古人是用什么吃火锅的?

火锅的本义,就是烹调的器具。

当今火锅器具五花八门,不同形制、不同材质,如“鸳鸯火锅”“单人小火锅”“不锈钢火锅”等。

那最早的火锅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历史的长河里,火锅又经历过几番演变?

古人是用什么吃火锅的?

1977年4月,河南新郑县西北约7.5公里的裴李岗西地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考古队共开挖五条探沟,清理了八座墓葬,在出土的一批石器、骨器、陶器等文物中,有一件“乳钉纹红陶鼎”。

这件乳钉纹红陶鼎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发现时代最为久远的完整陶鼎。

器身下附以三个高6厘米的长方形足,构成稳定的三角支撑,也便于平地起灶时在鼎下添加薪火。

古人是用什么吃火锅的?

乳钉纹红陶鼎

从器身的质地和鼎足的形状都是为生火加热服务的,也就是说,陶鼎用途类似我们现在做饭的锅,是实用的炊煮器。

乳钉纹红陶鼎材料是夹砂红陶,这种陶土的烧制温度较低,质地疏松,容易破碎。

因此工匠在淘洗过的陶土里,特意加入许多粗砂粒,这样既可以增加陶鼎的透气性,又能增强其耐热性,使其在多次高温加热下不致发生崩裂。

在人们还没有发明炉灶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制作熟食的方法要不就是直接放在火上烧烤,要不就是把食物放在石器、竹筒等上加热。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陶鼎便成为典型的烹食器。

大鼎腹中放置肉、菜、水、粮,下足撑起鼎身,方便烧火。

有些陶鼎还配有盖子,加盖可以加速鼎内温度升高,加速食物变熟并且有效保温。

陶鼎可以说是火锅器具的雏形。

当时的陶鼎比较简单,形制也没有完全规范化,主要用来作为烹饪和盛放食物的器具,以实用为主。

不过它已经具有鼎的基本形制,鼎身的四周也出现了装饰的雕饰花纹。

随着审美等附加功能的强化,鼎的利用也进入了礼制用具的新时代。

王权的象征:青铜鼎

NO IMAGINATION

公元前310年,从小就酷爱体育、年仅19岁的赢荡登上王位,被称为秦武王。

三年后,赢荡带着大臣们来到他日夜思念的周的都城洛邑。在周室太庙里,他看到了传说中的九鼎。

这九鼎本是大禹治水时期,收集九州的金属,在荆山之下铸成的,鼎上刻有珍奇异兽、神仙鬼怪的图像,昭示天下,让百姓进入山林川泽之中,不再受魑魅魍魉的侵扰危害,以顺承上天的福佑。

自此,九鼎便意味着天命,成为国家的象征。

夏商周朝代更替,国灭鼎迁,九鼎也随之传世,象征天下的权力。

就在大伙儿观看九鼎的时候,秦武王突然开口,说是要和人比试谁的力气大,比赛的项目就是举鼎。

大臣们都知道这位国君力大过人,但举鼎这种事凡人可干不了,因此谁也没有接茬。

就在一阵静默后,有个叫孟说的人却站了出来,接受挑战。

这孟说本是齐国人,天生神力,据传孟说在野外看见两头牛在打架,他能一手一个把两头牛给掰开,一头牛老实了,另一头牛还想攻击,孟说直接按着牛头,把牛角生生地拔了出来。

秦武王得知后心想,如此壮士岂能不为我所用,于是孟说就被他招来封了个大将军。

比赛开始了,先上场的是孟说,只见他弯下腰,大吼一声,脸孔涨红,竟然真的将大鼎举了起来。不过这个动作已经消耗了他全部的体力。

赢荡接着上场,同样成功举起了大鼎。

古人是用什么吃火锅的?

喜欢举鼎的除了秦武王,还有霸王项羽,“霸王举鼎” 雕塑已经成了宿迁地标。

但是,赢荡心想自己好歹是一个君主,不能输给手下啊,所以他计划在举起大鼎后再走两步,结果,他刚迈出一步,力气一松懈,大鼎就重重地砸了下来,把他的腿砸得血肉模糊。

当晚,嬴荡就重伤不治而亡。

秦武王举鼎砸死自己的笑话被后人传了两千多年,人们想到他时,伴随的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个形容。

那么,秦武王真的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昏君吗?

其实不然。他提议比赛举鼎,看似比试力量,实则是为了实现问鼎中原,成就一统天下之霸业的宏愿。

因为九鼎可不是普通的器具,而是代表着国家最高权力的礼器。

奴隶社会时期,陶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青铜鼎取而代之,鼎的形制也逐渐规范化。

鼎,三足两耳,是混合烹调美味佳肴的宝器。

但是,自从大禹铸九鼎后,青铜鼎的身份就慢慢上升,变成了礼之重器,不再是平常吃大锅饭的用具。

鼎身上往往刻有图案和铭文,象征天命指派的神秘力量,或者铭记奴隶主阶级的丰功伟绩,甚至也作为惩罚犯人的烹人刑具。

鼎中盛放的东西,大小不同的鼎的组合、鼎的数量都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形成一套等级森严的用鼎制度。

鼎的使用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从“钟鸣鼎食”“列鼎而食”“三牲五鼎”“人声鼎沸”等词语可见当时“鼎食”的排场。

此时的“鼎食”分三类:镬鼎、牢鼎、羞鼎。镬鼎烹煮,牢鼎放牲肴,羞鼎放调味料。

这和现在人们吃火锅用火锅烹煮、小碗盛食、小碟放蘸料的器具布置基本一致。

另外,西周已经出现了“单人小火锅”。每个人面前的案几上摆放一个小鼎,鼎与炉合二为一。

鼎中有一个隔层,鼎腹分为两层,下层开口,可以放入燃料炭火,上层可以盛放热汤涮煮。

贵族们一人一席,各人涮煮自己的小火锅,非常受用。

周朝末年,诸侯混战,礼崩乐坏,鼎的神权象征和王权意义逐渐弱化,鼎又回归到普通食具的身份。

火锅文化进行时:染杯、镬斗、五熟釜

西汉时期,人们非常流行使用染杯和染炉。

“染”是动词,沾染的动作和吃火锅时的蘸非常接近。足见“染杯”与火锅器具有着明显的渊源。

《吕氏春秋·当务》里记载了一则寓言。

齐国有两个武士,分别住在城东和城西,有天一起到店中饮酒,但没有下酒的肉,就商议互相从身上割肉来吃,“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一直吃到死在店里。

有人就觉得,这两人肯定是在拿着染炉,割自己的肉涮火锅吃。

染杯是一个杯状带耳的烹煮器,形制小巧,不过300毫升的容量。

古人是用什么吃火锅的?

江都王大云山汉墓出土的西汉青铜染炉染杯

染炉是一个炭炉,四周镂空,下部有承接炭灰的长方形盘体,上部放置可以活动的染杯。

因染杯体量太小,所以有人推断染杯是用来温酒的,但是用炭火温酒过于滚烫,没人能端起来,还是用热水温酒比较合理。

汉至南北朝时期,是镬斗流行的时代。

镬斗,圆腹、三足、有柄。镬斗的材质多为青铜,也有少量铁质和陶瓷制品。

“镬斗”和《山海经》中的异兽“祸斗”恰巧同音。

祸斗形如犬,所到之处常常伴随着火灾,这是由于它能吞食火焰,并排出带有火焰的粪便的缘故。

至于“祸斗”和“镬斗”是否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就无从考证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一些奇特的食具,其中有两种看着跟今天的火锅长得很像。

一个是铜爨。《魏书·獠传》:“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

这个叫铜爨的食具,并非中原人使用,而是有个叫獠的少数民族的特色厨具。

另一个特殊食具是五熟釜。

魏文帝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为了嘉奖相国钟繇,特意送了一个独特的锅给对方,还写信夸赞这口锅,说黄帝有三鼎,周代有九鼎,但都是一锅一个味儿,哪比得上我这口锅,同时能做五种菜,五味俱全。

这口锅就是五熟釜,其实就是在一口锅里分成几格,和现在的“鸳鸯锅”有点像。

古人是用什么吃火锅的?

西汉五熟釜算是“九宫格”火锅的鼻祖

在锅内安置几个隔板在技术上并非难事,但是这种火锅器具设计的创新确实难能可贵,正说明了当时火锅这一饮食文化的成熟发展。

让白居易回味无穷的暖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很著名的诗《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

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

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是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古人是用什么吃火锅的?

《问刘十九图》 钟秉炎绘

这天白居易一个人在家很无聊,回忆起当时聚会上一边喝酒一边吃火锅的热闹场景,便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红泥小火炉”就是陶制的小火锅。

当下的商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传说,有家火锅店的老板很具商业头脑,刻苦钻研,还真的“复原”出了这个唐代的“红泥小火炉”出来,生意很是不错。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手工业发展迅速,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有“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之说。

于是此时的火锅器具多用陶瓷烧成,称为“暖锅”。

唐朝的百姓生活富裕,餐桌极为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重庆火锅博物馆里有一件唐三彩火锅,它的造型已基本接近现在的通心式铜火锅,分为锅体、烟囱、支架,与现代火锅的构造非常相似。

当时的人吃火锅和现代人的方法应该很相近了。

清代,“火锅”二字正式出现

到了清代,火锅非常兴盛,上至皇帝老子,下至平民百姓,全都有吃火锅的习惯与爱好。

文献中关于“火锅”这一名词的直接记载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有对“火锅”的谈论:“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以已熟之味复煮之,火候亦失,且味果佳,想亦不待冷而欲罄矣。”

他嫌弃吃火锅时太喧嚣,而火锅里的各种食物放在一起煮得时间太长也容易变味。

他在谈及火候这个话题的时候随手拿火锅举例子,可见当时火锅的普及程度以及受欢迎程度。

当时还很流行一种菊花火锅。

据说菊花火锅的首创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每到秋天,陶渊明就要“采菊东篱下”。

有一年,他在吃火锅的时候突发奇想,如果把菊花花瓣丢入火锅里味道一定很不错吧?

想到就去做,于是他把园子里盛开的白菊花剪了几朵,掰下花瓣,淘洗干净,丢入火锅里,味道果然清香无比,而且情调十足。

从此,每逢菊花盛开的时节,陶渊明都以菊花火锅招待朋友。

清代的火锅器具和前代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且出现了装饰性的艺术火锅,可以说此时的火锅器具达到了审美巅峰。

清代火锅器具的质地多样,有陶瓷、铜质、银质、珐琅、铁质等。

造型纹饰优美多样,别出心裁又华贵典雅。

特别是“寿”字装饰,在宫中的生活用品上十分普遍,是统治者祈求长寿的愿望表达,就像无数影视作品里常见的那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样。

慈禧太后就很喜欢用一款“寿”字银火锅。

从祭器到食具,从祭天敬神的礼器到日常饮食的食具,火锅器具形制总体变化不大,火锅器具的材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审美造型各朝各代也各有风华。

最中国的饮食——火锅

未完待续

……

监制 | 先宏明

编辑 | 于 昕

部分图片素材整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END-

继续阅读